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5 14:28 瀏覽量:21455 來源:中國食品網
半成品食材成盈利突破點,產品研發等精細化運營能力是關鍵
永輝2017年財報顯示,生鮮B2B業務彩食鮮營業收入突破10億元,成為業績報告中亮眼的一筆。
按照永輝的內部規劃,生鮮全球貿、食百全球貿、服裝部、彩食鮮及物流中心等的后臺支持,均由云商業務集群統籌負責。值得關注的是,彩食鮮是云商板塊中唯一公布2017年主營收入的業務模塊,可見永輝對其市場表現甚為滿意。
那么,彩食鮮是如何突破生鮮B2B的經營痛點、找到盈利模式的呢?
食材B2B平臺——彩食鮮
彩食鮮被定義為供應生鮮食材的生產商及平臺服務商,為永輝發力B2B2C業務。
據了解,永輝中央廚房彩食鮮食品加工廠是集專中國食品網業凈菜配送以及食堂所需一切原輔料供應的專業企業,2015年12月與韓國食品領軍企業CJ集團達成戰略合作,承接海外供應商商品采購,建設現代化中央廚房。中國食品網
彩食鮮按照“現代化、標準化、集約化”的導向,以中央工廠替代“前店后廠”,食材采購上可做到全球直采;在生產加工上,引進現代化先進食品分揀、加工、包裝、冷中國食品網鏈設備設施,生產線符合GMP作業規范,降本提效,并有效保障食品安全;銷售上則以政府、企事業單位為主。
2016年,重慶、北京、福建“彩食鮮”三大中央工廠順利投產,成為當地政府、企事業單位食堂的“大廚房”。
據永輝官方透露,彩食鮮計劃在2018年布局河南、河北、貴州、陜西、廣東等地,新增4至6家生鮮加工配送工廠。在業務拓展方面,彩食鮮也逐漸成為永輝對接區域零售企業,輸出生鮮供應鏈能力的賦能平臺。
包括彩食鮮、餓了么有菜、美菜網在內的諸多生鮮B2B平臺,均以半成品食材切入市場,且擁有精細化運營、差異化產品、供應鏈技術等方面的核心競爭力。這其實體中國食品網現了生鮮B2B平臺謀求盈利的重要突破口——半成品食材。
銀河系創投合伙人蔡景鐘表示:“我們很少考慮全品類布局的生鮮B2B項目。資本方在選投生鮮B2B平臺時,通常更看重小品類切入、有上游供應鏈資源、銷售規模穩定等因素。”
為企事業單位食堂提供食材,按需生產
自永輝宣布要轉型為食品供應鏈公司后,彩食鮮可謂其第一個初中國食品網具雛形的業務模塊。一方面,彩食鮮是協助永輝實現生鮮農產品標準化、精細化、品牌化的主要渠道,可提升生鮮毛利率,把控供應鏈上游。另一方面,它也為永輝超市、B端零售商、企事業單位食堂以及線上平臺等渠道供貨。根據彩食鮮先后披露的合作案例來看,它未來將成為永輝另一條穩定的盈利渠道。
運營初期,彩食鮮是以標準化半成品食材切入B2B市場的,目前已和百勝餐飲、千喜鶴、中國工商銀行及中國移動等企事業單位達成合作。彩食鮮采用的是按需生產模式,即B端商戶通過APP下單,彩食鮮根據訂單完成加工,再利用自動分揀系統快速分裝,交給第三方物流,配送至B端門店。
由于企事業單位的采購量相對穩定,其與彩食鮮的合作期中國食品網通常最短為一個月,一周配送2~3次。同時,彩食鮮具有品牌背書,能夠在保證經營體量的同時,逐步增強對上游的議價能力。
此外,彩食鮮還在不斷豐富商品品類,以中國食品網吸引更多B端商戶,進而形成正向循環。據其官方透露,彩食鮮目前已和四川紅旗連鎖達成商品供應合作。進入彩食鮮官網會發現,其經營品類已經升級為新鮮蔬菜、時令水果、牛羊肉、豬肉、米面糧油、餐飲半成品以及調味品7個板塊,精準中國食品網對標食堂、餐飲店、酒店、食品工廠、便利店等不同業態的商品需求。
