2019-01-03 09:41 瀏覽量:28876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1978年,“四川省宜賓五糧液集團有限公司”還被稱為“四川宜賓五糧液酒廠”,僅有400名員工,年產量不足1200噸,銷售收入400余萬元。40年后,當初的酒廠早已改制成現代企業集團,經過3次擴建后,成為占地12平方公里的“十里酒城”,擁有員工超5萬人,年產量超過20萬噸。這40年中,全國白酒總產量增長了7倍多,而五糧液的產量增長超過165倍,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成為銷售收入近千億元的行業龍頭。
40年間,五糧液集團對白酒行業的引領,不僅體現在產量的增長;在釀造工藝技術改進、白酒品牌塑造、國際化進程等方方面面,也都發揮著“領頭人”的作用。
釀酒車間一角
多次擴建煥新顏
1958年,五糧液進行了第一次擴建,由國家撥款60萬元,建成金沙江南岸“躍進區”,產酒能力達到1141噸/年,構成了五糧液酒廠的最初規模。
1978—1985年,第二次擴建。1978年起,五糧液投資1800萬元在岷江北岸修建了新的生產區,占地面積達到99640平方米,1981年第一批窖池投產,1985年全部投產,產酒能力達到4440噸/年。
1978 年起在岷江北岸修建新的生產區
1985—1991年,第三次擴建。1985年,五糧液再次擴建江北廠區。工程總投資2580萬元,擴建面積65059平方米,1988年6月全部建成并順利投產,新增窖池1008口,新增白酒產能3000噸/年。
1992—1997年,第四次擴建。在這一時間,為進一步加快發展步伐,五糧液自籌資金進行了第四次大規模的擴建工程建設。期間共投入21.58億元,動工興建513車間、507車間、511車間、勾包中心、包裝車間等重點建設項目,新增窖池10296口,新增白酒生產能力31590噸/年。同時,還創造了中國白酒釀酒史上窖房連跨最大、窖池最多、產量最大的記錄,也創造了擴建史上“當年興建、當年見經濟效益”的記錄,建成當時世界最大的釀酒車間。
1998—2016年,五糧液進入高速發展期,形成“十里酒城”規模,成為全國最大的固態釀酒生產基地。1998年4月18日,“宜賓五糧液酒廠”改制設立“四川省宜賓五糧液集團有限公司”,同日,創立“宜賓五糧液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4月27日,五糧液股票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有效申購凍結資金達1550億元,創下了當時中國股市的最高紀錄。
2017年起,五糧液集團開始打造世界一流產業園區。一批大型項目開工建設,如30萬噸原酒陳釀酒庫項目(一期),項目總投資約8.57億元,投運后將新增原酒儲存能力8萬噸;35萬噸勾儲酒庫項目,總投資17.26億元,分為兩期實施,投運后將新增35萬噸勾儲能力;新園區成品酒包裝及智能倉儲配送一體化項目,總投資85.96億元,共新增包裝生產線28條,可實現最大約21萬噸/年商品酒包裝能力,新增靜態儲存能力3.2萬噸等。
第三次擴建后江北廠區面積超過13萬平方米
嚴守匠心釀好酒
改革開放之前,一些對白酒釀造工藝產生很大影響的技術改進,多誕生于偶然的機緣。比如,如今在濃香型白酒企業中應用甚廣的“雙輪底”發酵、勾調工藝等。所謂“雙輪底”發酵,就是將窖池上部和中部的糟醅取出蒸酒,而把底部浸泡的糟醅多發酵一次再取出來蒸酒。如此一來,與上部和中部的糟醅相比,底部糟醅的發酵時間延長了一倍,微生物作用更充分,生化反應更徹底。釀出的酒中,各種主體香味成分更為豐富、飽滿、厚實,有更加濃郁的窖香。
五糧液釀酒工人發現“雙輪底”發酵工藝的奧秘,是緣于一次意外。1966年初,因一口窖池意外垮塌,窖池底部的糟醅沒能及時取出,錯過了蒸酒。待到下一輪操作,工人們才把這部分糟醅取出蒸酒。通過嚴格完善的生產全過程追蹤記錄,五糧液的技師查明了這一輪產出的酒品質更高、酒味更全。工人們開始有意識地在其他窖池中試用這種方法,通過反復試驗和摸索,終于在1967年年初取得成功,把這次意外固化成了特殊的釀造工藝。隨后,“雙輪底”發酵相繼在五糧液酒廠和全國其他白酒企業中推廣并沿用至今,是生產調味酒的重要工藝環節。
而勾調工藝同樣誕生于一次“意外”。1958年,五糧液酒廠的一名倉庫保管員,由于長期保持認真品嘗和記錄每一批入窖產品的習慣,意外發現每一批酒的口感會不一樣。而不同風味的酒互相添加在一起,會讓酒體產生新的“突變”。技術人員經過反復摸索,終于確定,把不同批次、等級和口感略有不同的酒按比例調和在一起,酒類之間互補,口感會更均衡全面,從而把勾調固化成為一個重要的技藝。如今,勾調已經成為國內白酒行業的通行做法。
正是因為對傳統技藝精益求精的鉆研,改革開放之初的1981年,五糧液酒廠就設立了專門的科技研究部門——“科技研究室”,專門從事白酒機理研究。在隨后的幾十年中,科技研究室先后更名數次,并從一個廠的技術部門逐漸升級為國家企業技術中心。2012年,五糧液集團負責科技研究的部門正式定名為“五糧液集團公司技術研究中心”,沿用至今。
有了組織化的技術研究部門后,五糧液酒廠以及后來的五糧液集團對釀酒技術的研究更加系統化,不僅研究改進傳統的釀酒工藝和技術,還針對消費者的不同需求開發了一系列五糧液新產品。研究內容也不再局限于白酒本身,還擴展到相關的多元化學科。
