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1 09:50 瀏覽量:18985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又到了四月芳菲的季節,天氣漸暖,花紅柳綠競吐芳。俗話說:“春吃花,夏吃葉,秋吃果,冬吃根。”春天的花,既是一道靚麗的風景,也是色味俱佳的美食。吃花的習俗古已有之。親自動手,做幾道鮮花菜,實打實地咬上一口“春”,似乎才對得起這花團錦簇的春天。
在古代 食花是件風雅事
民以食為天,對于美麗的花兒,古人自然也不會放過。在傳統文化中,花草除了作為觀賞、吟詠之對象,也是可入饌的天然食材。我國至少有兩千多年的吃花史。
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人們直接吃花,蘭花、桃花等當藥當菜吃。隨著飲食文化的發展,到了漢代,人們開始變著花樣吃花,蘭花酒、芍藥醬等盛極一時。
在唐代,春天采花做花糕則非常普遍。據《隋唐嘉話》記載,武則天每年春天不僅要游園賞花,還令宮女采集百花,和糯米一起搗碎蒸熟,名為“百花糕”,賞賜給文武百官品嘗。此外,唐初名相房玄齡的夫人每年春天都要親自挎籃子到地里采花,回家后做成花棗糕與家人食用。
宋代食花之風盛行,人們采擷芬芳的鮮花,或涼拌吃,或油炸吃,或和進面里煎著吃,或制作成糕點吃,甚至燉湯、熬粥、做花茶食用。吃花的習俗也被延續下來。明代王象晉在《群芳譜》中曾寫道:“玉蘭花饌。花瓣洗凈,拖面,麻油煎食最美。”明人高濂所著《遵生八箋》中記載的食用花有20余種。其中,蓮花、茉莉花等至今仍是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食用花卉。藤花作餡、芙蓉燴豆腐、梔子油炸,亦是不算稀奇的家常做法。
清代時,鮮花作為一種食品,制作方法已經多達幾十余種,可以稱得上集歷代吃花之大成。大文豪李漁對花的吃法可謂行家里手。他曾讓傭人將鮮花露澆在米飯中,以起到增香的作用。此外,他還特意強調,薔薇、香櫞、桂花三者為上品,言語間頗有些“一般人我不告訴他”的得意。
可以說,古人的日常生活應時應景,對大自然物盡其用。尤其是花朵入饌,不但將時令過出了特點,而且過出了藝術。時至今日,這仍是一種高雅的飲食文化。
在春日 以花入饌品種多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在春天復蘇的,除了草木,還有人們的食欲。
櫻花、桃花、槐花、油菜花、玉蘭花、紫藤花……春日花草那么多,哪一種最好吃呢?
油菜花 油菜花在我國的分布范圍很廣,北起呼倫貝爾草原,南至海南島,東起長江口,西至青藏高原,都有油菜花的身影。所以,每年1—8月都能觀賞到油菜花。
原本作為油料作物的油菜花,早已成為最受人們歡迎的觀賞花之一,每年都有大量游客把江西婺源的油菜花海選為春季出游目的地。
人們大都了解油菜籽可榨油,殊不知油菜花也能食用。煦煦春日中,不妨采些新鮮的油菜花清蒸。
油菜花清洗干凈后控水,在蒸鍋中一層油菜花、一層面粉地鋪好,均勻拌開,再撒上少量香油,待水沸后蒸煮五六分鐘,撒少許鹽即可。出品清新甘甜,讓春天纏繞唇齒之間。
玉蘭花 與油菜花同時開放的玉蘭花,也是我國主要的觀賞花木之一,在南北方皆有種植。
口感豐潤肥厚的玉蘭花最適合用來煎炸。將玉蘭花瓣洗凈瀝干,用雞蛋和面粉拌勻掛糊,熱油下鍋,或煎或炸,直至兩面金黃,香氣四溢。炸玉蘭花瓣也有甜咸兩種,不知你站哪一邊?
