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7 15:38 瀏覽量:25826 來源:中國食品網
李叔是我聯系的貧困戶,是我調到朝天區教科局后,因單位人員變化中途調整給我的幫扶對象。兩位老人都已年近七旬,妻子患慢性病需長期服藥,還供小女兒讀書,一家三口又缺勞動力,收入微薄,經濟條件一直不是多好,2014年在精準識別時被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
首次入戶走訪,得知李叔與我父母年紀一般,瘦弱的身形讓我想起已故的父親。家中姐妹四個,我是最小的一個,回想起父母供養我讀書時的情形,讓我不禁對李叔多了些親近和敬重,帶著特殊的情感,我們談得很自然、很真誠、也很溫馨,完全沒有任何生疏和距離。了解了這些年他家生產生活的情況后,為兩位老人的善良、勤勞、樸實而感動。從那一刻起,在我心里已把他們當成了我的親戚,心想一定要為二位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幫助他們早日脫貧。
“現在住的環境好了,感謝黨的好政策!”
第一次到李叔家時,車子緩慢行駛在蜿蜒曲折的通村水泥路上,沒多久便停了下來,有兩公里的土路車行困難只能步行。舉目四面大山環繞,行走在泥濘的鄉間小路,繞過七彎八拐后,駐村工作隊的干部告訴我,我聯系的貧困戶就住這兒。剛走到院壩,正見老人扛著一把鋤頭,看樣子是準備下地干活兒,見來人了,又連忙放下鋤頭,搬出凳子,招呼我們坐下。老伴聞詢來客了,忙去端茶倒水,還拿出核桃、花生、蘋果招待我們,既熱情又周到。坐下來仔細看時,只見小院壩干凈得無一片落葉,一排木屋前整潔得無一雜物,屋檐的橫梁上垂掛著一串串金黃成熟的玉米。呼吸著山里新鮮的空氣,坐在潔凈的小院壩,讓人覺得愜意、舒服。我告訴他,我是現在開始聯系他家的幫扶干部,以后有事多與我聯系。老人家一聽是幫扶干部,話匣子便打開了:“我家原來是土木結構房屋,院壩沒有硬化,一到下雨天,門前、家里糟糕得很。這不,趕上了國家的好政策,享受了舊房維修加固,因家里沒有勞動力,臨溪鄉政府還找來工人,幫我們進行了房屋翻新,硬化了門前的院壩。現在居住環境好多了,真得感謝黨的好政策呀……”
我在聯系李叔前,曾有其他干部在幫扶他家,他們已享受了各級給予的一些幫扶政策。之前,我也聽了很多有關貧困戶的例子,當親眼看到李叔家整潔的人居環境,良好的精神面貌,再聽了老人家一席話后,完全顛覆了我對貧困戶的印象。心里暗暗想到:在幫扶的過程中,只要改變了貧困戶精神上的貧窮,要改變經濟上的貧窮一定不難!
“這是我們的一點兒心意,你就收下吧!”
老人兒子成家后就另立了戶頭,近十年來,小女兒的學費、老伴的醫藥費、家庭的日常開支,都得靠他老人家侍弄那一畝三分地,以維持生計。盡管如此,他仍自立自強。與兒子分家到現在,家里一直沒有電視,兒子幾次要給買,李叔總是說他們不看電視,堅決不同意買。 我最懂老年人的心思,李叔不是不看電視,他是不愿花兒女的錢。于是我決定要給操勞一生的李叔買一臺電視送去,希望在他歇息之余,收看些電視節目來解解乏,也多聽聽國家的方針政策,可一直因不便帶去而遲遲未了。十月的一天,單位同事打電話告訴我有便車去桃樹村,可我出差了,只得委托他幫我把買好已久的電視送去。我打電話告訴李叔不能親自送去,電話那頭的他忙回絕道:“何老師,我多年沒看電視都習慣了,你上有老下有小,咋能花你的錢!等有了寬裕的錢,想看了就自己去買一臺……”從電話里還傳來他老伴陳姨的聲音:“娃兒,你莫花錢,我們不看電視。”后來同事告訴我,電視送去那天,廣電局派去工作人員進行信號調試,李叔一會兒找網線,一會兒遞鉗子,忙得跑前轉后,高興的像個孩子似的。
去年年底的一天上午十一點多,接到李叔的電話,才知道他老伴陳姨前陣子暈倒了,住進廣元人民醫院,共花費8000多元。因之前,我給他們宣傳扶貧政策時講過這事,根據他家情況具體,生病住院按規定報銷費用后,還可到區衛計局再申請點兒貧困戶醫療救助。怎么申請,需要辦理哪些手續,老人全然不懂,衛計局在哪兒也更不知道。老人來電話主要是希望看可否讓我帶他去。因前一段時間我在外出差,只電話與他聯系過,問過家里的一些情況,而他們一家都沒給我說過生病住院的事,當時聽后覺得很內疚。連忙安慰老人家不急并承諾負責幫他把這事辦好,接著又四處打聽,問清楚了具體的辦理流程及需要的證件,打電話讓他準備好相關資料,若有順風車到區上帶給我,我去幫著他辦理。老人聽后甚是高興,不停的在電話那頭致謝。
