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4 15:52 瀏覽量:21992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中國國際焙烤展論壇北京站日前在同仁堂“知嘛健康”零號店開幕。在這里,焙烤同仁不僅能夠與業界大咖對話,還能實地打卡同仁堂“知嘛健康”零號店,更有世界面包、甜點冠軍帶來的現場展示。
活動現場有連鎖餅店、焙烤食品廠、私房工作室等焙烤及相關行業企業的嘉賓,有已經進入以及計劃進入焙烤行業的創業者與投資人,有關注焙烤行業的互聯網人以及數百位烘焙愛好者。
此次活動由中國焙烤食品糖制品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全國餅店委員會秘書長繆祝群擔任主持人。他說,本次活動是協會Bakery China Talk在2020年的最后一場論壇。這次論壇的主題是“國潮”與現在市場環境的契合。
中國焙烤食品糖制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助理、北京貝克瑞會展服務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林莉在致辭中說,Bakery China Talk 是一個行業性的論壇,旨在讓行業和區域市場更加貼近的行業活動。這一站回到北京,主題就是2020年備受關注的“國貨”“國潮”。盡管受到疫情的影響,但在消費升級的大周期下,借助國貨供應鏈的豐富度與成熟度優勢、消費者尤其是新生代消費者的文化自信與民族自信、多維快速迭代的渠道組合以及社交媒體的參與等,都有力支撐了新國貨和新國潮的崛起。本次活動特邀了多位相關領域的企業家和專家進行交流分析,以期為大家答疑解惑。
樂斯福中國技術中心總監胡新宇博士在致辭中表示,樂斯福集團作為一家擁有165年歷史的生物科技公司,一直立足于用生物技術為人們的生活和環境做出貢獻,樂斯福進入中國30年,已經做到了全產品在中國呈現,并相信,服務是最重要的。飲食是一個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事情,消費者購買面包時,味道是其考慮的重要因素,在享受經典味道的同時,也愿意嘗試各種風味。現在的消費者更愿意嘗試不同口感的面包,這樣,樂斯福在做研發時也會有不同的嘗試,讓顧客保持新鮮感。樂斯福將把研發創新的重點引入中國市場、扎根中國,希望未來能更多地助力烘焙行業發展。
面包研修社行銷總監付騏說,面包研修社一直在為烘焙行業的人才輸送上努力做貢獻;一直在做技術上努力達到更高更強。不管是小型、中型還是大型的企業面包研修社都會有不同的方式幫大家輸送需要的技術人才。
同仁堂融合運營總監李偉對來到“知嘛健康”零號店的烘焙行業同仁表示歡迎。他說,同仁堂擁有350年的歷史,現在做的就是向未來融合,未來可以看到同仁堂在市場上的擴展,包括北京、深圳、蘇州等各地,也可以看到新開的門店。同仁堂會以新的更加細分的場景,面向新的目標人群。中國的文化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面向世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強大的目標。從同仁堂來看,2019年—2020年有兩個主題。第一個主題是破浪而生,也是基于同仁堂350多年歷史基礎之上,循古而不守舊,以創新的姿態往前走。第二個主題是國潮養生新主張。比如說枸杞和拿鐵這個熱門話題,我們參與了這樣一個產品在市場上的熱點,此舉更多的是細分一個場景,面對年輕人,了解他們對健康是什么理解的,幫助他們用新的方式和理念來解決健康或者亞健康養生的需求。
設計師、藝術家、收藏家國潮食界小點心于小菓創始人于進江說,無論什么節日什么活動,只要大家聚在一起都要吃。點心是吃里面非常精彩的一部分,盡管點心和吃飽沒多大關系,卻是中國人的節令、節氣的縮影,在中國的點心里面可以發現,它和生活密不可分。于小菓從點心模具著手,成立了中式點心模具博物館;結合文創,思考整理了《小點心大文化》;產品關注養生食材,選擇優質的供應商;設計了“不掉渣”的保鮮點心包裝,并獲得德國設計委員會大獎。于小菓用最擅長的行為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比如用現代的方式呈現百年前的點心,比如結合二十四節氣開發點心,比如結合各地文旅項目輸出點心產品等。希望未來于小菓能夠和各位一起同行,共同為中國的點心,為中國的烘焙事業努力拼搏。
