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0 11:42 瀏覽量:17041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如果沒有便利店,真是不敢單身那么久。”麻辣教授曲家瑞曾經這樣形容自己每次半夜走進便利店的心情。
便利店正在成為都市青年,尤其是單身青年最有效的深夜安慰劑。而在每家便利店,你都能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那就是關東煮。24小時的供應機制和隨時都溫熱的口感,慰藉著每一個過往客人的身體和靈魂。
而除了關東煮,還有更多的速凍食品在便利店中找到了“用武之地”。
呂翠平/文
機遇 未來會有70萬家便利店
有人說,便利店的普及程度代表著一座城市的發達程度。隨著我國大中型城市的不斷增多,便利店也迎來了迅猛發展。
《2017年中國連鎖百強報告》顯示,百強便利店企業當年的銷售增長率高達16.9%,門店數量增長18.1%,均為行業增長率的2倍左右,成為實體零售企業中增長最快的業態。
但在羅森中國董事兼副總裁張晟看來,便利店在我國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按日本每2200人一家店來估算,中國應該可以達到70萬家左右。而2017年,我國便利店數量僅有10萬家左右,僅占預估量的七分之一。
便利店的迅猛發展也給速凍食品帶來了機會。
7-11在中國的經營數據顯示,速食類商品已成為便利店銷售額和毛利的最大組成部分,銷售額占比達42.9%,毛利貢獻達46.6%。
以關東煮為例,德勤研究的調查顯示,關東煮位列7-11顧客目標商品第四名,是除飲料等傳統品類外,鮮食類商品的第二位。
方向 便利店產品定制化是大勢所趨
隨著便利店數量的增多,如何增加消費者黏性,成了很多便利店都在考慮的問題。
不少便利店和便利店供應商都進行了這方面的嘗試。
一方面,針對本地消費者口味喜好推特色。
俗話說,重口難調。我國各地消費者口味的差異性,也被便利店系統考慮到了。
每一天便利店在西安針對當地飲食風格開發了麻辣燙;全家針對北京市場開發了黃燜雞米飯、春餅便當;羅森在上海部分門店更是售賣起肉夾饃。
Today便利店也引入了一些本地化餐飲產品。以武漢市場為例,它增加了當地的熱干面以及國人愛吃的涼皮、串串、巴厘龍蝦等小吃;在網紅產品上還推出了“Today霜淇淋”,主打吃不胖的賣點,成功讓單店日均銷量大幅提高,并且復購率高達90%。
另一方面,針對某些特殊消費人群,研發新品。
有些廠家還根據不同消費人群的特點,匹配不一樣的產品。比如小學生追求標新立異,重視產品形狀的新奇和好玩;上班族講究口感,對品質要求高。
為了更好地給便利店供應產品,有些便利店還建立了自己的加工廠或者采用OEM代工的方式。其中“輕”模式運營者,以參股形式居多(股份占比10%以下),聯合食品加工企業共同設立專用鮮食工廠。比如7-11,它在北京與旺旺集團、日洋(日本食品巨頭企業)合資成立了旺洋工廠,主要負責華北地區所有7-11鮮食生產。“重”模式則完全自建或以控股形式建立自有鮮食工廠,以131便利店為例,其目前擁有兩家100%控股工廠。
此外,2015年Today首家加盟店落地開始,就與仟吉集團共同投資4000萬元建立鮮食工廠,包括面包代工廠以及擁有四個不同溫層的現代化物流中心,并整合行業OEM(定點生產,俗稱代工)廠商。在北京的全時便利店也實現了“后廚+便利店”的創新。魏家涼皮也推出魏家便利,打通餐飲和便利店的連接方式。
除了便利店自身外,不少給便利店渠道供貨的生產廠家也根據便利店群體的特殊需求,開啟了定制化服務。匯友食品就專門為便利店系統生產了一些有特色的產品,比如脆骨棒、北海翅、墨魚棒等,走差異化路線,品牌宣傳上也突出公司打造的關東煮品牌“吃喝丸樂”,提高品牌知名度。
哪些產品適合在便利店銷售?
