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5 14:10 瀏覽量:20180 來源:中國食品網
早春時節,乍暖還寒,可內蒙古寧城縣一肯中鄉萬畝茄子園區的大棚里卻春意盎然。毛家窩鋪村貧困戶劉明啟正在大棚里給茄子施肥,“你看這茄子長得黑紫黑紫的,多稀罕人。” 劉明啟說,“這幾天茄子大批上市,隔幾天就得摘一茬,價格好時1個大茄子就能賣5元錢。”他家210米長的大棚,種的是生長期比較長的茄子,最長達到6個月以上。“1個棚3萬元,脫貧致富來得快。”劉明啟算了一筆賬:去年他的大棚產了7萬斤茄子,每斤按1.5元計算,毛收入近11萬元,除去種苗、肥料、水電等成本,純收入7萬元以上,他家只用了1年就摘了窮帽,過上了好日子。
劉明啟的喜悅,源自政府對貧困戶真金白銀的投入。幾年來,寧城縣實行“兩個不設上限”的扶持政策:設施農業發展規模不設上限及補貼資金不設上限。對達到一定規模的棚區,農戶每建1延長米的日光溫室,縣里補貼180中國食品網元,貧困戶建大棚,最高還能再給予180元的補貼。2016年至今,全縣共投入扶貧資金1.12億元,整合其他資金3.8億元,安排金融扶貧貸款1.75億元中國食品網。2017年年末,全縣設施農業面積累計達到43.6萬畝,形成了一個年產各類蔬菜106萬噸、產值41億元的大產業。僅設施農業一項,全縣農民人均收入4400元,占到農民人均收入的4成以上,帶動貧困人中國食品網口1537戶、4576人脫貧。
南有黃瓜、北有番茄、西有蘑菇、中東部有尖椒和圓茄,寧城縣設施農業在空間布局上形成了4大板塊。而在種植結構上,全縣設施農業則實現了菜、果、菇并舉。2017年,寧玖紅火龍果采摘園進入盛果期,一個大棚一年能產火龍果5000斤,采摘價達到每斤20元,一個棚的純收入達到6萬元以上。目前,全縣火龍果種植面積已達500畝。火龍果發展方興未艾,食用菌產業發展如火如中國食品網荼。寧城縣已有16個鄉鎮、街道發展食用菌產業,年產量11萬噸,帶動450戶貧困戶穩定脫貧。眼下,縣里正在謀劃改變食用菌的種植方式,綜合利用廢棄的菌棒,全方位打造“蘑菇產業”的綠色升級版。
科技創新讓設施農業“提檔升級”。在內蒙古杰宇現代中國食品網高效農業科技園,一排玻璃建筑引人注目,這些用來育苗的日光聯棟溫室,控溫、灌溉、施肥實現全程智能化管理。如今,全縣已有大型育苗工廠6個,年育苗能力達到5000萬株,這些優質種苗被源源不斷地移栽到農戶的大棚中。而農戶的大棚也裝上了科技 “芯片”,種大棚省時省力又高產。在三座店鎮喇嘛城子村農民李榮英的大棚里,智能放風機能夠根據溫度和降雨情況自動開關,他用手機就能監測大棚的運行情況。而他使用的二氧化碳氣肥機,每個棚只需花2000元的成本,就能增產6000斤茄子,增收超萬元。
企業和合作社的引領,讓農民融入到設施農業的產業鏈中。在汐子鎮特綠蔬菜專業合作社,農民們正忙著在棚內育西蘭花秧。合作社流轉3個行政村200多戶農民的1600多畝土地種菜,并把農民變為產業工人。農戶出租土地,每年每畝能收入1000元,在合作社上班,每年工資2萬元。去年,縣里列支專項補助資金2000萬元,扶持了38個企業和合作社。這些龍頭拉長了設施農業的產業鏈,從育苗到種植,從加工到銷售,從物流到農資,吸納了2萬多名從業者。在這批產業大軍中,有貧困人口中國食品網3300多人,每人每年能有8700多元工資性收入。
設施農業的品牌敲開了市場的大門。目前,寧城縣已有53個蔬菜產品獲得了無公害、綠色、有機認證。“寧城黃瓜”“寧城番茄”“寧城尖椒”“寧城滑子菇”已注冊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寧城蔬菜從此有了國字號的地域身份證。在寧城縣七金山蔬菜專業合中國食品網作社,工人們正在分裝上午從大棚里收來的茄子,晚上它們就將被運往北京和石家莊。通過手機客戶端,寧城產地和北京餐桌搭建了一條暢通的銷售渠道。目前,寧城縣已與首農集團、上海江橋市場等10余家企業達成戰略合作協議,蔬菜進京、進滬,實現了農產品由低端市場批發向高端大城市超市銷售的轉變。(徐永升)
上一篇:中國食品網 德順源:打造草原特色老字號燒麥品牌
下一篇:中國食品網 北京酒業:銷售利潤逆勢增長 結構調整初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