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4 16:30 瀏覽量:22531 來源:中國食品網
水,對生命健康很重要。一個人若沒有食物,可生存3周;沒有水,可生存3天;沒有空氣,只可生存3分鐘。可見,水對于人體是僅次于空氣的重要物質。
我們為什么需要水
水,是人體內含量最多的物質。水約占成年人體重的60%—70%,人體血液中的大部分物質都是水分,我們的肌肉、肺、大腦等組織和器官中也含有大量水分。
水,是一種良好溶劑。水是多種礦物質、微生物、葡萄糖、氨基酸及其他營養素的良好溶劑,參與體內的物質轉運,它將營養物質運送到細胞內,同時運走體內的代謝廢物。
水,是體溫調節系統的主要組成成分。體內能量代謝產生的熱,通過體液傳到皮膚表面,經蒸發或者排汗帶走多余的熱量保持體溫恒定。
水,能起到潤滑作用。關節潤滑劑、唾液、消化道分泌的胃腸黏液、呼吸系統氣道內的黏液、泌尿生殖道黏液等的生成都離不開水。
機體獲得水分的途徑
我們每天通過喝水、食物和機體內生水這3個途徑來獲得所需水分。
我國居民的膳食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水果和蔬菜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另外,我們常用的烹調方式與西方不同,多以蒸、燉、煮、炒為主,不僅保留了食物中大部分的水分,還往往在烹調時加入一定的水,因此,我們可以從食物中獲得一定量的水分。據北京、上海、成都和廣州4地進行的飲水調查發現,被調查對象每天從食物中獲得的水分占外源水的41%,喝水占56%,還有一少部分來自于飲酒。
機體內生水是指三大產能營養素(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在體內代謝產生的水分,也是機體獲得水分的一個途徑。
飲水過少不利健康
我們通過排尿、排便、呼氣、皮膚蒸發或出汗丟失水分,其中,排尿是最主要的途徑。人體內有一個水平衡調控系統,確保了液體攝入量與丟失量之間處于動態平衡狀態。當身體出現體液不足時,口渴中樞受刺激,產生口渴感,引發飲水行為。如果不能及時通過飲水來補充缺失的水分時,機體會通過增加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分泌,使得腎臟內體液潴留,通過減少排尿量來保持體內液體平衡。如果水分攝入較多,則通過增加排尿量來排出水分。
如有以下癥狀,意味著你的身體已經處于缺水狀態了,如關節痛、肌肉疼痛、后背痛、便秘;尿液氣味濃重、色黃等。
飲水不是越多越好
當水攝入量超過了腎臟排出能力時(0.7—1.0升/小時)可引起體內水過多或水中毒,水中毒可導致低鈉血癥。正常人很少會出現水中毒,但在高溫環境下,多見于腎臟、肝臟疾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患者。個體為了避免中暑,在短期內攝入大量水分,而鈉鹽攝入不夠時可導致低鈉血癥。國外研究表明,大量喝水后,人體會產生疲倦感、食欲降低、腦袋昏昏沉沉。這是因為飲水過多沖淡了血液,全身細胞的氧交換受到了影響,腦細胞一旦缺氧,人就會變得遲鈍。可見,并非飲水越多越好。
每天我們需要多少水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建議,成年男性每天飲水1700毫升,女性1500毫升。
當我們活動量較大時丟失的水分增加,應該適當增加飲水量。短時間的運動,可額外補充400—600毫升液體即足以彌補丟失的水分;但若進行持續1小時以上的劇烈運動,則需補充更多的液體。另外,較熱的環境使得排汗增多,室內或飛機上開空調或暖氣可造成皮膚中水分蒸發丟失,也需增加飲水量。飲酒會加快機體內的代謝反應,使得排尿量增加,應補充增加的飲水量沒有定數,只要保持體內水分平衡即可。中國食品網
飲水的正確“姿勢”是什么
喝水時間應分配在一天中的任何時刻,原則是少量多次,每次200毫升左右。一夜的睡眠會丟失不少水分,盡管在起床后沒有口渴感,但體內仍然會因為缺水出現血液黏稠。早晨起床后喝一杯涼開水(150毫升)可以降低血液黏度,增加循環血容量。
我們一直想當然地認為,口渴時我們體內才需要水、才需要喝水。其實,口渴時機體已經處于缺水狀態,并開始利用調節系統進行水平衡的調節,此時飲水雖然可以補充丟失量,并不是最佳的飲水時機,而且一次性飲大量水,會加重胃腸負擔,稀釋胃液而影響消化。中國食品網
生活中常喝的飲品包括白水、茶水、飲料等,白水不含能量、又能解渴,是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飲品,而白水中又以白開水為最佳,白開水容易透過細胞膜進入細胞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系教授 馬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