態度 國內消費者對鮮食很寬容
根據TrendSource近期基于美國便利店內鮮食(炸雞、熱狗、Nachos)的調查,近一半(49.1%)的消費者表示對店內鮮食的安全性、食物質量適度信任,僅有2.8%的消費者完全信任其質量,另外合計約35%的消費者完全或基本不信任其質量。
相比較而言,國內消費者對于鮮食有著更寬容的心態。據調查,12.1%的消費者進便利店會購買店內料理,再算上關東煮(10.4%),飯團壽司(8.5%)、包子、三明治等鮮食的購買比例,總體數據側面反映了中國消費者對鮮食相對信任的態度。
但需要注意的是,便利店的客源相對固定,再好吃的產品也會遇到邊際效益遞減期,這就需要供應商不斷創新菜品、菜式、口味等,讓消費者保持新鮮感。
據悉,全家鮮食產品更新率高達50%左右,7-11每周會根據消費者喜好更新8~10個產品,而這也是我們廣大凍品廠家和供應商的潛在機會。只要產品夠棒,永遠不缺舞臺。
■案例
單店銷售額出眾 7-11的秘密原來在這里
說起零售界大鱷,有人會想到“網紅”盒馬鮮生,也有人會想到老牌生鮮大佬永輝,可從全球來看,首屈一指的則是7-11。
作為零售連鎖企業,7-11是世界上連鎖門店最多的,64000個店鋪,遍布全球17個國家。單在日本,7-11年銷售額達到2700多億元。
行業普遍認為,7-11在品類上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做到了極致,值得大家學習。在新近召開的中國冷鏈產業年會上,柒—拾壹(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商品本部長和田曉分享了7-11的“核心秘籍”。李雋/文
擁有高品質的自有品牌商品
目前,7-11在日本擁有2萬多家門店,全年總來客數量約74.5億人,每店每天平均來店客數超過1000名。2016年的營業額高達2753億元,營業利潤148.4億元——無論是營業額還是營業利潤,7-11在日本都是零售業的榜樣。
7-11非常重視自有商品的研發,關于這塊,和田曉表示,在公司里有一個叫法是“團隊的Idea”。“這并不是單純由我們一家公司完成,還包括原材料供應商、設備廠商,大家一起來研發更好的商品。”和田曉說。
據說,7-11的很多自有品牌商品不僅有專用設備,很多原材料也是專用的。這是7-11極具差異化的一個方面。
這里,不得不提7-11最為基礎的一個商品——飯團。在推出初期,飯團的銷售量并不大。7-11不斷對其原材料、設備進行更新,持續提升品質,截止到2014年,飯團銷售數量達到了20億個/年,市場份額占45%以上。
此外,三明治、關東煮也是7-11的王牌產品。為了讓客戶吃到熱騰騰的飯團、三明治,7-11還是全世界第一家把微波爐搬到店里的便利店。
“品質”二字,單提會很虛,7-11飯團的逆襲之路上,有一個堅持品質的細節惹人注意。彼時,日本處于通貨緊縮時代,各大公司都以低價飯團市場為主要競爭賽場,很多產品研發負責人認為,經濟不景氣,消費者更喜歡低價產品。
但7-11創始人鈴木認為,在產品過剩、消費飽和的時代,相比價格高低,產品是否具備新價值才是消費者是否愿意買單的關鍵。于是,售價兩倍于低價飯團的高檔飯團在7-11誕生,高品質的海苔、大米和餡料,配以出色的包裝,迅速得到了市場認可。
由此,鈴木再次確信,7-11的競爭對手不是其他便利店品牌,而是不斷變化的用戶需求。也正是在此基礎上,2007年,“7-Premium”“7-Gold”“7-Select”等其他自有品牌如雨后春筍般冒出,產品各個價格不菲,精致異常。
良好的產品搭配
在會議現場,和田曉分享了7-11各品類產品的銷售占比。可以清楚看到,FF(Fast Food)在系統內占到60%,食品類產品是7-11的支柱產品,也是其最大的優勢。
7-11的店面一般只有100平方米,卻能容納3000個左右的SKU,如此高的坪效決定著任何一個SKU都不可以賣不好,體現到即食產品上更是如此。7-11的產品理念是一品一功能、一品一市場、一品一客戶。深度勘察用戶需求,并用單品的研發和管理進行滿足,是7-11的特色所在。
截至目前,7-11已經在中國開出了2600多家店,第一家店誕生于2004年的北京。店里每天會對商品進行推介,用高品質和好服務爭取客戶,其中值得一提的還有7-11的自有咖啡品牌。7-11咖啡的售價并不高,因其復購率高,可以成功帶動甜甜圈等即食類產品的銷售,是一款很好的引流產品,品質同樣非常出色。
用咖啡等剛需產品引流,以甜甜圈等即食商品提高客單價,再以一些特色、有趣的產品吸引女性消費者,由此可見,良好的產品搭配很關鍵。
除了日配商品之外,和田曉介紹,7-11還擁有一個自己專屬的面包工廠。完成自有面包品牌導入后,每家7-11便利店的銷售量和銷售額,都有了一個很大幅度的提升。
不止于此,在差異化產品的打造上,7-11還會加入一些日本本土元素。比如,一風堂拉面店在日本非常火爆,7-11就與其共同開發出了一款一風堂杯面,取得了不錯的市場反饋,上市僅三周,就銷售了20萬杯。
在產品研發上,7-11是以團隊MD的形式推進的,即一款產品的研發不是由哪一個公司獨立完成的,而是自上而下,聯合各個供應商和工廠共同研發生產。所以,7-11供應鏈有一個特征:專用工廠使用占比相當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