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8 10:38 瀏覽量:29500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近年來,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深入建設和完善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體系,培育農村電子商務供應鏈,促進產銷對接,帶動貧困人口穩定脫貧,推動農村電子商務成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動能、新引擎,為農產品插上互聯網的翅膀,打通電商助農“最后一公里”。
土貨變成“網紅菜”
“這一樹潔白的小花,就是百花菜,它生長在大山深處,享受陽光和泉水的滋養,是綠色食品,可涼拌,可紅燒,味道極其鮮美。”5月2日,一場直播帶貨活動在廬江縣湯池鎮百花村開展,主播徐玉慧一直在為本地農產品的銷路操心,通過她的直播,很多當地土貨都變成了“網紅”。
今年百花村種了300多畝百花菜,因為疫情一度滯銷。直播之后,一張張訂單紛至沓來,靠著徐玉慧的電商供應鏈,不到24小時,沾著露水的百花菜就送到城市的超市貨架上。
其實,百花菜的“成名”之路并不順利。百花菜是樹上開的一束束白色的小花,是廬江特有的蔬菜,清香、味美。剛發展種植的那幾年,常常滯銷。今年36歲的貧困戶蘇杰清楚地記得,2018年春天,他家收獲了100斤百花菜,滿懷希望挑到縣城出售,結果3天只賣出10斤,后來輾轉去合肥市賣,還是賣不動。
農產品加工車間
“養在深山人未識啊。”湯池鎮黨委書記錢中軍坦言,百花菜靠農戶自產自銷,市場僅限于湯池當地,賣不上價。“當時,有的農民想把百花菜樹苗砍了當柴燒,產業發展進入兩難狀況。”
產業迎來轉機是在2019年1月,徐玉慧注冊廬江縣電商扶貧產業園電商銷售平臺,在阿里巴巴、淘寶、拼多多等6個電商平臺注冊了店面,經營的產品涉及廬江縣17個鎮280多種地區特色農產品。
徐玉慧在尋訪農產品時,覺得百花菜有成為網紅蔬菜的潛質。去年春天,她將百花菜作為重點產品推向全國,一舉擠進安徽省前20名,百花菜獲得“安徽省熱銷扶貧產品”稱號。
“沒想到,山里土貨真變成了‘網紅菜’。”蘇杰算過一筆賬:他家有10畝百花菜樹,每畝能收300多斤干菜,按收購價每斤40元計算,一畝年收益上萬元,“同時還能搞林下經濟,養雞、養鵝。百花樹是一次種植,終身受益。”
廬江縣各地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把電商助農融進整體規劃中,實現從“產什么賣什么”到“市場需要什么就生產什么”的轉變,像湯池的百花菜、白湖的荸薺、萬山的草莓等都成了家喻戶曉的“明星”,助力農業增效與農民增收。
流量變成“新農資”
“我家原本還愁銷路的4000斤草莓都賣掉了。”廬江縣萬山鎮果農宋超欣喜地說,種植基地滯銷的草莓,通過“電商助農”以直播帶貨的形式在一天內銷售一空。
5月1日,村里電商網點負責人陳迎春來到草莓基地進行現場直播銷貨,宋超在一旁看得眼花繚亂。1萬、2萬、5萬......網店粉絲人數一路上漲,種植戶格外興奮,“太棒了,太棒了,積壓的草莓總算不愁了!”
