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8 22:34 瀏覽量:15208 來源:中國食品網
中國食品網訊 “中國-以色列生物技術國際研討會會”(China-Israel International Biotechnology Forum)于2018年7月16-20日在四川成都圓滿召開,該次會議以“生物技術:在醫藥、食品、環境中的應用”為主題,由四川大學、四川省微生物學會、四川大學聯合主辦,得到了四川大學“雙一流”重點學科“先進輕工技術與環境保護”支持,該學科以“發酵食品微生物學與工程”重點建設方向。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技術系主任孫群教授和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學(內蓋夫)生物技術工程系Robert S. Marks教授分別擔任大會主席。
大會主席四川大學孫群教授和本-古里安大學Robert S. Marks教授在開幕式上。
大會邀請到了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輕紡與食品學院、藥學院、口腔學院、華西附二院等二十余位生物技術領域中外行業專家到場作專題報告,有四川若斌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珠海神平醫療有限公司、生美思達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多家生物技術研發和知識產權企業參加,四川多個高校研究生以及川大生物技術專業本科學生參加了會議。四川大學副校長侯太平教授、四川大學輕紡與食品學院何有節院長、以色列駐成都領事館總領事Amir Lati 先生出席了開幕式,參加開幕式的還有四川省科協學會部部長劉先讓、陳軍主任等。
四川大學副校長侯太平校長致開幕辭。
四川大學輕紡與食品學院何有節院長在開幕致辭中,重點介紹四川大學雙一流重點學科“先進輕工技術與環境保護”。
生物技術,特別是生物傳感器,因其迅速、便捷、經濟、性能穩定,近年來得到發展迅速,在醫藥、食品、環境領域展示出極大應用潛能。中國作為世界經濟大國,正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色列在創新、研發領域具有全球公認的領先地位。中以雙方在科技,特別是生物技術領域的研究和產業轉化上的創新合作有著巨大潛力。
來自不同領域的中外專家就醫學臨床診斷,新興材料,有機化合物合成,食品抗氧化能力,作物育種等不同領域的科研課題進行了報告,更有四川大學的本科生參與演講,做了題為“中風診斷試劑盒的市場調研”報告,表現搶眼。
會議茶息,嘉賓以色列總領事Amir Lati先生在現場接受《中國食品報》記者采訪,介紹了中國與以色列在生物技術的發展前景,并對中國在生物技術領域的成就給予高度評價。
四川大學分析儀器研究中心段憶翔,作“光學傳感器研發和應用的最新進展”報告;本-古里安大學生物技術工程系Ariel Kushmaro,作“通過納米表面和群體感應抑制作用戰勝細菌生物膜”報告;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張翀,作“小分子生物傳感器:微生物高通量代謝工程的有力工具”報告;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唐雙焱,作“小分子生物傳感器在天然產物生物合成中的設計與應用”報告;本-古里安大學生物技術工程系Levi Gheber,作“微型蛋白微陣列用于可展開便攜式陣列生物傳感器的研發”報告;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李雨慶,作“通過合成靶向胞外多糖抑制變形鏈球菌生物膜形成”報告;電子科技大學王盼,作“高性能工程塑料聚芳醚腈在 AIE 功能化和細胞生物成像上的應用”報告。以色列農業研究組織沃卡尼中心(Volcani Centre)采后與食品研究所Evgeni Eltzov,作“用于實時和持續監測農作物貯藏過程中變質情況的生物傳感器研發”報告;電子科技大學賈坤,作“兩親性嵌段共聚亞芳醚腈:用于體外檢測的新興材料”報告;四川大學華西藥學院高輝樂報告,作“腫瘤微環境敏感的可變尺寸納米粒子用于腫瘤靶向藥物遞送”報告;電子科技大學彭旭,作“網絡分析在臨床和綜合研究中的應用”報告;本-古里安大學生物技術工程系Hanna Rapaport,作“醫用兩親性β-折疊肽的設計”報告;四川大學化學學院于抗抗,作“熒光分析法在細胞 pH 成像中的應用”報告;四川抗生素研究所李俊龍,作“通過不對稱有機催化構建藥物樣雜環”報告。
四川生美思達公司王紅麗女士與Amir Lati總領事、大會主席孫群教授和Marks教授合影。
研討會上,四川大學輕紡食品學院曾維才老師作了“植物多酚在食品和生物工業中的高值應用”的報告,就苦丁茶中提取的多酚類化合物抗氧化能力進行了闡述,其具有顯著抑制細胞氧化損傷,抑制酪氨酸酶及食品褐變的能力,在食品保鮮中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許文明老師作了“生物技術的發展將塑造生殖醫學保健的未來”報告,報告中針對不育不孕人數的增加,研發了生物技術新方法來篩選高質量精子,輔助孕育。基于微流體的技術可以在精子分析或選擇中找到巨大的應用,精子DNA表觀遺傳檢測可以作為臨床中應用的檢測方法,未來胚胎質量評估仍需要進一步的技術創新,生物傳感器和其他技術可用于神經發育疾病的產前生物標志物。
來自本-古里安大學生物技術工程系的Razi Vago教授,作了題為“Far away from home into the bone”的報告,介紹了一種新的仿生模型,用于體外骨轉移研究或可能的治療開發。骨骼是一種非常復雜的微環境,礦物質在轉移發展中起重要作用,并可能成為骨骼中癌細胞的避難所。
來自四川大學化學學院的于抗抗,作了“熒光分析法在細胞 pH 成像中的應用”報告,專注于細胞pH傳感的熒光傳感器,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工具,幫助人們真正看到正常細胞和病細胞的pH值分散和pH變化,多功能金納米粒子作為智能指示劑,能夠增強腫瘤靶向作用于細胞內pH映射和體內MRI成像。
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學生物技術工程系的Hannah教授作了“醫用兩親性β-折疊肽的設計”報告,報告中介紹了其設計的三種兩親性肽生物材料,其中陰離子β肽模擬骨ECM與標準礦物治療相比,能促進骨再生;與TiO2和仿骨ECM結合的雙功能陰離子β-片肽涂層與裸鈦種植體相比能提高鈦骨骨結合率,在骨骼和牙齒上面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在以“生物技術成果轉化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為主題的圓桌會議中,中以雙方專家就合作、競爭、共贏進行了相關討論,并初步達成了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本古利安大學生物技術工程系院級協議及短期和中期合作目標,以及設立交換生計劃、提供獎學金、促進各方交流的共識,并組織本科生參加海外實訓基地項目赴以色列生物技術產業參觀實習。雙方一致表示,希望以這個會議為契機,加強中以在生物技術、生物醫藥、農業、環境等多方面的科研合作,資源共享,強調知識產權保護,鼓勵中以企業與科研機構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四川及合作高校的科研和成果轉化提供更多機會。
2019年3月20日,“Bio-X”主題會議將在以色列持續舉辦,屆時將邀請中以兩國大學、科研院所科技人員、生物技術企業和科技成果轉化機構負責人參加,會議將包括生物技術、生物創新、生物企業、生物未來4個板塊,探討生物技術領域科研成果最新進展以及在轉化中的問題。以方還將提供一個生物技術海外項目讓國際學生了解以色列對世界產生較大影響的高科技生物技術,并向參加者介紹以色列生物技術、醫療和環境工程等各個領域的情況,將學生帶入實驗室參與實驗,并訪問以色列南半沙漠地區的各研究所,探訪死海、雷蒙火山口等歷史遺址。(來源:四川省微生物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