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4 11:13 瀏覽量:20150 來源:農民日報
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培武
“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和科技創新系列論述的重要內容,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作為一名山東省農科院今年創新引進的一名“第一所長”,我認為必需要以此為根本遵循,指導農業科技創新實踐。
要解放思想深刻對標,把牢事業發展根本方向。今年以來,山東省農科院組織干部職工圍繞總書記視察農科院重要講話,開展了以“推倒四面墻、迎來八面風”為總基調的解放思想大討論。“推倒四面墻、迎來八面風”這句話是山東省農科院的原創,從思想觀念上表達的就是革故鼎新、開放協同。我認為,習近平總書記“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重要指示精神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在今后工作實踐中,應該進一步豐富其內涵,上升到理論高度,共同完善以“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為核心的理論體系。
要深化改革推動落實,充分激發科技創新潛能活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創新不行,創新慢了也不行。向創新要動力、向改革要活力,已成為社會各界共識。今年以來,山東省農科院啟動的八大改革構建起了釋放科技創新動能的“四梁八柱”,以改革推動事業發展的成效已逐步顯現。山東省農科院在全國首創了“第一所長”“產業研究員”制度,出臺了破除“四唯”十條措施,敲響了山東農業科技成果拍賣“第一槌”,在全國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以實踐成效自我檢驗,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落實總書記指示精神最終要體現到發展成效上,檢驗標準就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前幾天,山東省農科院發布了“十三五”期間具有代表性的100項科技創新成果。相信這百項成果的轉化應用,將有力支撐山東省乃至黃淮海區域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作為質標所“第一所長”,我也欣喜地看到,質標所是全國首批國家農業檢測基準實驗室,制定農業地方標準和技術規程達2600項,構建了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相應的地方標準體系,這些都是落實總書記指示精神的具體體現。
要擔當作為勇于突破,做新時代農業科技創新的排頭兵。在新的歷史方位、新的歷史階段上,作為科技工作者,就是要在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中走前列、干在先、作表率,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產業支撐能力,讓農業和鄉村借助科技的翅膀騰飛起來、振興起來。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作為農業科研工作者必須在新的發展時期和發展起點上,把握大勢、搶占先機,攻堅克難、勇攀高峰,充分體現科技工作者的時代擔當。
要瞄準科技創新前沿,提升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能力。要面向世界科學前沿、國家農業重大需求和未來科技發展趨勢,針對事關國計民生和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大戰略任務,發揮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農業合成生物技術、農業大數據整合技術、農業人工智能技術、智能裝備研制等創新能力引領作用,帶動研究基礎和人才儲備較好的戰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學和前沿技術問題,強化以原始創新和系統布局為特點的大科學研究組織模式,部署基礎研究重點方向,實現重大科學突破,搶占世界科學發展制高點。
要不斷強化自主創新,在“卡脖子”等領域大力突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具體到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必須從國家全局和全球視野來謀劃,深入分析當前農業科技領域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找出短板和差距,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舉全國之力開展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戰略研究,在大宗農產品、名特優新產品、新產業新業態培育等方面,集中優勢力量加強協同攻關,加速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關鍵核心技術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