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2 10:16 瀏覽量:30257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本報記者 羅晨
2020年是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目標能否如期完成?3月10日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在京舉辦主題為“農村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的新聞發布會,就降低疫情影響、增加農民收入、扶貧項目復工等進行介紹。
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建立穩定幫扶機制防止返貧
國務院扶貧辦綜合司司長蘇國霞介紹,從疫情本身看,貧困地區大部分是低風險地區,按照分區分級的規定,除湖北外的804個國家貧困縣有740個是低風險地區,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疫情帶來的人員、物流的受阻,進而影響貧困戶收入。疫情帶來的長期的、更大的影響第一體現在就業方面,截至3月5日,貧困家庭勞動力外出總人數1420萬,僅為去年全年的52%。第二體現在物流受阻,春節期間準備的很多農產品銷售受阻,貧困戶收入直接受影響,也影響了當前的春耕備耕。第三體現在部分扶貧項目開工推遲。從最新調度情況來看,中西部22個省今年計劃的扶貧項目35萬多個,目前開工11.3萬個,開工率為1/3;扶貧車間的復工率約60%。為幫助貧困戶盡快復工復產,扶貧辦已建立起分析應對機制,每周匯總各地情況進行研究分析,以提出針對性措施。農業農村部和銀保監會出臺了扶貧小額信貸優惠政策。對受疫情影響不能按時還款的貧困戶,允許延長半年,不做不良貸款記錄;聯合人社部出臺了幫助貧困戶就業增收的措施,鼓勵重點企業優先招用符合條件的貧困勞動力,已有100萬貧困家庭勞動力實現返崗就業。“我們有決心經過努力把疫情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把耽誤的時間找回來,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的任務。”蘇國霞說。
蘇國霞還介紹,整體看,疫情沒有造成大量的因病返貧、因疫返貧。面對收入驟減、支出驟升等偶然因素可能導致的返貧風險,國務院扶貧辦正在研究建立防止返貧的監測幫扶機制,旨在通過監測,采取教育扶貧、醫療救助、兜底保障、發展生產等針對性幫扶措施,建立穩定的幫扶機制,防止返貧現象發生。
專項扶貧資金持續增長
嚴格把關防止弄虛造假
國務院扶貧辦規劃財務司司長黃艷介紹,國務院扶貧辦要求各省加大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的投入,確保脫貧攻堅資金需求。中央財政扶貧資金從2013年到2019年持續增長,年增幅達21%。目前各省市縣今年扶貧資金投入已達2000億元以上,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已撥付1136億元。下一步將確保資金盡快到位,確保脫貧攻堅任務按時完成。此外,對包括湖北在內的疫情較重的地區,通過保持資金投入同時傾斜分配;調整年度項目安排,優先安排疫情較重地區脫貧攻堅資金支持;及時地落實幫扶和救助等措施,確保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完成。
蘇國霞介紹,為避免“突擊扶貧”“虛假扶貧”“數字脫貧”,國務院扶貧辦指導各地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產業扶貧力度、就業扶貧力度、消費扶貧力度,同時也配合兜底保障政策積極應對疫情帶來的影響,化危為機,切實保證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同時,嚴把退出關,對貧困戶脫貧、貧困縣摘帽制定了成效考核、督查巡查、抽查機制和脫貧攻堅普查在內的一系列制度保障。對于各地扶貧工作中出現的弄虛作假,將嚴肅處理,發現一起處理一起,決不姑息。
建立長效穩定購銷關系
做好農副產品產銷對接
貧困地區農副產品產銷對接對扶持產業、帶動就業、促進增收有重要作用,面對貧困地區農副產品滯銷賣難情況,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司長唐珂認為,究其根源主要還是因為設施不足、物流不暢、運距較遠、成本較高,以及資金、技術和人才的缺乏。對此,農業農村部出臺過硬措施持續加力,例如產地市場建設、市場信息服務、農業品牌打造、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電商培育和產銷對接等,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支持和傾斜力度。
