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8 12:00 瀏覽量:27639 來源:農民日報
2019年,我國小麥又獲得了空前豐收,單產創歷史最高紀錄,即便如此我們國家還需要進口小麥,這說明我們的供給側與需求側還存在一定的不匹配現象。
從品種結構來看,優質麥品種約占小麥品種總數的半壁江山。但從生產情況來看,優質麥產量的比例還是比較低,僅占總產量的2.7%-3.4%,說明品種、生產與產品之間不匹配。問題出在哪兒?生產環節。從需求側來看,還是以饅頭需求為主體,以食品為主體,對強筋小麥的需求量有一定的局限性。
對總體形勢的認識是,第一,小麥生產十六連豐,供給量充足;第二,從小麥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來看不匹配,強筋小麥品種多,但生產量少,生產環節有問題。從弱筋小麥來說品種少,生產量更少,需求量比較大,這是基本的形勢研判。也就是說,小麥的生產與市場的需求不匹配,小麥品質還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
小麥的生產資源利用效率和生產效率也亟待提高。從資源利用效率來看,以氮肥為例,生產水平、資源利用效率較低,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們的資源、利用效率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從國際市場來看,當我們生產水平比較低、產量比較少的時候,國外的小麥價格往往很高,所以把希望寄托在進口上是完全行不通的。
為什么?因為我們的生產與市場不對接。應對措施要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適應性種植為基礎,以比較優勢為遵循。堅持品種優化布局,競爭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
我國小麥產量實現十六連豐,產量、消費量世界第一,突出的問題是效率和效益低、環境代價大、品質有差距。如何發展?必須轉變發展階段,由高產發展階段轉變為高質量發展階段,重點是八個字:綠色、豐產、提質、增效,核心在于小麥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上一篇: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副司長孫好勤 加快創新步伐推動種業高質量發展
下一篇: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夏先春 大力培育廣適性優質麥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