“點贊”“下單”不停刷屏,手機屏幕上彈幕滾動,宋超和同伴們忙前忙后,“一場直播就接了3000多單,草莓賣了2萬斤,茶葉2000斤,雞蛋2萬多枚,真厲害。”
草莓是萬山鎮農民的致富產業,全鎮種植面積1多萬畝。因為疫情,往年排成長龍采購的卡車不見蹤影,種植戶犯了難,望著滿棚紅通通的草莓,心急如焚。
“這樣等下去不是辦法,草莓是時鮮貨,成熟了不出售,就會腐爛在地里,咱不能眼看著農戶一年的辛苦打了水漂。”萬山鎮副鎮長夏俊決定一邊聯系線下客商,一邊在網上找機會。
就在這時,夏俊發現本鎮“網紅”陳迎春經常在網上直播賣貨,于是請他來到種植基地為草莓代言,“我們這里草莓,個大味甜,奶油味濃,適合鮮食,還可以做成蛋糕、果盤。”陳迎春當場拿起草莓,介紹起花式吃法,很快,在線觀看人數超過了3萬。
“直播成了新農事,流量就是‘新農資’,一根網線,讓草莓飛出了山村。”宋超感嘆,一場直播,讓他們的草莓火了起來。緊接著,他也在網上開了直播,現在他和種植戶一起每天直播2小時以上,帶動草莓基地熱鬧起來,大家忙著打包裝箱,發往全國各地。如今,2萬多斤滯銷的草莓基本賣完,基本靠的是線上銷售。
廬江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王光和介紹,廬江縣正在構建產銷對接長效機制,在建設優質特色農產品產業鏈和供應鏈上下功夫,實現初級農產品向適合網絡銷售的農商品華麗轉變,促進電商平臺企業與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建立長效穩定的購銷關系。同時開啟了“縣鎮長當主播、農戶多賣貨”模式,推動田間到餐桌的“超短鏈”,有力促進了農產品銷售,振興了鄉村經濟。
打通“最后一公里”
“目前,全縣建成了村級電商服務網點230個,覆蓋全縣230個行政村,24個貧困村也同時建成村級服務網點24處。”廬江縣商務局電商科長高偉峰介紹,“我們選擇產品好、有意愿的農產品經營主體,推廣‘4+’模式,即電商主體+扶貧產業園+合作社+農戶,建立穩定長效的扶貧利益聯結機制,引導農戶在電商產業鏈上就業或銷售自產地產品。”
廬江縣是農業大縣,有各類名優農產品生產和經營主體80余家、名優農產品50余種。其中,國家地標產品6個,中國馳名商標產品1個,安徽省著名商標產品8個,有機產品4個,綠色食品17個,無公害產品1個。
為了給滯銷農產品找出路,不少干部、農民紛紛走進直播間,為農產品代言,助力農產品銷售,但是也凸顯出不少問題,暢通電商助農“最后一公里”還有諸多問題要解決。
“有時一場直播下來,有幾千個單子,但是貨卻緊缺,造成延時發貨。”徐玉慧回憶說,2018年,她第一次直播采收百花菜之后,不到1小時,下單1000多單、2000多斤,可是庫存嚴重不足,延遲了發貨。為了保障供應,縣里與徐玉慧建立長效合作機制,以銷定產,繼續擴大種植面積。她自己也流轉50畝山地,建立了種植基地,帶動了50多名貧困戶就業,讓他們實現了穩定脫貧。
夏俊記得,去年8月底,萬山鎮約請淘寶主播薇婭,以直播形式銷售新品葡萄——陽光玫瑰,在線成交1.6萬多單,店鋪銷售額達100多萬元。因為囤貨的設備不到位,造成了部分葡萄變質,客戶收到貨物之后,十分不滿意。
“農產品電商,不是簡單把農產品搬到網上,更重要的是通過市場倒逼,實現產業鏈的變革,實現農產品從種到銷的全程標準化生產,完善貫穿生產、流通和銷售全流程的數字化供應鏈。”高偉峰說。
為此,廬江縣多措并舉,加大名優特產品的生產規模、暢通物流、加大資金扶持力度,讓更多農民“接得住”電商這項新技能。與此同時,創新推出電商孵化模式,培養更多本土專業人才。
“下一步,我們要以電商倒逼農業轉型升級,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提升電商產業鏈增值空間,帶動更多農民‘觸電’致富。”廬江縣縣長許華為說。
上一篇:遼寧食用農產品有了“身份證”
下一篇:黑龍江塔河:農技下鄉助力春耕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