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5 10:50 瀏覽量:24595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食的“長生果”。2016年,我國花生總產量為1700萬噸,居世界第一,占世界總產量的40%。花生不僅給中國人提供了可口的小吃,還撐起了中國油料產業的半壁江山。
事實上,國產花生的大部分,占總產量的70%以上是用于榨油的。何以花生如此堅挺?
答案是:我國花生早早就開啟了一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其中關鍵是來自山東萊陽的魯花集團打響的“三場戰役”。
要想人們認可花生油,基本前提是安全。而安全的最大威脅來自黃曲霉素。黃曲霉素普遍存在于土壤、動植物、各種堅果中,在受潮的情況下,極易感染玉米、大豆、花生等作物,以這些作物為原料榨取的食用油,也容易出現黃曲霉素超標,從而對人體健康造成一定影響。
魯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第一戰,就是要創新食用油生產工藝,解決這個世界級難題。
我國傳統的土法榨油,屬于純物理壓榨,雖然保留了花生中原有的營養元素,但衛生條件較差,榨出的油容易起沫冒煙,黃曲霉素也容易超標,不適合大規模生產和大范圍銷售。
另一種方法是化學浸出法,即采用溶劑油,對原料進行浸泡,然后高溫精煉。這種方法生產出來的油清澈透明,但油料的營養容易被破壞,自然油香也基本喪失,而且易造成溶劑殘留。
如何做到既保留油品中的營養物質,又要解決黃曲霉素超標的問題?魯花從上世紀80年代就啟動了研發之路。經過6年攻堅,在一次又一次失敗之后,魯花團隊終于在1992年成功創造出5S純物理壓榨工藝。這套工藝具有五大技術優勢:一是純物理壓榨技術;二是“生香、留香”技術;三是“無水化脫磷”技術;四是恒溫保鮮技術;五是去除食用油中黃曲霉素技術。“絕不讓消費者食用一滴不利于健康的油。”這是魯花發出的錚錚誓言,也催生了魯花的獨創壓榨工藝。憑借這一核心技術,魯花榮獲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國家還參照魯花的工藝,重新修訂花生油國家標準。這對一家民營企業來講,是一種莫大的榮譽。
耗時6載,第一戰役告捷后,魯花人躊躇滿志,以為好日子就要來臨。但現實卻給了他們當頭一棒。純正花生油成本高昂,價格不菲,要讓國內消費者認可,并非易事。
現代商業競爭,早已不是傳統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方式,不找準賣點,突出特色,打響品牌,魯花仍然走不遠。而這,也成為魯花供給側改革的第二戰。
中國人做菜講究“色、香、味”俱全。上世紀90年代,當時國內流行的色拉油,雖因改變土法榨油而引領潮流,但“不香”一直是它的短板。而魯花花生油的突出特點就是品質純正,香味濃郁。因此,魯花憑借“滴滴魯花,香飄萬家”“中國味,魯花香”的優勢,不斷打響品牌,開疆拓土。
據工信部中國顧客推薦度指數發布的品牌排名,魯花連續成為食用油品類顧客最推薦品牌;連續13年上榜中國品牌價值500強;由中國質量協會發布的《2017年度中國食用油行業消費者滿意度測評結果》顯示,魯花消費者滿意度再次名列第一。毫無疑問,魯花成功地將魯花品牌與花生油聯系在一起,成為了中國花生和花生油的代名詞,也為中國農民在世界市場上爭得了油料作物的一席之地。
隨著我國消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度持續提升。魯花人很早就意識到這一點,從而開啟了魯花供給側改革的第三戰——高油酸花生種子之戰。
所謂油酸,是單不飽和脂肪酸的一種。它的性質比較穩定,可以延長油的保質期和貨架期。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抗氧化、降低膽固醇、降血脂、有利于心腦血管的健康。近年來,我國橄欖油進口量翻倍增長,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橄欖油中的油酸含量高。
在消費升級的時代,能不能生產出高油酸花生油,決定了魯花成為“中國高端食用油引領者”的目標能否實現。而能否生產出高油酸花生油,關鍵又在能否研發出高油酸花生種子。
魯花人認為,“種子保衛戰,是最重要的一場戰役。”為此,魯花集團于2009年成立了農業科技推廣公司,專門從事花生良種的引育試驗、生產示范、經營推廣。
讓人欣慰的是,2013年以來,魯花聯合全國知名花生院所,已成功研發出一系列具有“高油酸、高產量、高含油量”、適合國內不同地區種植的花生新品種10多個。而且,與國外其他品牌的種子相比,我國花生良種具有油酸含量高、產量高、含油量高等優勢。
今年1月18日,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儀式在北京舉行,山東魯花集團正式入選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魯花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孫東偉在儀式上宣布,魯花高油酸花生油已經問世,該產品油酸含量高達75%以上,集營養、美味、健康于一身,上市以來,深受消費者的喜愛。這是魯花對中國食用油發展與安全的新貢獻。
“中國的花生產業要掌握在中國人手中,必須從種子開始。”魯花集團董事長、總裁孫東偉說,“魯花的原料花生都是中國自產的,魯花的食用油賣得越好,中國的農民收益越多,中國的花生產業就會發展得越好。在魯花人眼里,一粒花生意味著一個產業的希望,意味著億萬消費者的期待,意味著廣大農民的收成。因此,一直以來,魯花都在進行著供給側的改革與創新,力求通過不斷提升產品品質,爭做‘中國高端食用油引領者’,以此來滿足國人日益升級的消費需求和美好生活。” 記者 馬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