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8 15:53 瀏覽量:22322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食品安全教育在食品安全領域的作用十分重要,關系到整個食品安全的基礎 工作。在日前召開的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十六屆年會上,由中國食品科學技 術學會、沃爾瑪食品安全協作中心共同主辦的國際食品安全教育論壇同期舉辦。 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們以其獨特的視角和生動的案例,從監管、傳播等不同角度分 享和交流了對食品安全教育的觀點和策略,引發業內人士共鳴。
食安信息不對稱仍是科普工作頑疾
自12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中第四條至第九條中的內容均與健康或者食品安全教育相關。其中,第五條明確“國家將食品安全知識納入國民素質教育內容,普及食品安全科學常識和法律知識,提高全社會的食品安全意識”。第九條則明確國務院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建立食品安全風險信息交流機制,明確食品安全風險信息交流的內容、程序和要求。“然而,當前,食品安全信息不對稱仍是監管者或從事食品安全知識科普的工作者們面臨的一大挑戰。”與會專家坦言。
近年來,國家十分注重體系建設、隊伍建設。在體系建設方面,做到了“一個體系四個系統”。實踐證明,通過互聯網+來做食品安全教育的形式效果好。今年在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上推出了達達星球,僅僅兩周時間,參與人次就達幾億。
為什么大家越來越關注食品安全文化,食品企業應采取哪些措施來提升食品安全文化?英國Campden BRI研究中心Bertrand Emond教授在論壇上拋出了一系列問題。Bertrand Emond認為,通過合理的培訓等形式,可以加強食品安全文化教育。
Bertrand Emond表示,食品安全文化之所以成為熱門話題,有以下幾個驅動因素。首先是審查趨嚴。標準越來越嚴格,如何做到隨時隨地都可以從容面對審查呢?前提是食品安全文化必須是強大的、到位的。如果企業的食品安全文化足夠強大,那得到投資的機會也就會越大。因為投資者相信這樣的企業在未來能夠取得更好的業績。再者,企業一旦形成強大的食品安全文化,保險公司也會認為這樣的企業信賴度更高。
如何評估食品安全文化?Bertrand Emond用了20個指標對其進行評估。培訓即20個指標之一。“想要有食品安全文化,就必須有強大的團隊和團隊活動。” Bertrand Emond說,在與企業做食品安全文化培訓以及在全球食品安全培訓調查中發現,很多企業很難有效地培訓項目。他提醒,在培訓中,所傳播的信息一定要短。另外,信息是要有選擇性的,盡量用圖片來呈現,而不是文字。最后是盡量做得有趣一點兒。
Bertrand Emond強調,培訓只是進行食品安全教育活動中的一種形式,還要從多方面去確?;顒拥纳钊?。如舉辦食品安全周、洗手周等。還要通過各種不同的海報和標識在各個相關區域放置,以提醒員工。
預防性科普教育成當務之急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范志紅就如何做好消費者食品教育進行了交流。在她看來,“一邊是學者做的研究,可以無限延伸;另外一邊是大眾的飲食行為,非常頑固,這兩者之間隔著深不可測的鴻溝,只有教育才可以溝通兩者。尤其是健康相關的研究,如果不變成老百姓的飲食行為、健康行為,那就失去了社會意義。”
范志紅建議,業界當務之急是要進行預防性的科普教育,即把行業相關科普知識,堅持長期向消費者普及。另外,業界要主動跟科普人士合作,企業要緊密關注輿情監測。對于“一旦碰上負面新聞,有了危機怎么辦?”的問題,范志紅建議,企業要提前建立危機應對機制。
范志紅談到,向消費者宣傳教育時,要注意多層次、立體化傳播;保證傳播內容的科學性特別重要;做科普一定要落地,不僅要告訴消費者相關知識,還要提供可操作的方法——怎么選、怎么存、怎么做,這樣消費者才會感興趣,而且能夠落地去做到。
范志紅建議,從長期來看,希望可以加強科學傳播和信息分析方面的研究,輿情分析、傳播規律分析等都應該納入到研究范圍中。但到目前為至,我國還沒有開展這方面的相關研究。她呼吁,可以由行業組織每年資助相關的課題,堅持做下去。
食安教育要“多條腿”走路
國際食品保護協會食品安全教育專業委員會主席Francie Buck分享了美國食品安全教育的現狀和方向。“從1999年到2015年,美國食源性疾病發生率呈直線增長趨勢。”Francie Buck梳理了過去15年發生的主要食品安全問題,如2015年,因黃瓜中沙門氏菌引發的食源性疾病暴發,907人生病,6人死亡;2011年,因甜瓜中李斯特菌引發的食源性疾病暴發,33人死亡,28個州受到影響?;ㄉu發現沙門氏菌,104人生病9人死亡,影響了46個州。這些事件顯示出,進行食品安全教育十分迫切。