上世紀80年代,五糧液酒廠將計算機技術應用到勾兌工藝中,創制出五糧液計算機勾兌專家系統與人工勾兌技術體系相結合的“勾兌雙絕”。計算機調味作為人工調味品評的補充,從經驗和科學雙方面保持了五糧液的風格,而且能對白酒的酒體風味物質進行更加系統、科學的研究,為形成豐富而有新意的酒體設計提供支撐。相關研究于1987年3月通過省級鑒定,于1989年獲國家商業部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如今,技術研究的范圍已經開始深入到微生物群組、酒類中種種香味物質對應的化學成分等。
弘揚文化強品牌
40年間,技術研究不僅改進了五糧液的釀酒工藝,改善了消費類白酒的口感,也讓五糧液在品牌文化的表達上能更好地堅守中國文化。這一點在五糧液定制酒的設計上表現尤為明顯,比如富含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生肖酒、百家姓酒等。
為了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酒業協會與五糧液聯手創制了“五糧液·相約2035”定制酒,從酒體到酒瓶的設計都體現了紀念改革開放的內涵。據了解,五糧液每年都會儲存一部分上好的基礎酒。而2035就是以1978年的基酒為主題,把1978年至今40年中每一年儲存的基酒勾兌在一起,調味制成。酒瓶使用了1978年的復古設計。取名“相約2035”則寓意著慶賀我國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款酒于2018年12月16日在“中國酒都”宜賓正式亮相,2035瓶限量發布,其中一組三瓶特號酒在發布會上進行了公開競拍,最終被歌德盈香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劉旭以100萬元競得。“這組酒不僅代表著五糧液的文化、歷史、品質,更代表著改革開放40年中國白酒的成長。”劉旭如是認為。
中國酒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宋書玉認為,酒類貯存以及老酒研究與白酒收藏關系密切,在我國,目前真正有意義的相關研究剛剛進行了11年,但已經有了不少成果。比如,研究更正了只有高度白酒才值得收藏的認知誤區。“通過老酒鑒定實踐,39度五糧液陳年酒,同樣給品酒師們帶來了美妙的感官體驗,展現出恰到好處的藝術。”宋書玉說,這些成果對于酒類收藏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有利于中國名酒以更少的束縛和嶄新的面貌來呈現和表達自己的品質價值。
堅持實施國際化
五糧液第一次在國際上亮相是100多年前的1915年。為慶祝巴拿馬運河通航,美國在舊金山舉辦萬國商品博覽會。五糧液亮相博覽會,成就了國際美酒之名。1958年,五糧液以“大橋牌”為出口商標,作為國家戰略物資供應國際市場。
不過,“五糧液”這一品牌大步邁向國際的過程主要發生在改革開放之后。1991—1992年,“五糧液”正式作為出口商標,出口海外,這進一步擴大了“五糧液”的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幾年后,五糧液酒廠啟動了國際戰略,在理念和企業組織結構上更加重視國際市場。1994年,五糧液酒廠提出“全球配置資源,全球尋找市場”的對外經濟發展理念。1999年初,五糧液把公司原“國際貿易部”改制為進出口公司,出口創匯年年遞增,五糧液成為中國第一種進入國際免稅商場的白酒。
第四次擴建后的現代化包裝車間
進入21世紀后,五糧液集團的國際化步伐越走越快。2004年,五糧液集團白酒出口突破1億美元;2006年,五糧液集團白酒出口創匯達2.22億美元,占中國白酒出口總額的90%。
借助深化改革開放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機遇,五糧液已經在國際上織起一張越來越大、越來越密的網。隨著國際化步伐的加快,五糧液更加頻繁地出現在博鰲亞洲論壇首爾會議等重要國際會議現場,并建立起了以德國杜塞爾多夫、美國紐約、中國香港三大國際營銷中心為樞紐,覆蓋近60個國家和地區的營銷網絡。如今,五糧液的合作伙伴中,愛樂樂團、施華洛世奇等國際面孔也在逐漸增多。
回望40年,五糧液在不同階段穩步實施不同的發展戰略,從1978—1990年的質量效益型戰略,1991—1997年的質量規模效益型戰略,1998—2010年的質量規模效益多元化戰略,2011—2015年的凸顯酒業優化多元戰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7—2020年,五糧液為自己制定了做強主業、做優多元、做大平臺的新戰略,將通過戰略創新、品牌創新、營銷創新,實現追趕型、跨越式發展,爭取2019年五糧液集團銷售收入跨越千億臺階;2020年集團酒業銷售收入超過600億元。產業布局上,將進一步聚焦主業,做強酒業,構建以酒業為核心,包括大機械、大金融、大健康的“1+3”產業體系,推動現代包裝、現代物流產業向市場化、專業化、規范化方向轉型。(中國食品網轉載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