第二天九點一刻,李叔打電話說已到城區。我匆匆放下手中的事情,跑去他下車的地點匯合。見面時,我問他“不是說好有人來帶給我就行了嗎,這么遠你何必親自跑來呢!”老人笑了笑說,自己多年沒來過城里了,順便來看看。帶他去衛計局申請醫療救助,完事后他說還想給老伴陳姨辦一張慢性病卡(妻子患高血壓、內風濕等慢性病,需常年服藥),便陪他去區人民醫院咨詢,才知道若本人不來,要出具住院證、出院證等病歷證明資料,可這些都已交衛計局,又只得返回衛計局取出復印后還回原件,再去醫院,填表、簽字、蓋章,最后將表送政務中心醫保窗口。這樓上樓下,老人累得氣喘吁吁,我讓他坐著休息等我,可怎么都不肯,還說我幫他跑路,他還坐著,那像啥話。一切辦理妥當,已是十一點半了。臨別時,李叔從送他下來時的面包車座位后排提出一個尼龍袋塞給我:“平時你經常下鄉來看望我們,今天你還丟下自己手中的事情,幫我跑了這大半天,要不是你,我完全摸不著門道,還不知道啥時才能辦好呢。我們農人,也拿不出什么好東西感謝你,這是自家看的年豬,沒喂過飼料,吃著放心,你就收下吧……”我幡然大悟李叔打電話說親自來的真正用意。經我再三勸說,他才難為情的收回袋子。
事后,每每想起這一幕,便有一種深深的體會,只要我們把貧困戶當做自己的親人,用心去傾聽他們的訴求與心聲,力所能及的真誠去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他們也一定會知恩感恩的。只要干部與貧困戶都一條心了,做貧困戶的工作就容易得多!
“國家在幫,自己更要行動起來!”
2018年3月下鄉走訪時,在去往老人家的那段土路上遇見一片繁忙的施工景象,有的鏟土、有的搬石、有的開挖。遠遠看見李叔也投身其中,只見他揮動鐵鏟,正在平整路基,老人家見到我顯得格外高興,興奮的告訴我:“這下好啰,不走泥路了,公路硬化了就方便多了,以后我還多種些洋芋、包谷、包包菜,養些雞,再也不愁背不出去了”。我說“李叔,你年紀大了,干活得注意點自己的身體”。“我的身體還可以,國家在幫我們,只要動得了,自己更要行動起來才行”,李叔笑呵呵的說。
脫貧攻堅要“實干為本”,也要“心干為上”。李叔雖年近古稀,但他心熱起來了,行動起來了,這不正是共同期許的美好愿景嗎? 貧有千種,困有百樣,我想,在扶貧過程中,若給錢給物,確實能解一時之困,但要徹底斬斷窮根,還必須得扶心扶志,只要把貧困戶的動力都激發起來,加上國家幫扶政策的照顧以及所有幫扶干部的努力,實現脫貧奔康就一定不是夢!
后記: 隨著多次走訪來往后,李叔一家與我關系更加親密,我們常坐下來拉家常,進一步了解了他們的家庭關系。李叔的大哥一直未婚,四十多歲時領養了一個剛出生的遺棄女嬰,撫養了一個月后,覺得自己無論是精力上還是經濟上實在無力承受,準備將女嬰再次遺棄。李叔知道后沒有多想,把自己八歲的女兒過繼給大哥,把女嬰接回家里撫養。大兒子要上學,嬰兒要花錢買奶粉,讓這個原本經濟拮據的家庭,日子過得更加艱難,但李叔從不厚此薄彼,他和妻子歷經辛苦,從襁褓中把她撫養成人,年過花甲還硬撐著供她讀了中專,去年小女兒已順利畢業分配到山西一家公司。談到收養棄嬰、送走親女時,李叔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幾句“自己本來就有了一兒一女,那時家里條件差,吃不飽穿不暖是常事。可那是一條人命,咋忍心把她扔了,再說大哥也希望將來老了有人照顧,我只得把大女兒送給他,咱人雖窮但不能沒有情!”痛舍父女情、深深兄弟情、收養顯大愛,對李叔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在我心里,李叔不再是貧困戶,他樸實勤勞、自立自強、知恩感恩,心有大愛,他才是最富有的人。
“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李叔人老心不老,他抓住國家精準扶貧政策這一大好時機,自力更生,靠自己辛勤勞動改變了家庭貧困落后面貌。在黨的正確指引下,李叔一家的生活面貌正悄然轉變,他正在奔往小康的道路上,也有著繼續前行的愿景和期盼,我相信——李叔一家的幸福生活,還在后頭!(朝天區教育和科學技術局 何化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