唐珂介紹,從前年開始,農業農村部進行了大規模的貧困地區農產品產銷對接,涵蓋800多個貧困縣,當年成交190億元;去年組織了10場“面對面”的貧困地區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成交150億元;今年,農業農村部還將繼續抓好這一重點工作。疫情對貧困地區農牧產品的產銷對接不可避免地帶來一些沖擊,也影響到供應鏈的正常秩序。為此,農業農村部采取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綜合施策的策略,多渠道促進產銷對接。從短期階段性措施來看,重點是動員行業協會、批發市場、大型電商、龍頭企業等開展應急促銷。截至目前,已推動銷售85萬噸農產品,南方柑橘類水果“賣難”得到明顯緩解。從長效機制建設來看,要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工程,促進龍頭企業、批發市場與產地,特別是貧困地區建立長效穩定的購銷關系,同時還要搭建常態化的產銷對接平臺,常年進行交易促銷。
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司長魏百剛提到,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對貧困地區正常的農業生產經營秩序影響較大,特別是春節前后到2月上旬,南方一些貧困地區水果蔬菜特別是一些時令性的農產品銷售受到影響;本該是春節旺季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基本處于停擺狀態;農業生產需要的種子、化肥、農藥、飼料等農資和部分農畜產品受封村封路影響運輸不暢。針對這些問題,農業農村部會同國務院扶貧辦多次研究,建立了扶貧產業調度機制,指導貧困地區加快恢復農業生產秩序,推進帶貧主體復工復產,組織流通企業、電商平臺、批發市場幫助銷售貧困地區農產品。
接下來,農業農村部會同國務院扶貧辦將繼續跟蹤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情況,重點抓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對外出務工的貧困勞動力,配合有關部門做好輸出地與輸入地對接工作。現在還有近一半左右的返鄉農民工沒有返城復工,農業農村部門需要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開展“點對點、一站式”服務,幫助返鄉農民工盡快返城就業。二是對留鄉創業的貧困勞動人員,將推動落實創業補貼政策,做好一對一創業培訓,幫助他們選好就業門路,提升創業能力。三是重點推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農村中小微企業信貸擔保等扶持政策落實,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項目加快開工建設,創造更多崗位,讓這些在農村從事二三產業的勞動力盡快就業。四是著力做好農資供應等春耕備耕工作,加強科技服務,加強以農機為主的生產性社會化服務,及時搶耕搶種,不誤農時。
確保啃下“硬骨頭”
未摘帽縣將獲特殊政策支持
黃艷介紹,今年全國還剩52個縣未摘帽,其中10個縣有疫情,還有1個縣有未治愈的病例,整體來看受疫情影響相對較小。未摘帽的52個縣主要集中在西部深度貧困地區,是多年沒有啃下來的“硬骨頭”,新冠肺炎疫情給這些縣的脫貧攻堅工作帶來了新挑戰。為此,扶貧辦采取全面實施掛牌督戰、加大資金投入、改進現有工作方式加強跟蹤調度等措施予以支持。1月25日,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印發《關于開展掛牌督戰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對52個縣和1113個村實施掛牌督戰,緊盯這些重點地區和薄弱環節。截至目前,52個縣所在的7省區以及52個縣已制定相應工作方案,將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較真碰硬的做好“督”,也督促各省區凝心聚力做好“戰”,確保啃下最后的“硬骨頭”。對剩下的52個縣和掛牌督戰的1113村,在資金分配的時候予以傾斜,同時加快資金到位。利用現代化手段跟蹤這些地區方案的進展情況,及時解決脫貧攻堅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確保脫貧攻堅任務完成。
