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09 14:54 瀏覽量:28761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團餐號稱餐飲行業最后一片藍海,然而2019年原材料成本高企,導致團餐企業整體利潤率下降。再加上其他餐飲類型企業開始進入團餐,行業競爭愈加劇烈。
為了應對行業階段性發展瓶頸以及轉型挑戰,團餐企業需要從哪些方面突破?近日,中國飯店協會團餐委員會理事長、上海麥金地集團董事長孔德順在接受冷食傳媒專訪時做了解答,并預估當前形勢下, 10%~15%沒有競爭力的企業會“死掉”。
陳利娜/文
萬億團餐市場,尚存三個階段性瓶頸
Q1:我國團餐行業目前發展現狀和困境是什么?2019年對于團餐企業來說,最大的挑戰有哪些?我國團餐企業應該向國外學習什么?
A:2019年,我國團餐行業規模超過1.4萬億元,以近20%的增長速度領先餐飲其他細分板塊。盡管如此,團餐領域仍有不少發展難題。團餐企業發展階段不同,面臨的瓶頸也不同。
一是1億元左右的發展瓶頸。
這個營收區間集中了大部分團餐企業,其中在5000萬到1億、1億到5億之間的超過一半。
這部分團餐企業的增長難題是資源瓶頸。原因是現在很多團餐企業嚴重依賴“資源”,走后門去發展,直接導致接觸了新客戶丟了老客戶,像狗熊掰棒子一樣,這就是資源瓶頸。
二是10億元左右的發展瓶頸。
這幾年,營收在10億元左右的企業,發展有進步的也有衰退的,還有的沒什么大變化。
團餐屬于工業化餐飲,是管理型餐飲,因此難以避免管理瓶頸。在管理方面,如果沒有一套好的體系,公司營收很難超過10億元。再者沒有人才、沒有合理的分配機制,公司發展也會止步不前。
三是30億元左右的發展瓶頸。
目前,團餐企業除了中快餐飲集團單體規模超過30億元以外,其他都沒有。為什么它能做到?就是因為很好地解決了利益分配問題。
此外,團餐發展的瓶頸還來自于供應鏈和標準化,如果不能解決異地采購的問題,便突破不了行業瓶頸;如果不在標準化上下功夫,營收很難增長。團餐企業想突破標準化,可以嘗試單品路線。
如今,團餐企業高度分散,難以形成規模優勢,缺乏產業資本助力,整個產業很難走到理想的高度,更挑不起餐飲行業的大梁。
國外團餐公司只經營最擅長的領域,不是什么類型的客戶都做。另外,它們的流程化管理模式也很值得借鑒學習。
麥金地今年將為百億目標努力
Q1:您講到不同體量不同階段的團餐企業會面臨不同瓶頸,那么麥金地現在處于哪個階段和體量?
A:目前,麥金地有108個餐飲品牌,以美食廣場形式向白領提供標準化服務,基本上做到了管理的標準化、服務的標準化和產品的相對標準化。
麥金地在2008年入局團餐,2018年開始做學生餐。學生餐更是與食品工業化結合,利用三級廚房的模式對外服務,做到了流程信息化、數據化、可追溯。
麥金地早已突破不同階段的瓶頸,正為第二個五年計劃的最后一年——2020年完成百億目標而努力。
Q2:麥金地經營范圍覆蓋多個領域,這樣規劃的出發點是什么?麥金地最強的是哪一塊?您怎么看待供應鏈問題?麥金地怎樣布局自己的供應鏈?
A:麥金地只有三個身份標簽:一是為白領提供家人般放心食品的餐飲服務商;二是為城市餐飲提供安全保障的投資運營商;三是一二三產業融合的超級供應鏈。。
此外,食品工業化是餐飲必走之路。以前麥金地做白領餐的時候,和食品工業化結合比較少,做學生餐時才發現,不結合會寸步難行。沒有標準,推廣就沒法做,供應鏈配套也會出問題。麥金地現在研發了60個標準菜單,每個菜都有供應鏈,從全國各地的工廠調。
麥金地計劃全國建300個中央廚房,現在有21個,接下來一年會建100個左右,三年把這些建成網絡。
Q3:請用一句話總結這十年的發展。
A:“團餐十年磨一劍,三年成就供應鏈,一年爆發數據端。”團餐是基礎,需要十年的磨礪,到一定規模的時候要靠供應鏈建立壁壘,最后靠大數據賺錢。
團餐要擁抱資本和高科技
Q1:從團餐行業的角度,如何看待資本市場?
A:2019年,團餐對GDP的貢獻超過整個餐飲業的30%,規模達到1.4萬億元。中國的主板市場,包括創業板和中小板一共3000多家上市公司。團餐從比例上講應該有60家上市公司,但目前一家也沒有。
目前團餐的障礙在于員工繳金,這一塊國家會越來越寬松。特別是2019年3月,創業板推出注冊制,把審批權從證監會放到深交所,更寬松了。國家出臺各種措施鼓勵做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我認為對團餐是有好處的。
我國團餐企業前20名在盈利指標上基本都能達到要求,接下來就要看老板的意識。麥金地兩三年前已經引入資本,愿意先行先試,擁抱資本,做資本市場的探路者。
上市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沒有“團餐行業不讓資本進門”一說。大家要開放心態,尤其是老板要轉變思維。
Q2:團餐企業如何擁抱高科技?
A:科技應用在團餐領域大有機會,國家提出區塊鏈和5G,團餐企業,要做好準備,提前應對,否則便沒有辦法實現標準化。
比如區塊鏈,我們常用的原料,每天產多少噸、賣多少噸等都會用數據解決。對企業來說,產品保質保量就有了,定價也有依據了。
還有5G的應用。麥金地有很多農場,跟300個縣合作,至少有300個基地,有了5G之后,采購就像玩手機版“開心農場”,要雞有雞,要魚有魚,要水果有水果……采購通過網絡就可以實現。
目前麥金地已經在做調試,我們把數據總部放在深圳,相信會有很大機會。我認為,這塊利潤會比團餐更可觀。
“采購是團餐的第一生產力”
Q1:您怎樣評價自己在麥金地所處的位置?
A:我一直說我之前是“不喜歡”餐飲行業的。我是外行進入到團餐領域的,自身強項在于管理能力,不足的部分由團隊彌補,所以麥金地是先建立文化體系,后建立管理體系,同時再吸引高素質的專業人才來彌補我的不足。
稻盛和夫的“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是我對自己的要求,把麥金地建成一個大家庭是公司的文化。員工是家庭的成員,團隊是家庭的支柱,而我更像是一個大家長。
Q2:對于剛剛過去的2019年,您最大的收獲和感受是什么?
A:2019年,我感受最深的是原材料波動,這也讓我確信采購是團餐的第一生產力,同時我們在天津成立供應鏈總部,借上海進博會的召開優勢,把采購融入到全球中去。
上一篇:行業實力企業助陣,聯辦第十屆中國火鍋料節
下一篇:大健康產業發展的“廣東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