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9 10:05 瀏覽量:18165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日前發布《兒童膳食改變的推手:高度加工食品和飲料的市場現狀》報告,提出以高度加工產品為主的膳食結構正推動中國兒童超重和肥胖率的攀升。
青少年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限制不健康食品攝入愈發重要
報告介紹,中國兒童的肥胖率正在迅速增長,7—18歲的兒童中有五分之一超重或肥胖。傳統膳食正在被現代膳食所取代,后者主要以精制谷物、肉類以及大量的高度加工食品及飲料所組成。這些產品通過系列的工業化方法改進后,成為更加美味、誘人并具有較長保質期的食品,但與此同時,它們往往也伴隨著能量密度較大,含有不健康脂肪、精制淀粉、游離糖和鹽等特點,是蛋白質、膳食纖維以及必要維生素和礦物質的較差攝入來源。
報告顯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對歐睿國際發布的市場銷售報告進行了分析,從中對中國高度加工食品和飲料的銷售趨勢進行評估,分析中涵蓋高度加工食品和飲料范疇內不同類別的產品和服務的銷售情況,評估顯示出以下三個要點:
一是中國眾多高度加工產品的銷售量正在增長。盡管存在一些例外,許多類型的飲料、甜咸味零食、嬰兒食品和配方奶粉的銷售量都在增長。
二是中國消費者健康意識的提高,激發了其對自認為“更健康”食品的興趣。近年來,甜咸味餅干、碳酸飲料和果汁的銷售量均出現下滑。歐睿國際報告稱,這反映出人們對健康和生活方式所產生的擔憂,消費者正在轉向他們認為“更健康”的產品,例如運動和能量飲料、堅果和果干零食等。
企業通過對產品進行改頭換面,來滿足消費者對更健康食品和飲料的需求,但是許多產品仍為不健康食品。有跡象表明,為了回應消費者對健康產品越發高漲的興趣,有些企業正在減少某些產品中脂肪、糖和鹽的含量,同時把這些“更健康”的選擇作為賣點。但是還有很多企業仍在通過調整營銷策略,繼續銷售不健康的高度加工食品和飲料。有些產品表面上宣稱“營養”或“健康”,而實際上它們仍含有過多的不健康成分。
三是目前中國尚未制定強有力的法規來對高度加工食品和飲料的營銷進行管控,尤其是針對兒童食品的營銷。
針對以上情況,兒基會建議,從多方面采取措施,改善兒童膳食模式。其重點包括強化國家立法,對母乳代用品的營銷進行管控,促進母乳喂養;引入清晰的正面包裝標簽,尤其針對兒童食用的食品;通過全國及各地的活動,進而促進消費者尤其是兒童和青少年,對健康飲食的需求及偏好;采取有力措施,通過限制手段減少不健康食品營銷活動對兒童的有害影響;考慮對含糖飲料進行征稅;在所有餐館(尤其是快餐店)中針對所售食品標注菜單營養標簽;確保在制定和實施涉及食品和飲料營銷限制政策與法規時不受外界影響。
“加工”不是罪魁禍首
合理搭配食物是健康飲食關鍵
對于兒基會發布的這份報告,美國普度大學生物與食品工程專業博士、食品科學科普作者云無心認為,精制谷物、肉類以及大量的高度加工食品及飲料等“現代食品”的出現,主要是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而不是強行代替了傳統膳食。“過去一二十年,中國社會的經濟水平迅速提高,社會中的多數群體超越了‘吃飽’的階段,開始了對‘吃好’的追求。尤其對于兒童,很多家庭對于‘吃好’的理解是好吃、豐富。跟傳統的餐飲食品相比,現代加工食品的基本追求是方便、好吃、廉價。這些加工食品,很好地滿足了人們‘隨時方便地吃’的需求——傳統餐飲形式下,想要吃一個饅頭或者燒餅,需要去小攤或者餐館,而加工食品可以隨意攜帶或者購買,口感味道甚至可能還要更好。”云無心說,實際上,即便沒有這些“現代食品”,很多兒童在家里也是大吃大喝。家長同樣會以其他的食物去滿足給孩子“吃得好”“吃得多”的理念。因此,這類加工食品的出現,使得“好吃”“豐富”的需求更方便地得到滿足,助長了人們尤其是孩子的“非理性消費”。
對于兒基會提出的建議,云無心認為,通過立法來限制兒童食品的營銷宣傳,有一定的幫助,不過也只是限制了“供給”,并沒有解決家長和孩子們“需求”的問題。另外,關于“加征糖稅”,在世界上有一些國家和地區已經嘗試過——在整體上對于減少糖飲料的消費有一定幫助,但對于兒童群體,加稅對于他們是否選擇某種食品飲料很難有影響。
此外,云無心還認為,“在所有餐館(尤其是快餐店)中針對所售食品標注菜單營養標簽”存在操作難點。“對于高度標準化的快餐店,這個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實現,而對于隨意性相當高的傳統餐飲,這未免有點強人所難。更重要的是,食物的營養成分數據跟食材來源關系很大,實際操作中的波動性很大。對于生產線上按照固定配方生產的加工食品,都需要允許20%的偏差。對于食材變化大、制作隨意性也大的傳統食品,如何界定‘標注合格’會變得更加困難。”
云無心認為,食物選擇的核心在于消費者自身。“在這些建議中,最核心、最關鍵的是‘促進消費者尤其是兒童和青少年,對健康飲食的需求及偏好’。”他說,只有人們認識到自己應該如何獲得健康、需要什么樣的食品,其他的那些措施才有意義。而且,當更多的消費者真正懂得健康,去選擇真正健康的食品,行業就會生產并且推廣真正健康的食品,而不是把“健康”作為宣傳的噱頭。
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科學技術部主任阮光鋒認為,兒基會此次發布的結論與此前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下的美國糖尿病、消化和腎臟疾病研究所(NIDDK)完成的一項研究結果類似,該實驗認為,經常吃超加工食品會使人發胖,因為超加工食品能量高、消化快,會抑制控制食欲的激素產生,最終導致人們更容易長胖。阮光鋒解釋,首先這項研究在受試對象、食物分類等方面存在局限性,其次肥胖的發生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除了跟吃什么有關外,也跟運動、疾病、基因等多種因素有關,很難簡單地歸結為是因為某一類食品,控制能量的收支平衡是保持合理體重的關鍵。這需要控制每天整體的飲食情況,而不是糾結某一種加工食品。“總的來說,還不能得出‘吃加工食品就會使人肥胖’的結論。”阮光鋒說,建議消費者認真按照食物的營養價值選擇食物、搭配食物,盡量遠離高糖高鹽高脂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