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4 11:12 瀏覽量:10917 來源:農民日報
7年前的今天,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省農科院,首次提出了“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重要論述。這是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后首次視察農業科研單位,“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是第一次對科技作為農業現代化發展第一動力進行系統論述,這一重要論述對農業科技創新、農業現代化建設、創新型強國建設都具有重大意義。
深入學習五中全會精神 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
十九屆五中全會確定了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確定了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支撐定位,強調了科技創新在“十四五”建設中的首要任務這一地位,對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意義十分重大。貫徹五中全會科技工作精神,要按照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講的六條加以落實。一是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二是整合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將科技鏈、創新鏈部署在產業鏈。三是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四是加強創新人才教育培養。五是依靠改革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包括自主權、經費使用權、科研路徑的決策權。六是加強國際科技合作。
習近平總書記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論,形成了以“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為核心觀點的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一是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二是提出創新強國三步走的戰略部署。三是提出科技創新“四個面向”的總方針,即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四是要求打通科技和經濟轉移轉化的通道。五是要求尊重科研規律。六是弘揚學術道德和科研倫理。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工作,先后就農業科技創新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2017年5月26日,在致中國農科院建院60周年的賀信中,總書記要求我院要“面向世界農業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現代農業建設主戰場,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學科和一流科研院所”。2019年9月,在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回信中提出,“希望廣大涉農高校的廣大師生繼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對科技創新和農業科技的論述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是對馬克思主義科技觀的重大發展,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導農業科技創新改革發展的行動指南。我們農業科技工作者不僅要學深悟透,還要將其體現在部署中、落實到行動中,牢記重托、銳意創新、深化改革,不辱使命,努力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農業科技創新不斷突破 對農業農村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十三五”期間,農業科技創新對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農業科技支撐能力不斷增強,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2020年已經突破60%;主要農作物實現良種全覆蓋,三大主糧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0%;農業科技自主創新不斷取得重大突破,為我國糧食實現歷史性“十六連豐”,果菜茶肉蛋魚等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作出了重大貢獻。
全國農業科研單位深入貫徹總書記農業科技指示精神,聚力破解農業產業重大科技瓶頸,在生物種業、資源生態環境、農作物災害防控、畜禽健康養殖、農業智能裝備等多個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性科技成果。山東省農科院在總書記精神的指引下,取得的顯著成就尤為值得肯定。一是科研綜合實力大為增強。全院獲國家科技獎勵10項;國審(鑒)定新品種29個;發表SCI/EI收錄論文963篇;獲授權發明專利1069件;通過國家、行業、地方認定標準278項。二是科技支撐產業效果突出。重塑科技成果轉化全流程服務體系,技術拍賣按下成果轉化快進鍵。助推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4.56%,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近5個百分點。三是人才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成效顯著。創新人才評價方式,首創“第一所長”制度,實施高層次人才等引進計劃,柔性引進18位國內外院士,高層次人才數量增長了93%。
2017年5月26日,在中國農科院建院6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充分肯定我院的歷史性貢獻,對我院農業科研方向、任務、改革發展目標提出了明確要求。總書記的親切關懷、勉勵囑托,極大鼓舞了全院干部職工的干事創業激情,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已成為新時代農業科技人員勇攀科學高峰的不竭思想動力。3年來,中國農科院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取得豐碩成果。一是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取得重要突破,“中麥578”小麥新品種首次突破了高產、優質相結合難關。“華浙優261”水稻新品種大幅度提高了超級稻食味優質化率。非洲豬瘟疫苗取得突破性進展,進入臨床試驗階段。草地貪夜蛾防控技術體系全面支撐了“蟲口奪糧”戰役。二是面向世界農業科技前沿搶占科技制高點,作物遺傳育種、植物保護、預防獸醫學等領域處于國際領跑位置。17項基礎前沿研究取得重要理論突破。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論文45篇,獲得國家獎22項。三是科學家扎根主戰場見實效,3600名科技人員主動服務深度貧困縣。40篇戰略咨詢報告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決策支撐。四是建設一流學科與院所,夯實國家農業戰略科技基礎,打造“一懂兩愛”人才培育高地,初步建立符合農業科研規律的創新、轉化、人才、黨建體制機制,新增兩院院士6人。五是探索實施了重大科研任務制和團隊制。建立了國家需求導向的科研任務形成新機制、以團隊為主的科研組織新機制,將全院1026個課題組優化為331個科研團隊,實現了課題制向團隊制的轉變。
加快農業科技自立自強 驅動構建農業農村新發展格局
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深入學習和領會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必須堅持“四個面向”,加快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步伐,構建農業農村新發展格局。
一是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立自強。全會提出,要加強建設“四個區”,即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農業現代化示范區。農業科技要按照需求導向、問題導向,凝練重大選題。聚焦穩糧保供,開展高產優質技術攻關;聚焦高質量發展,開展綠色發展核心技術攻關;聚焦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優化生物安全、質量安全、疫病防控等領域科研布局。“十四五”時期,力爭突破一批農業“卡脖子”技術和產業發展短板技術,降低農業關鍵技術、產品、裝備的對外依存度,盡快逆轉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相對增速下降趨勢,實現與國內全行業水平持平,到2035年,接近先進國家水平。
二是把創新鏈部署在產業鏈上,實現創新體系自立自強。完善創新體系是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要盡快把創新鏈部署在產業鏈上,圍繞資源環境、生產、加工、流通、服務等農業全產業鏈集成部署力量,提供一體化綜合技術方案。要加速健全完善基礎創新、應用創造、轉化創業一體化科研鏈,打造創新、創造、創業一體化發展的創新團隊。大力推進科研團隊與農業企業深度融合,帶動農業企業提升創新能力,早日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三是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實現基礎前沿技術自立自強。總書記強調,“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全會強調,要“加強基礎研究、注重原始創新,優化學科布局和研發布局,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礎技術供給體系。”目前,我國在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干細胞、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糧食單產增長乏力、畜禽產業核心種源生產性能與國外先進水平仍然存在差距、大型農機裝備和智能設備核心部件受制于人。我們要大力推進前沿基礎技術研究,在高光效技術、高固氮技術、高蛋白玉米、人工智能等領域部署一批專門力量,努力率先實現突破;將系統謀劃科研基礎設施建設,優先布局長期定位觀測、自主產權大動物試驗種群、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系統。
四是依靠改革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實現體制機制自立自強。總書記強調,創新驅動要“兩輪驅動”,全會強調,要“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擴大科研自主權”。激發農業科技創新活力,一是要加強公益性定位,進一步強化農業科技的公益屬性,加快農業科研機構改革步伐。二是要實現穩定性支持,農業科技投入強度只占全國科技投入強度1/3,要深入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求,盡快建立農業科技優先發展、農業科技優先增長的機制和政策,確保農業科技投入強度不低于國家科技投入強度,使農業科技研發投入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逐步提高到2%以上。三是要重視戰略性基礎研究。以長期定位觀測試驗為代表的農業基礎研究是農業科研短板中的短板。要強化基礎工作體系,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健全基礎設施。四是持續賦予科研工作自主權,要放活機構、放活人員、放活成果,讓科研機構有權自主創新,讓用人單位有權自主用人,讓科研人員有權自主用錢。
上一篇:江蘇睢寧協商議事會“有事好商量”
下一篇:“五個必須”將科技翅膀插到鳶都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