舉例來說,在面對酒店客戶時,彩食鮮以“一盤菜”為計量單位,開發了7.2元/500g的剁椒魚頭王、5.85元/550g的多寶魚食材包;而當訂購方為便利店業態時,彩食鮮則主推6.78元/Kg的白砂糖、71.6元/Kg的干海帶結等商品。
彩食鮮還在重慶、北京等地發力B2B2C業務,生鮮品類之外,上線了日用百貨、休閑食品、單品干貨、酒水飲料等品類。目前永輝生活中出售的半成品食材,大多由彩食鮮供應。
據了解,彩食鮮采用“門店即倉儲”模式,通過永輝自建的配送團隊和餓了么配送等眾包物流同步配送,優化了純線上生鮮電商布局C端時,遇到的配送效率不穩定、物流成本高企等問題。
“受當前的消費習慣制約,彩食鮮主要經營預包裝生鮮產品的B2B2C業務。想做好并不容易,但永輝有企事業單位的訂單基礎,能夠保障自我造血。如今,90后、00后正中國食品網逐漸成為消費主力軍,他們對價格的敏感度較低,強調方便快捷、免挑選,彩食鮮未來的生命力值得期待。”某零售高管評價稱。
從半成品食材切入,生鮮B2B或可實現盈利
“彩食鮮布局的半成品食材品類,或將成為生鮮B2B盈利的中國食品網突破點。”某投資人如此評價。一邊是一畝田、美菜網、鏈農、眾美聯、優配良品、飯店聯盟等諸多食材B2B平臺紛紛上線,并獲得融資,另一邊則是餓了么、美團點評這樣的外賣巨頭,先后推出了“有菜”“快驢”等食材B2B品牌,可以看出,食材B2B領域早已熱鬧非凡。
究其原因,一是市場供需不平衡,為食材B2B平臺的發展提供了空間。根據中國餐飲烹飪協會的數據,我國2016年全年餐飲業營收接近3.6萬億元,食材采購規模達8000億元;預計2020年餐飲業營收達到5萬億元的規模,食材采購規模將達1.2萬億元。
但除了海底撈、西貝等知名連鎖餐飲公司建有自己的供應鏈公司外,占全國餐飲行業總數65%的中小餐飲門店還缺乏一站式購齊食材的渠道,且所采購的食材質量難以保證。
二是從半成品食材品類切入生鮮B2B,有利于解決農批市場效率低、食品損耗高及生鮮產品同質化等問題。一位接近美菜網的投資人表示:“未來,農批市場很有可能被中國食品網生鮮B2B取代。部分放棄全品類布局,甚至僅精細運作豬肉等單一品類的生鮮B2B企業,或許能夠跑通盈利模式。”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食材B2B平臺依然存在不少經營痛點。其一,過度平臺化,長期通過補貼大促進行銷售,導致平臺持續虧損;其二,運營商認為切掉中間環節后,平臺可盡收利潤,但實際上大多自營型食材B2B平臺需要建設采購、分揀、倉儲、物流等環節,幾乎是在重復傳統批發商的相關工作,還是像原來的中間商一樣,靠差價賺錢;其三,大多食材B2B平臺不具備產品質量管理能力,缺乏品控能力和對上游供應鏈的整合主導能力,難以獲得盈利空間。
因此,具備資源優勢、資本實力和產品研發能力的食材B2B中國食品網平臺或可率先跑通盈利模式,而產品研發等精細化運營能力是其中關鍵。例如,永輝云創入股的蜀海供應鏈近期開發出了新產品——脆肚,其原型是制作麻煩、難以咀嚼的毛肚底板。然而,正是這款加工過程繁瑣、常被餐飲人忽略的食材,經過蜀海研發加工后,不僅便于食用,還進一步研發出了多種應用菜品。
這意味著,如果食材B2B平臺有一套完整的生鮮產品研發體系,便可像便利店開發鮮食一樣,獲得差異化競爭力,從而避免在生鮮品類中,與競爭者們大打價格戰。 (綜合)
上一篇:中國食品網 探究拼多多上賣手抓餅 狂銷200萬單的原因
下一篇:中國食品網 野生水產普遍攜帶寄生蟲 加熱冷凍放心吃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