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0 12:54 瀏覽量:15341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云買菜”成了大部分居民的首選。盡管生鮮電商在國內早已起步,但疫情防控還是帶來了流量的激增與服務的壓力。數據顯示,今年春節期間,生鮮類App的平均日活同比增幅為107.17%。如何在短時間內大量調配貨源,是對生鮮電商供應鏈的巨大考驗。
數據顯示,2018年生鮮電商月活用戶為262.2萬,滲透率為3.4%。相比于綜合電商3.7億的月活用戶數和70.3%的滲透率,生鮮電商市場發展前景廣闊。而疫情當下居民網購意愿加強,正是生鮮行業變革加速的時刻。
消費、飲食習慣或將改變
與2019年春節期間相比,今年春節京東到家和叮咚買菜的平均日活增幅分別為247.84%和213.50%。新用戶增幅方面,多點和叮咚買菜分別達到298.29%和291.42%。數據顯示,2020年春節期間(1月24日—1月30日)生鮮到家零售平臺的平均日活人數達到879.1萬,比假期前7天平均日活人數增加了8.8%;后續伴隨生鮮電商企業啟動緊急預案和社會化用工的投入,2月2日后又出現大幅度再增。數據顯示,1月31日—2月6日比春節期間再增14.5%。對很多家庭來說,疫情防控期間生鮮電商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生活。
一是便利消費者的宅家生活,降低傳染風險。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在家中解決吃飯問題,成為民生的頭等大事。與以往的線下買菜不同,線上買菜有著便利性和無接觸性的特點。生鮮電商在提高人們生活效率和降低交叉感染概率方面有著天然的優越性。美團外賣發布的《無接觸配送報告》顯示,1月26日—2月8日,采用“無接觸配送”的訂單占整體單量的80%以上,且每一單外賣都使用“無接觸配送”服務的用戶占到66%。中國貿促會商業行業委員會秘書長姚歆表示,無接觸配送服務一方面讓用戶始終能夠方便地享受到即時配送服務,獲取生活所需物資;另一方面避免面對面接觸,降低風險,保障了消費者和配送員的健康安全。
二是影響和塑造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促進生鮮交易由線下到線上轉變,加速電商深度融入百姓生活。生鮮電商雖經歷過一段快速發展的時期,但在市場的推進中曾一度陷入困境。有電子商務研究機構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2018年,生鮮電商的滲透率分別為0.36%、0.59%、1.29%、2.02%、2.97%、3.8%。這表明,絕大部分用戶沒有線上購買生鮮的習慣,人們尚未習慣生鮮電商存在于自己的生活中。然而,受本次疫情影響,隨著人們宅家的時間不斷延長,2020年春節的超長假期使得相當一部分人或主動或被動地學會了使用手機App在線上買菜,生鮮電商在便民利民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塑造和影響著人們的消費習慣。經過一個多月的宅家生活,消費者的生鮮購物習慣或許有望加速從農貿市場、連鎖超市向生鮮電商轉變。
三是促進改變消費者飲食習慣,向追求高品質飲食邁進。疫情防控期間,飯店暫停營業,外賣的安全性無法保證,自己動手做飯成為越來越多的年輕一代的選擇,生鮮電商為特定人群的飲食習慣改變提供了助力。其在平臺上售賣的產品不僅包括食物原材料,還包括平臺自身或著名餐飲企業推出的半成品菜,例如,金鼎軒半成品菜、海底撈“開飯了”、盒馬工坊等。這些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消費者對居家烹飪場景的需求,在保證飲食干凈衛生的同時,也讓人們在家就能吃到名店菜品。
四是“共享員工”用工方式的提出,打破了一線工人的人力資源壁壘,實現了人力資源的再分配,緩解了歇業企業員工的待業壓力。“共享員工”是指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影響下,一些暫時難以復工的中小企業將員工以共享模式進行短期人力輸出的合作用工方式。共享模式把盤活物質資源升級到盤活人力資源,為解決疫情防控期間部分群眾的就業問題提供了新思路。2月初,盒馬鮮生招募暫時歇業的餐飲企業員工前來上班,探索“共享員工”模式,以填補即時人力缺口,隨后沃爾瑪、生鮮傳奇、京東、蘇寧、聯想等企業相繼跟進,推出了“人才共享”等計劃,大大緩解了疫情防控期間的人力供需矛盾。
