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2 14:04 瀏覽量:19470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wǎng)
中國食品報四川訊 二千多年前,蜀郡太守李冰在都江堰治水,劈開玉壘山,將岷江一分為二,修筑內(nèi)江引流灌溉川西平原。自此,從岷江流來的綠水就注入廣袤的蜀西大地上,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河流灌溉網(wǎng)系,大地阡陌縱橫,溝渠密布,沃野千里,從此,造就了富庶的“天府之國”。
一彎清水河在這片土地流淌千年
在這些眾多的河渠中,清水河和摸底河就在其中。兩河流經(jīng)的地方,成都高新西區(qū)是其中重要的一個區(qū)域。
翻開有關(guān)成都的水文地圖,高新西區(qū)水脈交錯,水資源豐富,清水河、摸底河并行,而與流動河水交錯的,是一條條從河流引水的渠道,從清水河引水的紅光渠從電子科技大學清水河小區(qū)穿過,和摸底河交叉,滋潤了這片肥沃的土壤。
清水河、摸底河的滋潤,讓這片肥沃的土壤在過去成為萬千良田,如今讓這里成為“芯”的圣地。
清水河畔的成都合院國學公園,一片清幽。
一河清水
養(yǎng)育千百年來古今人
清水河不同于成都的其他河流,它的名字似乎過于普通,因為在不同的省份、城市,大多能尋覓到“清水河”的身影,一條叫“清水”的河流,滋潤了中國成千上萬的人民。
然而在這似乎有些普通的名字里,恰似全國南至深圳,北至內(nèi)蒙古的人民對一汪清水的熱烈期盼。
于水而言,清是至高無上的一種境界,在這境界里,水是透明的,又是五光十色的,它神奇地跟隨環(huán)境變幻著不同的顏色,給人帶來身心的愉悅。
據(jù)史料記載,這條河起源于漢代,距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了。而與之有關(guān)的傳說,甚至更早,早到與“大禹”有關(guān)。相關(guān)的傳說里,大禹曾路過這一帶,并在此鑿了七眼古井。
清乾隆年間所修《郫縣志》如是記載清水河:“縣南十三里與摸底河俱自兩河口分流南過溫江界,又南過成都界合流錦江”。清水河系走馬河下段,起于郫縣兩河口,止于成都市西郊龍爪堰,渠長37.4公里。分兩支流向成都市區(qū),一支于送仙橋與磨底河相匯,另一支于百花大橋附近開始稱錦江。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千百年來,河水資源豐富的土地成了良田美景。清水河的水資源豐富,也讓這片土地上的農(nóng)人們獲得豐收。一千多年前,水的流動讓我們的祖先動起了小心思,于是,最原始的石碾、石磨誕生了,歷史悠久的水碾、水磨文化。
是水,賜予人們這種智慧。想象著豐收的季節(jié),人們守在水碾旁,等待著糧食盛進籮筐里,豐收的喜悅隨著流水的嘩啦聲躍上眉梢,跳進了心里。
資料記載,早在漢代沿清水河的人們就開始利用水利資源建造水碾、水磨加工農(nóng)副產(chǎn)品了。水碾在古代大多以始建業(yè)主的姓氏命名,如張家碾、蔣家碾等。水碾一旦易主,按照“賣碾子不賣姓”的老規(guī)矩簽約,碾名不改。也正因為那不改的碾名,讓碾有了生命,也讓碾所在的地方有了名字,它們在歷史的長河中成了地名。