“積極主動進行文化和管理控制方面的教育,可以更好地起引導作用,要比傳統的教育更有效。”Francie Buck介紹,美國進行食品安全教育的一個有效經驗就是采取積極主動的管理控制。也就是說,區別于以往在教室中的培訓,會更多采取積極主動的管理控制,來減少食源性疾病發生的可能性。實踐來看,這種管理十分有效。積極主動管理控制有6個環節,包括培訓、管理監管、重新評估、識別風險、風險記錄以及糾正措施。即培訓企業負責人,讓他們了解培訓的過程,再回到企業進行監管。如此一來,管理人員就能夠在食品安全當中積極主動參與,還可以進一步培訓自己的員工。
此外,借助非營利性組織開展食品安全教育,也是十分有效的途徑。1997年因漢堡中大腸桿菌引發的食品安全事件,讓美國相關部門意識到——必須要教育消費者。此后,成立了為消費者提供各種各樣健康和食品相關信息的非盈利性組織。這一組織總共有13000多人,分布在農村、城郊和城市居住區,成員都是健康和安全領域的教育工作者,其中,13%來自企業。
Francie Buck表示,對于消費者進行的科普教育,要基于調查和研究的基礎。例如,一項調查是“有多少人在烹調雞肉之前會洗?答案是90%的消費者都會先洗一下雞肉。“其實這是錯誤的。”從Francie Buck展示的兩張對比圖中可以看出,從其中的一張圖上可以看到所有的細菌在哪里,所認為的洗雞肉就干凈了,其實是創造了更大的細菌環境。”
科普工作要堅守科學性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劉秀梅研究員圍繞如何夯實公眾科普工作的科學基礎作了介紹。劉秀梅認為,在做科普工作中應遵循的原則是,堅持專業、嚴謹而且要平和。在規范的基礎上,要把握時效性,堅守科學性。
劉秀梅談到,我國食品安全狀況整體穩中向好,但風險交流仍是短板。加強風險交流仍是我國今后需不斷努力的方向。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近年來重點推進科普工作,圍繞規范組織模式、健全專家智庫、豐富科普素材、引導媒介方向等四個方面發力。值得一提的是,學會組建了科普專家團隊。2012年,學會與美國食品科技學會簽署公眾科普戰略合作協議,并成立科普工作專家委員會,構建我國食品安全科普工作的主力陣容——200余位專家構成的風險解析專家庫。
劉秀梅舉例說,在危機時刻,以“科技界共識”為利器,快速回應輿情熱點。例如,在“非洲豬瘟疫情”事件給行業帶來嚴重影響時,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一時間組織專家召開會議,并結合國際專家咨詢等多種溝通方式和渠道,形成“科技界共識”。并向有關部門上報政策建議,引導輿論的正確走向,以保護食品行業的健康發展。在快速回應輿情熱點的同時,堅持將科普工作常態化。自2011年起,學會每年年初組織召開年度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邀請政府相關部門、主流媒體、產業界共同參與,以“科技界共識”的方式,針對公眾所關心的食品安全熱點話題,用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進行了科學解讀。
上海食品安全工作聯合會會長顧振華談到,首先,在食品安全教育的傳播方式上,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其次,要根據不同的受眾,提供其容易接受的方式,容易獲得信息的渠道;再者,任何知識點要反復講形成概念,不是只講一遍。
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項目聯絡部主任韓麗娜介紹了全國兒童·食品安全與健康守護行動的實踐案例。“如何將干巴巴的科學知識和孩子的興趣結合在一起?”韓麗娜介紹,在項目調研中,通過專業力量研發出一系列教育內容,將食品安全知識和游戲盒結合在一起,讓孩子邊玩邊學。例如,在開發的AR和VR的教學體驗系統中,創造了一個立體的空間。VR眼鏡戴上后孩子可以進入720度的廚房空間,進去以后會有互動,首先是要洗手,不洗手就進不了下一個階段。
對于專家們的分享,與會者反響熱烈。日清食品(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經理石濱海提問對于重復性謠言的問題如何解決?對此,劉秀梅表示,這一問題的解決,還得靠多方努力。隨著消費者科學素養的不斷提升,社會各方不斷普及科學相關知識,這一問題一定會得到解決。沃爾瑪食品安全協作中心執行主任嚴志農則認為,在這一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不斷探索好的經驗,把更多的正能量信息傳遞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