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5 09:16 瀏覽量:19624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制作面包時,面團對環境有著非常高的要求,要想精準地控制溫度與濕度,則需要豐富的理論知識與長時間的操作經驗去做鋪墊。
每款面包由于所用的材料有所差異,其作用也會帶來不同的成品和口感。以法棒為例,在高溫烘烤時,面團內的水分都會被蒸發,變成水蒸氣外擴延展開來。
如果打面的時候低速攪拌,會造成面筋薄膜無法均勻地連接。面包切開后,內部氣孔就會不夠均勻,這是對面包結構的影響。如果薄膜越有彈性張力、越厚,氣泡越粗,那這款面包就會更有嚼勁,這是對面包口感的影響。此外,發酵也是影響面包的一個重要因素。
做好面包先要發出好面團
如果為了縮短發酵時間而增加酵母的用量,就會使面包略帶酸酸的味道;如果減少酵母用量,用低溫緩慢地進行發酵,則會帶出小麥的香味。
在面包制作的過程中,最重要的首先就是做出良好的面團,使其能夠發酵得恰到好處。而控制這樣良好狀態的第一要素就是溫度。
面包是借用對溫度非常敏感的生物酵母力量,使其體積膨脹。因而面包面團揉和完成的溫度以及發酵箱的溫度,都變成十分重要的因素。
面包面團的溫度過低時,無法產生發酵;溫度過高時,又會因過度發酵而導致面團萎縮。夏季室溫變高時,就會加速面團的發酵;冬季的室溫變低時,面團的發酵也隨之遲緩。
制作面包時,很多場合都必須使用溫度計,可以測量房間、面團材料及發酵時面團的溫度。
保持面團發酵溫度的穩定性
面包制作的要訣在于促使面團順利發酵,可根據實際掌控時間地進行步驟。因此,面團揉和完成的溫度與發酵時間的關聯性,是首先要理解并掌握的重點。
關聯在于面團揉和完成的溫度越高,發酵時間越短,當完成溫度越低時發酵時間也越長。面包制作過程的管理重點,說成是面團揉和完成的溫度也不為過。
舉例來說,設定面團完成揉和溫度在28℃,發酵時間為60分鐘,壓平排氣后30分鐘。
假設實際上揉和完成溫度是26℃,溫度減少了2℃,在相同條件狀態下發酵,發酵時間為70分鐘,壓平排氣后30分鐘,稍微增長發酵時間,就可以完全恢復原先的設定狀態。
若溫度減少了2℃,但仍依照原定的發酵時間進行,也不會發生面團尚未完成的嚴重事態,同樣可以烘烤出在容許范圍內的面包成品。
特別是面團發酵箱設備不是非常完備時,就必須以室溫來進行發酵。
雖然非常困難,但先記錄下每日的配方用水溫度,以及面團揉和完成的溫度,以此為基礎地依循水溫與面團完成溫度的相關性,就能將其活用在每日的面團制作步驟中。忙碌下記錄是件很繁瑣的事,但這一定能夠減少疏失,且有助制作的順利完成。
配方中常見的老面是什么?
老面是發酵種之一,常被運用在中式肉包的外皮等。
面粉中加水揉和的面團,不使用酵母而利用天然酵母或乳酸菌等作用,使其自然發酵完成。類似制作德國的裸麥面團時所使用的酸面種的中國版。
因為是自然發酵而成,所以只要在每次使用時殘留少量面團,就能保留菌種,次日再以此少量面團為基底,加上面粉、砂糖、油、泡打粉等,就能做出中式肉包的外皮,也可以利用這個面團制作出中式蒸糕。
從字面可以理解“老”是時間積累的歲月,“面”則是小麥粉。
老面法的發酵原理,與酵母相同,天然菌種在繁殖時,會產生二氧化碳,使面團呈蜂窩狀膨脹。
酵母菌是一種具有活性的生物,所以對面團溫度的管理就非常重要。25℃-30℃是適溫,45℃以上其活性就會銳減。約60℃,就會死亡消失。
此外,即使是少量的老面,也可以膨脹得十分完美且成本低廉。與乳酸菌或醋酸菌等酵母菌不同,老面還擁有其獨特的香氣和風味。反之,添加了較多奶油等油脂時,面團較沉重,會變得不易膨脹。
在制作面包時所用的老面法是什么呢?在現有的方法中,簡單地來說,做法如下:前一天,先取出之前所留下的老面添加酵母面粉揉和成面團,放置于冰箱中一晚使其低溫發酵。翌日在面團材料中以此為發酵種加入進行揉和。如此一來,就會增加面團的發酵能力,低溫、長時間發酵的效果,可以做出風味香氣更好的成品?,F在,多半是使用以此種方法制成產品的酵母來制作面包,所以并不能期待可以與原本自然發酵種有相同的效果。(曉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