水不僅孕育文化,也孕育文人。張紫薇就是清水河畔的那一位文人。張紫薇1899年出生在郫縣回龍鄉(xiāng),也就是今天的合作街道。他自幼離家求學,后來在東南亞從事教育工作,1948年回國,創(chuàng)作了多部短篇小說的他,而最令故鄉(xiāng)人熟知的是他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他在《懷鄉(xiāng)》系列詩中寫道:“故國江山?jīng)],他鄉(xiāng)白發(fā)新。應(yīng)知游子意,況是亂離人。”而生長在清水河邊的他,那故鄉(xiāng)的思念里,一定有一汪清澈的河水,有無數(shù)在河邊嬉戲的日子。
歷史穿越千年,如今的清水河上已經(jīng)不見歷史中的水碾,但豐收依舊繼續(xù)。只是豐收不再是沉甸甸的稻谷、小麥,而是纖小精巧的芯片。在文化生長的同時,這片碧水流經(jīng)的地方,正源源不斷地注入科技的巨流,改寫著歷史發(fā)展的路徑。
摸底河緩緩流過,兩岸一片青翠。
一河摸底
滋潤兩岸水長流
查閱文史資料,在清代之前,不見有摸底河的任何記載,《成都歷史地名錄》稱這條河始于清朝,所以有關(guān)摸底河的歷史,大概也只能在清代以后有關(guān)的文史資料中尋找了。
摸底河原名磨底河。磨底河一名最早見清乾隆八年王來通所著《灌江備考》:走馬河分支由子河一分磨底河。一支入成都北門,又一支至土橋、西門北角。磨底河自郫縣犀浦而下,進入金牛區(qū)境,再入青羊區(qū)境。穿過三環(huán)路,過同善橋;又穿過二環(huán)路,過百壽橋,再過十二橋,于送仙橋匯入浣花溪,后世稱為“摸底河”。這條都江堰內(nèi)江水系中人工開崛出來的河道,總長不足50公里,它的起點位于郫縣的兩河口。
清嘉慶十七年所修《郫縣志》載:“走馬河,縣西二十五里。自灌縣太平堰流入縣界,西分一支為徐堰河;又分一支為油子河;又西分一支為沱水。又西南為兩河口,分兩支:右為清水河(《通志》作‘雙清河’);左為磨底河;南至成都界……。”
同治十三年的《成都縣志》明確記載了梅子堰、天星堰、黃土堰、親睦堰、楊柳堰、何家堰、雞公堰、蜈蚣堰、道士堰等都從這里取水,單是梅子堰和天星堰分別澆灌了三千畝和四千畝良田,可見其功勞之大。道士堰后,摸底河在成都西門,青羊區(qū)的化成橋以下,又分為兩支:“一過送仙橋,一過浣花橋?;蓸蛏狭髡樱^同善橋,遇仙橋下,亦合清水河。
所以,摸底河和清水河自兩河口分開,最終又合流在一起了。這是大自然在千百年中形成的神秘力量,它在村莊與地勢的作用下,用最大的力量賜予辛勞的人們以豐沛的水,讓人們得以在這片土地延續(xù)千年,生生不息。
摸底河一路歡歌,流經(jīng)高新區(qū)。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靠這條河灌溉、生產(chǎn)。于是,在成片成片的稻田里,人們享受著豐收的喜悅,感受著水的滋潤。摸底河的水已經(jīng)融入到當?shù)厝说纳校扔涗浟艘淮忠淮说臍q月,又見證了一年又一年的變遷。
在“九九”的記憶里,摸底河波清魚躍,他從小生活在這里。早年間河流的兩岸,放眼望去一片良田沃土,長滿了莊稼;青翠欲滴的新竹和綠樹組成的林盤,散布在沿河兩旁,掩映著座座農(nóng)舍,小橋流水,一派迷人的田園風光。這是一條長年用于灌溉農(nóng)田的河流,也滋潤著河流兩岸沿線民眾的生活和心田。河流灌溉著農(nóng)田,同時也推動水車水磨,兼及浣衣淘菜的雜活。冬天河水淺淺的、清清的,他和小伙伴就愛挽起褲子赤腳下到河里,沿著河邊去搬開那些大石頭摸螃蟹。那時的摸底河兩岸是茂密的竹林,趟著水沿著河邊向上游走,越走竹林、樹林越茂密。夏天,他會去河里游泳、到竹林里去撿菌子、潛到對岸去偷黃瓜;冬天下到河里捉螃蟹、探險……這些只能深藏在他的記憶里了。
