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06 09:22 瀏覽量:14518 來源:中國食品網
葉歌觀察播報 1月4日,作為教書育人的優秀教授、“省級非遺”專家、特級廚師、川菜文化研究專家中的突出代表胡曉遠先生弟子答謝師恩儀式在都江堰舉行。胡曉遠教授是央視大型記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一部)美食顧問,第六集‘麻婆豆腐’制作者。他還是中國食文化研究會理事,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營養指導委員會專家,眉山‘東坡家宴’課題組負責人。現場眾多的美食大咖們共同分享這份喜悅。
胡曉遠教授孜孜不倦求索于美食文化的研究與挖掘成果豐碩。是《中國烹飪》雜志‘胡烹有道’專欄作家,西南財經大學外聘教授。著有《汶川大地震與四川旅游業重建》、《四川名小吃》、《中國名菜》、《成都名小吃》等專著和論文‘傳統烹飪與健康飲食的文化碰撞’等文章近五十篇。還是眉山市農業農村局特聘顧問,宜賓市長寧縣鄉村振興咨詢委員會專家,多次受邀參加全國和省內的餐飲美食文化高峰論壇。
在胡曉遠先生弟子答謝師恩儀式上,眉山市文聯副主席、作協副主席,中國蘇軾研究學會理事、汶川大地震感恩歌曲《因為有你》創作者王晉川先生,這樣評價自己的這位摯友。
王晉川先生說,浩蕩的三江水和端莊的大佛養成了胡曉遠活潑好動的天性和綿密細致的睿智。年輕時,他離別家鄉遠去黑龍江烹專學習烹任枝藝;他打過工,開過飯館;他像一塊海綿孜孜不倦地學習廚藝,走南闖北,嘗味東西;他像一杯四川蓋碗茶,外表文靜而內心熾熱,揭開蓋子就聞到萊莉花茶醉人的香味。他是一位和藹的長者,善于交流溝通與包容,凡與之交往,莫不惺惺相惜,相見恨晚。他是一位修養極高的智者,學富五車而吐氣如蘭,與他相識相交愈久,愈能感受到他迷人的人格魅力。他是一位既重理論更重實踐的學者,常年深入遠山僻壤,偏街里巷,尋訪民間高手,川廚達人。自2015年起,在《中國烹任》雜志開降“胡烹有道”專欄,每月一篇美食文章,迄今已長達5年。
胡曉遠教授集長者、智者、學者于一身,是既有理論高度更有實踐深度的川廚大師,美食大咖,餐飲達人。王晉川先生回憶道,在與胡教授相知于他擔任央視大型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顧問,他的拿好菜麻婆豆腐,讓我垂涎欲滴.后來,央視拍攝《一城一味》,他做策劃我寫劇本,無論在青神小三峽的岷江河邊,還是在洪雅的高廟古鎮,我們相夕相處,殫精竭慮,圓滿完成了拍攝任務。
2017年,受眉山市政府邀請,胡教授擔綱《東坡家宴》的研發,組成人員中有中國繕食營養學會副會長、著名美食作家單守慶,有中國川菜烹飪大師陳廷龍,有眉市東湖飯店行政總廚方勇和我。大家知道,中國餐飲有這么幾個高峰:一是秦漢時期,二是唐宋時期,三是清朝民國時期,再就是當下,改革開放花開遍地,走出國門享譽世界的新時期。蘇東坡所處的宋代美食,如何從那個遙遠的年代,走進今天的餐桌,決非一蹴而就的易事。胡教授率領我們幾位展開了緊張的工作.
蘇東坡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又是一位美食大家.現存的4千多篇詩詞中,描寫美食的多達4百多篇(件)。他是中國在八大菜系之外惟一的,以人命名的“東坡菜系”的始作俑者,擁有眾多的“菠菜絲”。二千年,被法國《世界報》許為“千年英雄”, 他是中國惟一的入選者。
蘇東坡生在眉山,長在眉山,美麗富繞的川西平原和雪浪翻卷的岷江,給了他最初的文化浸潤和美食基因,以至于他32歲離開家鄉宦游天下,心心念念仍不忘眉山美味:“想見青衣江畔路,白魚紫筍不論錢”,“豈如吾蜀富冬蔬,霜葉露芽寒更茁”。比如聞名天下的“東坡肘子”, 其實是眉山的一道鄉村菜。蘇東坡寫了一首《豬肉頌》:說凈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覺自熟莫催它,火侯足時它自美”。蘇東坡在這里提出了“火侯的概念”.流傳至今,仍是廚師做菜的不二法門。
為了更好地研發“東坡家宴”,胡教授在古藉中釣沉,在東坡詩文中尋覓,在岷江青衣江邊研究食材,在煙熏火燎的后廚試菜,歷經大半年的艱辛努力,終于完成了由24道菜肴組成的《東城家宴.夏季第》。胡教授還突發奇想,設計了“導餐員”,每上一道菜,就由導餐員吟誦一首相關的車坡詩句,或者講一段相關的傳說故事。食客們都說,東坡家宴不僅菜品精美還讓我的吃了一肚子的東城文化,硬是巴適。
《車城家宴》的成功研發,孕含著的胡教授的汗水和心血,更帶來巨大的影響。涼山邀請他去做“彝人家宴”,九龍邀請他去開發“九龍牦牛全席”,溫江邀請他做“溫江美食調查”,旺蒼鹽河鄉給他送來“金木耳”,希望他研發新菜。他率先在省委黨校為離退體老干部、老教師教學和傳授川菜亨制技藝。
中華美食的生生不息的傳承,是胡曉遠教授等一代代美食文化節的大師們,一份文化自信的擔當,這是中華美食有幸、四川美食有幸、食客有幸!
受邀在食品營養產業發展論壇作主題報告
在犍為縣尋找優質食材展獻美食烹飪絕技
胡曉遠先生也是我的良師益友,更祝愿他在中華美食文化的求索路上走得更遠,呈現更多絢爛的美食文化之光。(經濟觀察葉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