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0 14:32 瀏覽量:20365 來源:中國食品網
酢辣椒在烹飪中既可作主料也可作輔料,還可作調料,可蒸、可炒。北京四川飯店愛用酢辣椒來蒸魚,很受歡迎。
天氣漸冷,受邀來到楊紹強擔任菜品總監的川菜館品鑒新菜。當晚同桌的有川菜名廚陳廷龍、胡顯中、胡躍榮、羅遠義等。
楊紹強是羅遠義的徒弟,大家彼此都非常熟悉。老名廚不光就菜肴本身進行中肯的點評,還毫無保留地將他們烹制菜肴的技巧、絕招也滔滔不絕地吐了出來。聰明的楊紹強把店里的宋主廚也叫來陪座,邊聽邊記,并馬上整改。老師傅傳承廚藝不在課堂上,而是在喝茶、飲酒、閑聊之中。長年摸爬滾打、挨打受罰積累下的技術經驗,是其賴以生存的支撐,不到高興時或遇見對勁的人,他們是不會外傳的。這里面有文人難以琢磨的道理,也是對孟子“君子遠庖廚”的不屑。
我尊敬他們,靜靜地聽著。突然間,一道菜上桌,扯亮了我的眼球,一聽菜品——酢辣椒炒壇子肉,太好了,這是我兒時的夢,也是我最感興趣的民間味道。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物資匱乏,許多吃、穿、用的物品都要計劃供應,母親不善做菜,但為了養育我們四兄弟,不得不花許多時間來向街坊鄰居和鄉村婦人學做陰米子、酢辣椒、醪糟之類的民間美食,其中酢辣椒給我印象極深。
當時的做法是先將水和酢辣椒粉調勻,捏揉成餅狀,下鍋用油煎熟,(火巴)軟(火巴)軟的,又香又辣又咸,只能用來下飯吃,尤其是配紅苕稀飯吃,那才叫絕。用來炒肉則更顯奢侈,每次炒的數量都很少,每人只能吃一點點,極不過癮。現在條件好多了,卻很難見到酢辣椒了,更不用說吃到它。
我詢問紹強店里的酢辣椒是從哪買的。他說是從老家安岳縣龍臺鎮一對鄉村夫婦那里買來的,他們做了二三十年的酢辣椒,每逢鄉鎮趕場才從幾十里遠的家里背到集市上來賣,賣完了就回家。我想到鄉下去見見他們,詳細了解一下做酢辣椒的全過程,紹強答應了我。過了兩天,我約上陳廷龍與紹強一起驅車前往安岳鄉下。在車上,紹強才告訴我,他也不認識這對夫婦,每次都是通過他人用快遞寄到店里,他也想借此認識他們,并再買幾十斤酢辣椒回成都。
安岳鄉下離成都大概有一百多公里路程,但也要開兩個多小時才能到達。我們快到時,這對夫婦告訴我們,他們有急事馬上要到重慶去。倉促之下,我們只見了一面、交談了兩句,見著送來的幾十斤酢辣椒,那么親切和暖心,兒時媽媽制作酢辣椒的情景一下便浮現在我的眼前。
秋季,當辣椒快下市的時候,選用晚熟的老辣椒,洗凈剁細,加鹽拌勻,翻曬數日;將大米與糯米按7:3的比例加上香料、陳皮、花椒一同入鍋炒香,晾涼,磨成粉;玉米磨成粉,與米粉、曬干的細鮮辣椒拌勻,倒入生菜籽油拌勻,裝入壇內,密封放置十多天,取出即可。
陳廷龍告訴我,兒時見父親陳松如制作酢辣椒時,還將新鮮的老辣椒用開水滾一下,撈出再曬干剁細,其它做法都大致相似。
酢辣椒在烹飪中既可作主料也可作輔料,還可作調料,可蒸、可炒。北京四川飯店愛用酢辣椒來蒸魚,很受歡迎。我讓紹強用它來爆炒肥腸,做出來的效果不錯,大家贊嘆不已。日前去眉山開評審會,學者王晉川帶我們去品嘗膳城柏林花園餐廳的酢辣椒炒回鍋肉,老板喻建乃是四川省飲食服務技工學校烹飪班85級的學生,難怪能有此老川菜出售,幸矣。(文|胡曉遠 插畫|鄭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