今天,摸底河已經(jīng)和許多河流一樣,修筑一新的堤壩,煥發(fā)著盎然生機。
兩河相抱
處處飛花步步景
清水河和摸底河可謂一母同胞的“親兄弟”,巧妙的是,這兩個親兄弟將成都高新西區(qū)圍在中央。早些年,因為水利灌溉的需要,當?shù)卣藿思t光渠,將清水河的水引入其他區(qū)域,這條水渠將清水河和摸底河連在了一起。這條水渠正好流經(jīng)今天的電子科技大學清水河校區(qū)。
2005年,電子科技大學經(jīng)過多方的探究,終于決定將新校區(qū)定址于清水河畔,建校之初,學校就將生態(tài)校園定為修建的目標。從2006年7月開始,在清水河畔已有為綠色校園修建的苗圃。除綠植外,學校靈活地運用摸底河、清水河、紅光右支渠的水流,進行了綠色生態(tài)的水系建設(shè)。查閱《電子科技大學清水河校區(qū)建設(shè)紀實》,其中記載:在圖書館后,由濕地公園、亭臺、小溪、湖面構(gòu)成了一個幽靜的去處,這里清水依依,蘆花片片,美麗的水生植物沿小河碗延向前,轉(zhuǎn)個
彎,一片廣闊的水面呈現(xiàn)面前,波光粼粼,漫步湖邊水榭,陣陣清風襲來,令人身心舒暢。
同樣,清水河畔的成都合院國學公園也是一派盛景。行走在青磚、鵝卵石鋪就的小路上,一邊是潺潺流水的聲音,一邊是鳥兒歡樂的呼叫,大自然賜予的美妙就在其間,令人神往。密布的樹木、濃厚的樹蔭,還有精心設(shè)計的門洞,都傳遞著一種沁人心脾的美。走在其間,總讓人流連忘返。呼吸著清水潤過的清新空氣,吐出一天的疲乏,一呼一吸之間,舒坦自然而然涌上心頭,進入身體的每個細胞。
這種好去處,在未來,將在兩河流經(jīng)之處越來越多。
去年仲春時節(jié),有關(guān)清水河的河段改造規(guī)劃已經(jīng)制定完成,清水河成都高新段將打造成為生態(tài)河道體驗區(qū)、海綿河道實驗區(qū)、宜居水岸示范區(qū)。目前,清水河沿岸正在打造。相關(guān)資料表明,清水河兩側(cè)將修建寬度為80~100米的濱河綠帶,河道沿線呈現(xiàn)生態(tài)保護林盤、林下露營、植物凈水塘、雨水花園、趣味綠地、荷塘月色、碧湖綠堤、觀景木棧道、陽光草坪、眺望平臺、有氧騎行道、親水平臺、印記雕塑、科普環(huán)廊等多個景觀節(jié)點。
最令人欣喜的是河道兩岸將會種上各種花,隨著四季的更迭,這些花兒將相繼吐艷綻放。閉目遐想,春天,木蘭的香氣沁人心脾,櫻花的繁復浪漫多情;夏天,紫薇盛開,如紅霞片片;秋天,木芙蓉絢麗多姿,柔情細語;冬天,紅梅、臘梅暗香浮動,靈氣雅致……
清水河沿岸已經(jīng)在悄悄改變模樣了,摸底河的改變還會遠嗎?未來,走在兩條河的沿岸,你一定可以聽到河水輕快地歡呼,聞到兩岸的花香陣陣襲來,看到空中的水鳥自由自在地飛翔。(記者 黃靜 攝影 許少峰) (中國食品網(wǎng)轉(zhuǎn)載發(fā)布)
上一篇:成都高新區(qū)企業(yè)擬與印尼一家公司組建合資公司
下一篇:成都高新區(qū)企業(yè)擬與印尼一家公司組建合資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