堇菜花 淡紫色的堇菜花分布于我國大部的高海拔山區,是一種常見的可食用花卉。
將新鮮采摘的堇菜花洗凈,自然晾干備用。取蛋清,加一勺糖,少許白酒,濕性打發(或直接使用)。把蛋白均勻地涂抹在花瓣上,略微晾干,裹上白砂糖即成。這大概是“最春天”的零食了。
木棉花 在云南、四川等地,木棉花又被稱為攀枝花。木棉花花托重,一陣風吹過,花朵就會從樹上落下,撿木棉花是許多生活在金沙江邊的孩子的童年記憶。
木棉花的做法并不復雜:將花朵去除花蒂和花蕊,留下花瓣焯水后漂洗,然后擠干水分,加上火腿臘肉和干辣椒一炒,就是一盤極為下飯的臘肉炒攀花。
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桃隸屬于薔薇科桃屬,在我國各地廣泛分布。《本草綱目》記載:“桃花味苦,平,無毒”。桃花入饌的方法很多,泡酒、做醬、煮粥。
最惹人愛的莫過于桃花酒。把冰糖、洗凈陰干的桃花疊放于瓶中,緩緩倒入白酒后密封,在陰涼角落處放置45天左右便可以喝了。
《桃花扇》有詞“三月三劉郎到了,攜手兒下妝樓,桃花粥吃個飽”。桃花做粥則是另一種入饌方式。
櫻花 談及櫻花,似乎總與日本文化的流行脫不了干系。然而,據史料記載,野生櫻花其實發祥于喜馬拉雅山麓。只是中國這片土地上的美色太多,櫻花一時曾落了下風。
鹽漬櫻花,最能保留住櫻花本身的顏色和濃郁香氣。
摘取七八分開的新鮮櫻花,清洗曬干后,以一層櫻花、一層海鹽的順序鋪在容器內,用重物壓緊兩三日。待水分滲出后,另取容器,將擠干的花朵浸泡在梅子醋中,再次密封、壓實。一周后,瀝去水分,陰干后即可食用。
槐花 在人間芳菲已盡時,除了山寺桃花,始盛開的還有槐花。因此,農歷四月也被稱為槐月。
槐花生長于我國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大體可分國槐與洋槐兩種,國槐高大,有毒,不可食用;洋槐植株較矮,花成簇狀,民間食用的便是洋槐了。
對于華北地區的人們來說,四月的味道就是槐花的味道。過去每年幾乎家家都會做槐花餅。新鮮采摘的槐花簇去梗,投入清水洗凈,輕輕揉搓,瀝干多余水分,加入面粉、雞蛋、水、精鹽攪拌成面糊,用手團成球狀,壓扁成餅,入鍋炸制。槐花餅表皮金黃酥脆,同時花的汁水被高溫迅速鎖住,使甘甜清香的味道得以保留。
紫藤花 等到春末,還有一種花姍姍來遲,那便是紫藤花。土生土長的紫藤,自古便作為盆栽棚架植物,多分布于黃河、長江流域,現今已廣泛種植。紫藤生命力旺盛,《花經》形容其長勢為“有若蛟龍出沒于波濤間”,足見其強勢。
紫藤花入饌,最有代表性的是北京的藤蘿餅。
取紫藤花瓣與花蕾洗凈,加入白糖、黃油拌勻。和面下劑子,搟成面皮,包入拌好的藤蘿,做成餅狀,入鍋小火煎熟。
需要指出的是,鮮花入饌一定要遵從傳統,遵從科學推薦。比如傳統上一直流傳下來的食用花卉可以吃,國家藥食同源目錄列舉的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花卉可以吃。近年來,我國進一步規范和強化了花卉食品的安全性,已將槐花、桃花、荷花在內的上百種花列為食用花卉,可藥可食可賞。但沒有列入的要謹慎食用,從來沒有人吃過的花千萬不要隨意食用。
在云南 春來無處不吃花
說到吃花,不能不提一個地區,那便是四季花香的云南。由于低緯高原氣候的影響,整個云南境內全年花開不敗,種類也非常多。云南人對花的喜愛或許也正是因此而超乎了尋常的觀賞,讓花真的變得秀色可餐起來。在傳統飲食文化中,食花是很雅的事情。但在云南吃花,可不需要附庸風雅。簡簡單單、瀟瀟灑灑,一小碟,賣相不佳但清麗鮮爽。在街邊巷口,或者自家隨意翻炒一把,雖不精致,但從沒少過不緊不慢的閑情。
鮮花配雞蛋是最富有云南特色的美味,比如茉莉花炒雞蛋、金雀花攤雞蛋、白花雞蛋湯、棕包蒸蛋羹等,這兩樣食材的搭配可謂相得益彰。
若是想要菜肴的口感和滋味更加豐富,那選擇瘦肉、五花肉、臘肉以及臘腸來與鮮花相配,肉香、脂香與花的清香交融,別提有多下飯了。
說起云南人“吃花”,就不能不提鮮花餅了。云南的鮮花餅全國聞名,以至于幾乎成了一張名片,而玫瑰鮮花餅可以說是鮮花餅界的頭牌。
腌制好的玫瑰醬,除了做成鮮花餅,還可以給一切甜口粑粑做餡兒,比如喜洲苦蕎粑粑——用玫瑰醬加青的黃果皮拌餡兒制成的糕點。做好的苦蕎粑粑將花的芬芳、糖的清甜、橘的酸苦幾種味道融合得恰到好處,香氣十分誘人。
天氣回暖,又到了金雀花盛開的季節,這是云南人最常吃的花,也被稱為金孔雀。
吃這種小花,不用提前焯水,也不用清水浸泡去澀,炒的時候可搭配雞蛋、瘦肉、火腿等。只要時令對、花新鮮,不需要過度烹飪就是一道清甜可口的美味佳肴。
在吃花這件事情上,云南人總是能夠另辟蹊徑,比如當其他地區的人們欣賞芭蕉的時候,云南人將芭蕉花擺上了餐桌。
芭蕉花是云南食用花卉中極為常見的一種。一般芭蕉樹種植3年以上就會開花了,而且一棵樹一次只會開一枝花,所以十分難得。拾來芭蕉花,將苞片和幼嫩的花瓣分別擇洗,焯水后浸泡去除澀味就可以用來料理了。吃法大多數時候是炒,可以加幾根韭菜素炒,也可以加臘肉爆炒。在流行包燒的傣族地區,燒烤攤上還常常出現包燒芭蕉花,芭蕉葉包著芭蕉花,是為不離不棄。 (王寧 整理)
上一篇:浙江:人機物落實到位 春耕備耕有序進行
下一篇:兩類健康食品疫后將迎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