鄭州千和智匯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創作總監楊勃軍說,新國潮點心,用文創來開路,讓更多年輕人越來越喜歡上國潮點心。新國潮點心帶來產業里的諸多機會。資本開始青睞小點心,比如鮑師傅、于小菓、軒媽、瀘溪河、滿滿元氣、獻上果子等。近幾年,旅游伴手禮已經形成一定規模,云南整個鮮花餅市場規模超20億元,其中僅昆明市就超過10億元;廈門伴手禮十幾個品牌一年超15億元;還有近年來的舟山觀音餅、洛陽牡丹餅、杭州白娘子餅、老杭幫等漸成規模。有數據顯示,主食碎片化帶來市場機會,2019年零食市場2.7萬億元,其中烘焙糕點增長速度最快。
在活動的圓桌論壇環節,與會嘉賓就國潮到底是什么屬性、應該怎么定位等話題展開了討論。
于進江說,國潮是這個時代的一個特征,因為每個時代有流行的文化,能夠稱為“潮”的肯定是流行的東西。國潮對所有的行業來講也是一個商機,要在流行的時候抓住國潮的商機。中國文化和西方烘焙面包之間的關系不容忽視,發展中國文化的國潮,尤其在食物當中不要刻意地把兩者孤立開。事實上要中點西興,中國的點心和西方的加工技術、管理方式相互融合,這是做國潮當中重要的一點。比如要考慮中式點心機械化,把中國的點心做成更松軟的面包,這反而是跟世界的一次融合,國潮要樹立一個觀念,他是更好地擁抱這個時代、擁抱這個世界的一種方法。
中國焙烤食品糖制品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北京一輕食品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李奇說,國潮是在文化傳承的基礎上,不同時期的理解,一個變革性的融合,從消費者來講,一個時期、一個年齡段的人,對一類產品、一個時期的記憶產品,所賦予的理解和文化不同。盡管文化不同,理解不同,但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特點這個魂始終沒有變。本質上來說不管文化如發展,骨子沒有變,做產品品質一定要迎合消費需求。比如老字號傳承,就要踏踏實實、扎扎實實去做事,這是企業生存的立足之本,是永恒的。當然傳承不要封閉,因為消費者的文化需求是在變化的,你不能用不變去應萬變。每個企業一定要樂觀去面對,找好自己的差異點,做足你的差異,做足消費者對你的產品的認知那一點。規模也不是越大越好,控制好規模,別把自己帶入風險,這也是傳承安全性要考慮的問題。近十幾年市場是一直處于創新變革時期,消費的需求,消費的新的變革的欲望非常濃厚,你說哪一個穩定下來,它需要時間洗禮。比如,義利果子面包,一直到現在,這款產品應該是中國面包史壽命最長的一款面包,未來還要不斷地給它賦予新的內容,與時俱進。
楊勃軍在討論中說,中點是什么,西點是什么,怎么分呢?蝴蝶酥,很多人都認為它是中點,而它是標準的法式西點。肉松小貝,它里面的肉松是中國的發明,沙拉醬是西式的,蛋糕坯子也是西式的,你怎么說它呢?所以中西融合,中點西做,西點中做不足為奇。中國文化就是海納百川,這種傳承就是不斷地要變,不斷地吸收、融合,所以說未來中點和西點可能融合得會越來越多,但仍要保持自己的文化特點。
中國焙烤食品糖制品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張斌在發言時說,現在國家的物資非常豐富,如何把豐富的資源更健康更好地用在咱們國家自己生產的產品中,是在不斷探索和發展的。比如原來的傳統產品蜜餞,蜜餞過去一直是高糖、高鹽,因為要腌漬,那么做出來的產品是適合當時的環境和特點,當時人們缺糖;那么現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對糖有一些控制了,現在的蜜餞產品首先在工藝上改變,不用鹽去腌漬,用鮮果冷凍保存,然后再加工,做“短保”產品,糖就起一個保鮮的作用。這種“短保”,讓大家快速消費,這也是一個引領國潮的方式。再比如說果凍產品,像巧媽媽做的果凍,改變了原來果凍在人們心目中的概念,它把鮮的果子做成果漿,然后加到果凍產品里,消費場景完全和餅店結合,做出了一款餅店里面的產品。食品首先是要好吃,然后方便、營養,這幾個元素都要有,那么這樣做出來的產品就符合現在人們的需求,這些都是國潮的一些表現形式。
活動上還舉辦了大師演示課程,由面包研修社行銷總監付騏主持,世界面包冠軍于鵬、世界糖藝冠軍呂浩然親自為大家演示了數款可以直接應用于市場的新技術產品,現場干貨知識滿滿,與會者受益匪淺,他們紛紛表示,這不僅是一次面對面的技術交流,更是一場手把手的學習提升。
上一篇:可口可樂入局蘋果醋行業
下一篇:第四屆全國白酒品酒職業技能競賽決賽廣州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