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5 14:28 瀏覽量:15210 來源:農民日報
湖北宜昌金盤山蔬果專業合作社建有一個培訓教室,定期有專家和技術人員來到這里對社員、貧困戶及周邊種植戶進行培訓,并組建專業技術服務團隊到田間地頭指導。該合作社是科技成果的受益者,也是科技成果的推廣者、服務者。
最近,記者在各地農村采訪中發現,科技服務公司、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科研院校……越來越多的社會化主體加入農業科技服務行列中來,成為拉動農業科技的另一強力“引擎”。
保障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供給 穩住基本盤 開拓新力量
提起農業科技服務,人們首先想到的是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我國現有7萬多個農技推廣機構、51萬名農技推廣人員,是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的基礎力量。我國糧食的“十七連豐”,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穩步提升,農產品供給質量不斷提高,都離不開農技推廣體系長期的辛勤付出。
然而,作為正在邁向現代化的農業大國,這樣一支公益性的農技推廣隊伍遠不能滿足我國農業高質量綠色發展的需求。有著22年工作經驗的江西瑞昌市科教站站長吳遠金說:“全市農業人口35.4萬人、耕地36萬畝,而農業綜合服務站僅有150多名工作人員,這樣的科技服務力量,顯然難以支撐現代農業發展要求。”
吳遠金認為,農技人員要發揮公益性服務主力軍作用,做好病蟲害監測預報、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等長期性、基礎性工作,要補市場化服務組織做不了、做不好、做起來成本高、不劃算的“短板”。“更多農業科技服務,要交給市場和社會力量來做。”
記者在各地調研發現,開展農業科技服務的除了農技推廣機構外,還匯聚了科研院所、科技服務公司、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供銷社、學會協會等社會化、市場化力量。這些主體各有優勢,如農業科研院校科技創新能力強,農民合作社密切聯系農民,龍頭企業更接近市場,科技服務公司則專業化程度更高。
江西農業大學劉小春教授說,當前發展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的技術力量、設施裝備、服務主體等方面都具備了一定基礎,各地要因地制宜選擇適合本行業、本地區的科技服務組織形式和經營模式,充分發揮不同服務主體的優勢和功能,形成主體多元、形式多樣、服務專業、競爭充分的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
提升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效能 服務精準 運行高效
多年來,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仍然較低。“主要原因是專家和農戶之間缺乏有效的對接渠道,并未建立以農戶需求為導向的科技服務體系,滿足不了農戶多環節、多樣化的技術需求。”中國農業大學成果轉化處處長杜金昆說。
同時,我國農業生產地域廣闊,不同區域的自然、經濟和社會條件差異較大,意味著很難找到一種適合于各區域的通用性、普適性農業技術,這也使得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難度加大。除此以外,現有的農業技術成果組裝、配套化程度較低,未實現標準化、模式化,農戶使用起來難度大。
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何緒剛教授及團隊創新運用池塘罐體人工養殖,形成“零排放”圈養綠色高效循環養殖技術。技術示范基地就在湖北枝江漁丫頭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魚塘里。“由合作社來示范,推廣效果很好。”何緒剛說。
“合作社試養的品種以加州鱸等名優魚為主,養殖密度為常規的3倍至5倍以上,全程施用少量抗生素,當年養殖當年受益。”合作社負責人易愛武說。漁丫頭合作社通過開展技術集成與示范、設施設計安裝與養殖技術指導、代養代管等農業科技服務,帶動社員及當地農民發展池塘圈養。
這樣的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主體就像創新鏈的“神經末梢”,能快速反饋產業科技需求,使服務更加精準高效。一些農業龍頭企業甚至建立了“即研即推即用”的科技服務模式,通過精準把握農民和市場實際需求,快速研發、加速推廣新技術新產品。
蘆筍種植效益高,但管理要求極嚴。在江蘇沛縣蘆筍種植大戶顧玉軍的MAP示范農場,“量身定制”的營養套餐通過縱橫交錯的管道送往每一株蘆筍根部。中化農業為當地蘆筍研發定制了施肥方案,讓蘆筍在不同生長階段有不同的配方肥料。“作為在田間地頭指導農民按照現代農業技術科學種地的技術服務團隊,我們有能力幫農戶獲利增收,大家可以實現多方共贏。”中化農業總裁覃衡德說。
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快速發展,使旱作節水、滴灌噴灌、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等先進科技成果加速推廣應用到農業生產一線,培育壯大了一批開展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畜禽養殖廢棄物集中處理、農膜回收處理的科技服務組織,推動了農業高質量綠色發展。
特別是專業植保、農機作業等科技服務快速發展,有效破解農村勞動力日益短缺、用工成本日益走高等難題。河南安陽全豐航空植保公司充分運用無人機等先進科技裝備和成果,年服務種糧大戶10萬多戶、小農戶80多萬戶,1臺無人機噴藥作業量可替代60個勞動力。
打通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堵點” 創新服務模式 構建利益聯結
當前,我國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仍面臨很多困難與問題,如服務供需對接不暢、服務手段不夠完善、科技服務覆蓋面不夠大等。農業科技服務涉及多元化的服務主體、多樣性的服務內容以及多層次的服務對象,既需要服務主體之間緊密協作,又需要與服務對象之間建立利益聯結機制。
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創新服務模式。農業農村部與財政部開展了農業院校科技服務試點,建立了科研院校精準提供科技成果、推廣機構高效集成示范、新型經營主體快速應用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快速通道,探索形成了“科研試驗基地+區域示范基地+基層推廣服務站點+新型經營主體”鏈式農業科技服務新模式。
南京農業大學建立了白馬科研試驗基地、6個區域示范基地、20個基層農技推廣服務站點,為2000多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全產業鏈科技服務。南京農業大學科學研究院院長姜東說,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就像接力賽,必須一棒接一棒。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創新模式,要接好“接力棒”、搭建好“溝通橋”,推動科技成果快速應用到田間地頭,讓老百姓用最好的技術生產出最好的農產品。
安徽金色家園農業社會化服務有限公司通過“公司+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模式,推動農戶入股實行保底分紅,推廣整村托管服務,大力發展訂單農業,為小農戶提供全產業鏈服務。有了利益聯結機制,企業和農民形成一個“拳頭”,自覺應用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
服務主體通過提供農業科技服務獲取合理的回報,讓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有利可圖”,但同時又不能“唯利是圖”。陜西渭南福康大田農業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峰說,企業和農戶其實是同榮共生的關系,通過與“種、肥、藥”企業合作,以低于市場供應價10%的價格實現農資供應優質低價,讓利于農戶;通過和金融、保險公司合作,為農戶提供金融支撐;通過與科研院校合作,引進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整合農業生產要素。目前,企業累計服務農戶1600余戶,每年幫農戶降低畝均成本150元,收益增加約10%。
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是一個蓬勃興起、具有廣闊市場空間的大產業。農業農村部科教司負責人表示,政府要統籌各類資源,加強政策保障,提高農業科技服務效能,更好發揮市場在農業科技服務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涉農高校與農業科研院所服務功能,壯大市場化社會化服務力量,促進科技與農業深度融合、一體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