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21 09:23 瀏覽量:10631 來源: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2月20日訊 (記者 吳曉薇)近日,多家媒體報道,茅臺集團發布通知稱,全面停止包括茅臺酒在內的各子公司定制、貼牌和未經審批產品所涉業務,相關產品和包材在未經集體允許的情況下,就地封存,不再生產和銷售。
謀劃后千億時代 茅臺不斷“瘦身”強化品牌價值
其實,貼牌商模式由來已久,作為酒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模式曾催生出不少知名品牌。作為推進市場全國化的利器,也受到了大小酒企的青睞。近年來,茅臺公司增長驚人,集團其他業務板塊也一路迎頭直上,此時堅決全面停止定制、貼牌等業務,無疑體現了茅臺堅決打擊不規范運作、打擊有損茅臺長遠利益行為的決心。
1月3日,茅臺集團2019年度工作會透露,2018年,茅臺集團全年完成營業收入859億元,同比增長29.5%;凈利潤396億元,同比增長28.2%。在接近千億營收目標之際不難發現,近兩年茅臺多元化重新起步,保健酒、葡萄酒以及金融領域等板塊日趨壯大和豐富。
與此同時,行業分析人士認為,在這個時間節點出臺這樣一份通知,可以看出茅臺已經在謀劃后千億時代,伴隨著茅臺集團千億目標的實現,后千億時代茅臺的發展動力將更加依靠品牌力來帶動,讓品牌和產品更聚焦,集中資源和精力做強做大主業。
據了解,2017年9月,新《茅臺集團品牌管理辦法》發布實施,要求每個子公司保留不超過10個品牌,每個品牌不超過10個條碼。隨后,茅臺在品牌管理上不斷精細化管控,一直以來從未間斷。
此前酒業家曾報道,截止2018年4月19日,茅臺集團各子公司共保留51個品牌,產品321款。相對比之下,自2017年上半年開始品牌“瘦身”到2018年4月,茅臺集團共清理掉了163個品牌、2068款產品,幅度分別達到76.17%和86.56%。
據財經網報道,酒業分析師蔡學飛透露,“茅臺貼牌是很多經銷商與茅臺企業內部的尋租飯碗。若此文件為真,茅臺的目的可以理解為預防無序開發對于茅臺主品牌的傷害,強化茅臺品牌價值。同時從反腐角度徹底切斷茅臺內部的利益尋租。”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也表示,自從李保芳接任茅臺集團董事長后,運作制度愈發嚴格。停止貼牌、定制產品是為了服務茅臺的大戰略。
“這個文件拉開了茅臺對非主力品牌的清理序幕,在李保芳的‘魄力管理’之下,已經全面進入了良性有序而健康的發展新階段。綜合去看,茅臺此舉對于一線名優白酒的產業結構有很大的提升作用。”朱丹蓬在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時這樣說。
白金酒遭重罰 此前被判涉及虛假宣傳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份通知中,對白金酒公司提出了嚴厲的批評及處罰。其中提到,白金酒公司在生產經營中屢次違反茅臺集團品牌管理規定,近日又出現重大違規行為,對茅臺的品牌聲譽造成了嚴重影響。茅臺集團決定不再授權白金酒公司使用集團知識產權,生產業務由保健酒業公司接管。
天眼查信息顯示,白金酒公司由茅臺保健酒業公司及其他三家企業共同投資成立,其中茅臺保健酒業公司占股40%。
那么,白金酒究竟存在哪些違規行為?從此前報道中可見一斑。據海南法制時報報道,海口市張先生因購買了一批15、30年的“茅臺白金酒”,事后發現宣傳資料中成立于2005年3月的酒廠卻自詡有50多年的釀造歷史,認為明顯涉及虛假宣傳,獲得法院的支持。
在該報道中提到,2018年4月27日,海口中級人民法院作出終審判決,認為茅臺保健酒業公司成立于2005年3月,從時間上推斷,該公司于2013年1月生產出窖藏15年以上的酒類產品亦不符合常理,認定存在欺詐行為。二審法院認定,白金酒中15、30年份的酒存在欺詐行為,判決經銷商豐盈兆業公司退還張先生購酒款51.6萬余元,賠償張先生154.8萬余元。
而經銷商在敗訴后認為虛假宣傳應該是廠家和總經銷的責任,于是將茅臺白金酒生產廠家茅臺保健酒業公司和茅臺白金酒的總經銷商北京白金至尊酒業有限公司告上法庭。北京市第一中級法院經過審理,于2018年8月15日作出終審判決,結果仍是茅臺保健酒業公司敗訴,茅臺白金酒年份酒存在欺詐消費者行為,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判決退一賠三,駁回了茅臺保健酒業公司的其他訴訟請求。(中國食品網轉載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