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5 10:41 瀏覽量:27529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安徽省醫學保健養生研究會 毛光祥)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任務,將“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2016年8月19日召開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明確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要從醫療、衛生、健康、食品、諸多方面保障人民健康。要引導和支持健康產業加快發展,尤其要促進與養老、旅游、互聯網、健身休閑、食品的五大融合。同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又發布了《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這是今后15年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行動綱領。十九大報告中又明確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促進社會辦醫。加快建立遠程醫療服務體系,加強基層醫護人員培養,提升分級診療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質量。堅持預防為主,將新增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財政補助經費全部用于村和社區,務必讓基層群眾受益。加強婦幼保健服務。支持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藥品疫苗攸關生命安全,必須強化全程監管,對違法者要嚴懲不貸,對失職瀆職者要嚴肅查辦,堅決守住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防線。
國民健康狀況改善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醫療條件的改善、人們對健康的重視,我國人民的健康水平逐漸提高,人均壽命逐步增加,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已達到76.7歲。但同時,因為環境、生活方式、心理壓力、食品安全等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導致疾病發病率依然居高不下,各類疾病出現年輕化趨勢,慢性病、惡性腫瘤等將成為威脅中國人健康的致命因素,人們的身體健康狀況也令人堪憂,國人對健康的需求越來越大。
食品、飲食與國民健康的關系
眾所周知,健康的身體來自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四大基石。這四句話16個字,做到了能使高血壓減少55%,腦中風、冠心病減少75%,糖尿病減少50%,腫瘤減少1/3,平均壽命延長10年以上。其中合理膳食是健康的重要環節,健康問題與飲食不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食品和飲食是人體獲取必須營養素的主要來源。
營養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黃帝內經》中就已提出“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飲食原則,幾千年來,這些原則一直作為中華民族膳食結構的指導思想,為保障全民族的身體健康和繁衍昌盛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記載中不乏飲食養生的思想,從多方面論述保持飲食平衡、維護身體健康的方法。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是反映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衛生保障水平和人口健康素質的重要指標,關系到國家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也影響到國家的國際競爭力。
食品行業在健康中國建設中應有所作為
1、食品企業的社會責任
我國是一個食品生產和消費大國,食品行業的快速發展滿足了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多層次飲食需求。隨著經濟全球化浪潮的不斷加快,企業的經營環境變得日益復雜,競爭壓力不斷增加。絕大部分食品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依法、依規和經營、保護消費者權益。但是也有部分食品企業單純追求利潤的最大化而沒有履行社會責任,不擇手段生產和銷售具有安全隱患的食品,侵害了消費者的權益和健康,在整個社會造成了惡劣的影響,食品企業要引以為戒。要以為消費者提供健康、安全放心的食品,助力健康中國為己任。
2、科技創新,改良傳統加工方法,為社會提供優質食品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食品產業(包括食品生產、流通和消費)供需結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高品質、個性化、便捷性、附加值等需求旺盛,但供給方沒有完全及時適應轉變,導致整體由生產者主導的賣方市場轉變為消費者主導的買方市場,消費和體驗提升嚴重不足,亟待進行供給側改革。食品行業作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領域,具有巨大的改革潛力和發展前景,而且推進食品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和基本保障
現在部分食品企業的產品含有不利于健康的元素,比如油炸、腌漬、加工肉、燒烤、高鹽、高糖、碳酸飲品等。要利用現代技術,將食品做得更健康。比如油炸方便面、薯片等采用非油炸或者烘烤技術。
對于食品企業來說質量關乎企業生命,也影響著食用者的健康。關于質量控制的重要性不是某個企業負責人表表決心,進幾套檢測設備,或者是網上摘幾篇管理方案就能解決的。企業在產品質量的把控上要做到像降落傘一樣100%合格,讓消費者滿意。不斷革新生產工藝,確保產業質量符合國家標準,對消費者負責,實現零缺陷。
3、研發生產具有健康功能的食品
口味是目前很多食品企業追逐的目標,好像除了獨一無二的口味,食品企業沒有其他的出路,但實際上并非如此,很多地方的特色食品由于原產地或工藝傳承的影響也有了自己的市場。
研發上可以去關注某地特色食品,向功能食品、綠色健康食品、三減食品之類看齊。功能性食品是指具有特定健康功能的食品,適宜于特定人群食用,這類食品頗受消費者青睞。隨著人們對健康需求的提升,各種新的概念將會不斷地被提出,食品企業的研發要與時俱進。
4、通過“食品+”的服務方式,倡導健康生活
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和生活觀念的轉變,能吃飽已不再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而吃得好、吃得健康和營養等已成為社會共同的追求。在這樣的大形勢下,我們的服務方式也要推陳出新,給消費者營造一個全新的消費體驗,實現從物質、心靈到精神等各個層面的健康養護。
在經營模式上,要加強食品與相關產業的聯系,通過“食品+”的服務方式,打造食品+體驗、食品+旅游、食品+設備、食品+廚房、食品+扶貧等新興產業鏈。根據自己產品的特點,做健康生活的倡導者,讓消費者親耳所聞、親眼所見、親手所為、親身所感,獲得更加愉悅的消費體驗。
5、行業自律、誠信經營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對個人而言,誠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是立身之本。對企業而言,誠信是寶貴的無形資產,是立業之本,是企業賴以生存的制勝法寶,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的一切經營活動都必須依托誠信這一無形資產。努力建設企業誠信,營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才能鑄就企業成功之路。誠信經營,重于泰山。
在人們對健康需求旺盛的形勢下,食品企業更應當順應健康中國的大戰略,創新發展,推出更多健康、安全放心的產品,并做好售后服務。時刻以普及健康生活為己任,做健康生活的引領者,為健康中國建設作出積極的貢獻。(中國食品網轉載發布)
上一篇:千億元市場鮮奶 或成為乳品新風口
下一篇:孫寶國:提高白酒國際認可度,擴大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