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4 11:12 瀏覽量:24264 來源:農民日報
有“鳶都”美譽的山東省濰坊市是農業大市,有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早在1400多年前,“農圣”賈思勰就在這里寫下《齊民要術》。濰坊是農業產業化的發祥地,改革開放以來探索形成的“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壽光模式”,得到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肯定。
近年來,濰坊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把農業科技創新擺在突出位置,加速推動農業由要素投入向創新驅動轉變,農業科技的“翅膀”日益厚實,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7%,高于全國7.8個、全省3.7個百分點。2019年全市第一產業增加值超過500億元、約占山東1/10,蔬菜出口量、禽肉出口貨值均占全國1/8左右。濰坊用全國1.7‰的土地,貢獻了7.2‰的糧食、15.7‰的蔬菜、12.7‰的花生、19‰的農產品出口額。
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必須著力抓好創新平臺建設。近年來,濰坊集中力量建設農業科技創新平臺,集聚農業科技創新資源。2018年,國務院批準濰坊建設全國唯一的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國家現代蔬菜種業創新創業基地、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中國農科院壽光蔬菜研發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先后落戶濰坊,農業科技創新資源要素加速聚集。
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必須突出抓好現代種業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現代種業就是農業的“芯片”,10年前,壽光的“洋種子”占了80%,一年超過6個億的錢讓外國人賺了去。濰坊著力構建“科技創新、良種繁育、市場推廣、技術服務”四大體系,突破發展現代種業。目前已培育種子研發企業26家、數量占山東省的一半,自主研發蔬菜品種市場占有率達到70%,一年為農民省下近10億元。
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必須加快發展智慧農業。濰坊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加快融合。發端于濰坊的大棚種植曾引發一場“白色革命”,但傳統大棚種植是一個苦活、累活,現在智慧大棚已發展到第七代,通過手機就能遠程控制施肥、澆水和溫度、濕度等,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畝均增產30%以上。趙春江院士團隊設計的新一代智能玻璃溫室,單體占地120畝,120多項專利,較荷蘭模式溫室能耗降低50%以上。目前,全市已建成智能化大棚3萬多個,智慧農場、智慧牧場各100家。
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必須加大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濰坊針對不同地貌的不同土壤,推廣應用不同的土壤改良技術,設施蔬菜土壤有機質由1.6%提高到1.8%以上;蔥姜作物主產區,畝均減少農化品投入20%以上,增產約兩成。目前,土地深翻、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廣泛應用,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發展水平顯著提高。濰坊加快推廣先進種植技術,寒亭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內的西瓜大棚采取“小棚改大棚、匍匐改吊蔓、大瓜改小瓜”,提升了西瓜品質,一個西瓜能賣到100元。濰坊大力推廣應用先進農機裝備,全市農機生產企業達到600多家,總產值1380億元,占山東的一半、全國的1/4。
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必須高度重視質量標準。2018年,由農業農村部、山東省政府共建的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在壽光掛牌,依托質量標準中心,濰坊著力完善蔬菜全產業鏈標準體系,推動全國蔬菜質量準則加快形成,目前已編制37種蔬菜54項生產技術規范和操作規程,番茄、黃瓜等2個日光溫室全產業鏈行業標準填補國內空白,為確保“舌尖上的安全”提供了重要標準依據,從根本上解決了蔬菜質量安全問題。濰坊還建設了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化追溯平臺,形成完整的農產品流通信息鏈條,農產品檢測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全域創建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