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1 11:33 瀏覽量:22477 來源:農民日報
根據德州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安排,按照中央提出的“四個圍繞”要求,9月15日至30日,禹城市委辦有關科室組成專題調研組,就“以土地制度改革推進鄉村振興”課題,先后赴禹城市自然資源局、發改局2個市直部門和房寺、倫鎮、莒鎮等鄉鎮繼續開展深入調研,總結了做法與經驗,分析了問題和不足,并對下一步工作進行了思考與謀劃。
禹城市作為全國33個之一、山東省唯一一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縣市,扎實穩步開展集體土地所有權、宅基地使用權及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為開展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奠定了良好工作基礎。自2015年3月三項改革試點啟動以來,秉持“邊實踐、邊總結、邊推廣、邊提速”的工作思路,堅守“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糧食生產能力不減弱、農民利益不受損”四條底線,規劃征地、入市、宅改三項統籌,道路越走越寬、步伐越邁越穩,聯動越來越強,有力助推了全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走出了一條以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動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禹城市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基本做法
尊重民意,緊緊依靠群眾。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圍繞群眾關注的熱點,精準把握合理訴求,工作開展、制度制定、政策推行前,廣泛征求意見建議;在征地補償標準制定、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宅基地使用權劃定等方面,以群眾認同作為推進改革的最大動力,把群眾滿意作為最好評判。在尊重群眾意愿基礎上,按程序、依步驟、實打實開展工作,確保政策順民心、合民意、有溫度,實現“群眾有所呼、改革有所應”。
實事求是,深入調查摸底。土地征收前,對被征地村面積、擬征收地塊位置等情況詳細調查,并開展土地征收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確定風險等級,為征地決策提供參考;成立專門隊伍,對全市范圍內每宗地的位置、面積、權屬、使用情況和入市意向等全面摸排,摸清了家底,為科學決策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在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推進過程中,結合城鄉網格化管理,對宅基地使用、空閑廢棄、一戶多宅等情況進行細致統計,建立明細管理臺賬,為工作扎實推進提供可靠數據支撐。
高點站位,堅持科學規劃。投資1000余萬元,“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召開專題會、論證會、匯報會,以土地利用規劃為龍頭,統籌安排城鄉發展、產業發展、生態保護等規劃,全面完成村土地利用規劃和建設規劃編制,將城市規劃區外833個村(除5個保留村莊外),全部并入48個農村新型社區,確保“一張藍圖畫到底”。
建章立制,夯實制度基礎。農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方面,在縮小土地征收范圍、規范土地征收程序、被征地農民多元保障等方面進行制度完善,制定《禹城市土地征收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暫行辦法》等13個制度文件;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方面,在完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產權制度、入市范圍和途徑、交易規則和增值收益分配等方面,制訂《禹城市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管理辦法》等8個規范性文件;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方面,在宅基地所有權、遺留問題處理、有償使用等方面,制定《禹城市農村宅基地有償使用管理辦法》等12個相關文件,有效發揮了制度管根本、管長遠、管長效的作用,確保了改革試點的正確方向。
釋放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紅利,全面破解鄉村振興的制約因素
破解了鄉村振興“錢從哪里來”的資金瓶頸。通過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實現入市交易1.8億元,全市村集體收取宅基地有償使用費765萬元,增加了集體經濟實力,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了有力的經濟保障;通過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不動產權抵押貸款工作,打消企業用地顧慮,現已成功辦理25宗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貸款1785萬元,有力保障了農村產業發展和企業正常運營;通過開展新型農村社區不動產抵押貸款工作,為農民發展種植養殖等產業解決了創業貸款難問題,極大激發了農民創業的熱情。
破解了鄉村振興“人才哪里來”的人才制約。全市共新建或擴建農村社區26個,搬遷村莊119個,近4萬名群眾搬入新居;建設農業園區83個、工業園9個,帶動農民就業5萬余人,加快了城鎮化步伐。通過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引進質效雙優項目,積極搭建創新創業平臺,留住了更多“田秀才”“土專家”貢獻力量,喚回了更多“鄉賢”“能人”回故鄉建設家鄉,吸引了更多企業家、大學畢業生來農村投資興業,為鄉村振興提供了人才支撐。