行業加速迎來新拐點
民以食為天,生活物資的獲取是百姓生活中的大事,生鮮電商作為可能成為未來人們生活物資重要獲取渠道的新零售電商,其本身的發展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也在重新塑造著生鮮電商行業本身。
疫情的暴發讓幾乎所有中國大城市的居民在一夜之間對“線上買菜”這種新消費習慣亮起綠燈。短期來看,消費需求的突然增長是對生鮮電商的供應鏈、運營模式的巨大考驗。疫情之下需求的井噴式增長倒逼生鮮電商企業進行供應鏈和運營能力升級,每日優鮮的合伙人兼CFO王珺表示:“強化供給側能力,是疫情給生鮮電商的最大啟示。生鮮到家業態最重要的是供給側核心能力的建設,在用戶端形成持續、穩定、可靠的體驗;在成本側有更高的效率。疫情讓生鮮線上滲透率被加速到了兩年后,玩家之間的競爭進入了新階段,拼的是供給側核心能力。”
抗擊疫情倒逼生鮮產業鏈大變革,加快補齊冷鏈物流短板。疫情防控期間,生鮮食品線上化消費趨勢與線下物流配送由于信息不對稱,“有貨無車、有車無貨”的問題頻頻出現,造成了資源閑置的現象,說明在信息對接、資源整合等方面存在明顯問題。此外,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冷鏈市場的發展尚有很大差距。中國科學院院士周遠曾介紹說,國外冷鏈流通率基本上都達到了85%以上,我國只有19%;我國預冷果蔬的占比一般為10%,而國外高達95%—100%。受制于較低的冷鏈運輸水平,我國每年僅果蔬一項的損失就達上千億元。補齊冷鏈物流短板是我國生鮮電商的當務之急。
國內已有企業正在嘗試通過平臺化模式解決這一需求。例如有部分企業已經可以集合大部分的冷鏈物流承運商,提高車輛調度及配送的合理性,減少運營成本。還有部分生鮮平臺擁有大數據指南針系統,能夠集合業務實時監控所有歷史數據,生鮮合作商家可通過數據分析檢測技術,制定合理的銷售方案和庫存布局。在疫情防控期間,充分利用平臺化的特點,可以將各地的冷鏈配送資源集合起來,及時響應市場消費者及品牌客戶的需求。
后疫情時代生鮮電商的發展,向注重質量邁進。需求的暴發是在疫情影響下的特殊產物,留住用戶并提高用戶黏性還需要生鮮電商加快產品品質提升。在優勝劣汰的激烈行業競爭中,生鮮電商若想站穩腳,除了完善供應鏈外,根本上需要依靠的仍然是優質產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我國的消費群體正在逐漸發生變化,現階段80、90后是消費的中堅力量,他們對生活的品質有著更高的要求,更有意愿去提升個人的消費水平。
疫情結束后,用戶重新回歸線下,線上不再是用戶的第一選擇時,線上生鮮電商如果不能通過優化供應鏈上線更為優惠或更為優質的選品,即便已經獲取了廉價的“新客”,對品質有著更高要求的用戶最終還是會離去。如何提高用戶體驗和忠誠度,為消費者提供更為多樣化、便利化的選擇,是生鮮電商未來需要長期思考的問題。
疫情大考下生鮮電商行業最終格局或將加速形成,迎來新的拐點。2019年下半年開始,生鮮電商淘汰加速,垂直市場向頭部玩家加速集聚。此次疫情,是對供應鏈能力的大考,對頭部玩家的一次洗牌。不少生鮮電商暴露出平臺“暴單”,供應“缺貨”、運力“斷流”等諸多問題,讓供應鏈體系完善的電商脫穎而出。
春節期間,盒馬鮮生、美團買菜、京東到家等頭部商家都實現了高速增長。數據顯示,盒馬鮮生的App在春節期間日均活躍用戶同比增長127.5%;美團買菜北京地區的日均訂單量為節前的2—3倍,并呈現持續上漲趨勢。京東生鮮數據顯示,春節至今,站內禽肉、蛋品和豬牛羊肉等產品的成交額同比增長均達到了300%以上;水餃、包子、花卷等冷藏冷凍食品成交額同比增長264%;蔬菜的成交額同比增長達216%。這些數據背后,都是供應商、平臺采銷、物流運力24小時無休聯動的結果,是各類生鮮電商運營能力的體現。
當疫情退去,生鮮電商最終比拼的還是各家的精細化運營能力,以及在供應鏈、倉儲、即時配送,甚至流量等方面的全方位布局。
上一篇:祖先留下的分餐制 該拾起來了
下一篇:直播電商成企業轉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