脫貧增收,產業是基礎支撐,也是根本之策。面對部分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水平不夠高,存在同質化、小散弱等問題,魏百剛介紹,這幾年,貧困地區蔬菜、水果、食用菌、茶葉、牛羊養殖等特色產業快速發展。目前,全國有92%的貧困戶已參與到產業發展當中,超過三分之二的貧困戶實現了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但整體來看,貧困地區扶貧產業還處于起步階段,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有:農副產品大多集中在種養環節,加工業發展相對較慢,產業鏈延長不夠,賣的大多是“原字號”產品,價值鏈提升不足。在品牌打造、產品營銷、風險防范等方面缺乏有效措施,特別是在冷藏保鮮、物流配送方面發育不足,對接市場不夠穩定。解決好這些問題,既是鞏固產業扶貧成果防止返貧的要求,也是接續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的需要。
對此,農業農村部將重點抓好四方面工作。一是推進貧困地區優勢特色產業提質增效。組織貧困地區完善產業扶貧規劃,推動扶貧主導產業持續提升,加快全產業鏈開發。發揮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的帶動作用,提升標準化生產、倉儲保鮮、加工營銷等設施裝備水平。二是支持貧困地區帶貧主體發展壯大。組織龍頭企業到貧困地區開展對接洽談。組織15個大型養殖企業與16個貧困地州開展生豬發展合作,帶動生豬生產恢復和貧困戶增收。在項目安排、資金扶持、示范評定等方面加大對帶貧效果好的新型經營主體的支持力度。三是強化產業扶貧科技人才服務。截至目前,農業農村部已組織貧困地區組建了4100個產業技術專家組,今年還要按照主導產業確定產業顧問,加強技術幫扶。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全部面向貧困地區實施,提升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四是加大資金傾斜和金融支持。農業生產發展、現代農業設施建設等項目資金向貧困地區特別是“三區三州”等貧困地區傾斜,配合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等部門完善農業信貸擔保、普惠金融支持、特色農產品保險等政策,支持貧困地區提升特色產業發展水平。
對于52個未摘帽縣,農業農村部將給予特殊政策支持。一是組織未摘帽縣免費參加各類產銷對接活動。今年,農業農村部計劃舉辦多場針對貧困地區的產銷對接活動,還將在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等大型展會設立扶貧專區,對未摘帽縣免除展位費、搭建費。二是開通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申報“快速通道”。對“三區三州”和52個貧困縣實行優先受理、優先檢查、優先檢測、優先審核、優先頒證“五優先”措施,減免相關費用。三是農業農村部近期要啟動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對有條件的未摘帽縣實行全覆蓋。四是在未摘帽縣探索建立產業技術顧問制度。圍繞扶貧主導產業明確產業技術顧問,組織中國農科院專家開展重點科技幫扶,幫助解決產業發展技術難題,提升農產品的品質、質量和競爭力。
做好監測預警和產銷對接
保障“米袋子”和“菜籃子”穩定
唐珂介紹,總體上看,疫情期間全國主要農產品產能和供給充足,市場運行基本平穩,近期價格普遍有所下跌,部分品種因為流通受阻,加之餐飲消費下降,出現區域性、階段性供需失衡和價格波動。從具體品種來看,糧油庫存較為充足,終端產品價格保持穩定;豬肉供給持續偏緊,價格高位運行后小幅回落;活禽、雞蛋正常交易受限,加之團體消費減少,價格持續下跌,一些地區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禽蛋積壓;蔬菜、水果價格呈現季節性上行走勢,部分主產區冬春瓜菜出現不同程度的滯銷。為了應對疫情的沖擊,各地各部門認真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積極采取儲備調節、加工獎補、信貸貼息等措施,發揮好市場和政府“兩只手”在農產品保供穩價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海南省出臺農產品運費和銷售補貼政策,每噸每公里補貼2毛錢,極大地鼓勵了瓜菜銷售調運,目前日出島量已經恢復到往年的正常水平。從后期來看,不少農產品陸續進入春季上市的高峰,部分地區價格下行和滯銷風險在加大,農業農村部將持續做好監測預警和產銷對接,促進市場平穩運行。
此外,2月24日,農業農村部公布了受理農業產銷秩序問題的熱線電話。唐珂介紹,熱線公布以來,“菜籃子”產品生產問題,交通受阻、物流不暢問題和市場主體復工復產難問題反映較為突出,對此農業農村部已梳理形成問題清單,將及時分門別類移交有關地方農業農村部門予以解決,并且跟蹤辦理結果。農業農村部官網也開辟了“抗擊疫情產銷對接”專區,上線運行了全國農業農村應對疫情數據服務平臺,以推動解決生產者的現實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