破解了鄉村振興“產業如何興”的發展制約。堅持規劃先行,通過統籌安排農業生產、村莊建設、公共服務等各項事業用地規模,有序安排建設用地空間和開發時序,優化農村建設用地布局。推進農業園區化、園區景區化、農旅一體化,塑造終端型、體驗型、循環型、智慧型四種新型業態,加快了城鄉要素流動,為集體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破解了鄉村振興“空間如何拓”的土地制約。通過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高效釋放存量土地,靈活使用新增建設用地,盤活了土地資源,拓展了項目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和鄉村振興產業用地空間。通過開展農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有效保障了龍澤實驗學校、殘疾人眾創等民生項目順利實施,中央創新區、松果能源裝備產業園、三一城建住工等重點項目開工建設。通過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成功入市,保障了熊氏食品有限公司、莒鎮嘉業小微企業產業園、倫鎮數控產業園等130余個項目順利落地,實現投資20億余元;全部投產后,可為8000人提供就業崗位,增加稅收6000余萬元。通過農村閑散土地的盤活利用,促進了農民增收。通過農村新型社區統一規劃和建設,促進了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集約高效利用。據測算,48個農村新型社區全部建成后,可節余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空間近10萬畝。
用好用活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成果,全力助推鄉村振興
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禹城市在推動土地制度改革,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土地“沉睡”資源有待進一步喚醒,以此強化對鄉村振興的資金支持;二是土地利用水平有待進一步優化,以此強化農村土地的畝均效益;三是土地集約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以此帶動鄉村人才產業的集中集聚。下一步,禹城市將進一步用好用活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成果,全力推動鄉村振興再提速、再提質、再提升,打造鄉村振興的禹城樣板。
抓好錢袋子,為鄉村振興提供資金保障。近年來,禹城市通過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收取村集體宅基地有償使用費,增加了集體經濟實力;通過用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結余指標跨市交易,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土地整理開發和鄉村振興提供了資金支持。2018年以來,共交易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結余指標1940畝,交易總金額達7.8億元,畝均40萬元。下一步,禹城市將統籌利用三項試點成果,確保發揮最大效益。對土地征收程序和多元保障制度進行再檢驗再完善,加快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以集體土地入市引來長久發展的“金鳳凰”,讓農民長期受益,為村集體增收做足保障。通過農村宅基地改革,進一步規范改善農村社區,挖潛土地指標,形成社區建設從單一“財政輸血”到長效“自身造血”的嬗變,進一步盤活土地指標的基礎資源,打破制約發展的資金瓶頸,釋放原動力,激發新動能。
做強新農村,為鄉村振興提供產業支撐。近年來,禹城市通過狠抓土地改革三項試點,有序安排建設用地空間和開發時序,農村建設用地布局得到優化;通過“入市”引項目、育產業,穩妥推進農村廢棄宅基地和空閑地收回整治,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下一步,禹城將繼續調優產出結構,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依托資源優勢,瞄準市場、聚焦消費,打破傳統的路徑依賴,加快“生產導向型”向“消費導向型”優化和轉變,放開手腳調整種植養殖結構;調優農業結構,加快土地規模流轉,全力抓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發展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全面推進農村黨支部帶領創辦土地股份合作社工作,真正把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用好產業與農業深度融合優勢,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第一產業與二三產業并進,爭創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區、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
培樹領路人,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驅動。近年來,通過積極穩妥推進兩區同建,全力統籌三項試點,實現了人口向社區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土地向適度規模集中;通過引進質效雙優項目,搭建起創新創業平臺,農村廣闊天地大有可為,對各類人才的吸引力越來越大。下一步,禹城市將大力引進涉農人才團隊,支持高校畢業生、工商業主、農業科技人員下鄉創業,形成“農商回歸、農才回家”的良好局面。深入開展農村支部“固本強基”行動,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力。同時,依托德州科技學院、市職教中心,培育5000名高素質農民,打造“鄉村工匠”,把最廣大的人力資源變成最寶貴的人力資本。
(作者系山東省德州市委常委、秘書長,禹城市委書記)
上一篇: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對策建議
下一篇:發揮村集體組織作用 增強“統”的功能 ——對安徽淮南加強農業統一生產經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