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9 15:35 瀏覽量:11950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重慶市綦江區耕地面積127.45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42.73%,其中水稻田62.46萬畝,旱地64.99萬畝;人均耕地1.36畝,占全國平均水平的90%左右。2019年,綦江區組織對1006.22畝耕地進行調查,發現經作產業棄管、休耕、季節性撂荒等閑置面積共計211.57畝,閑置面積占調查面積的21.03%。
為了切實解決這一難題,全區采取土地入股、保底分紅、代耕代種、免收租金、效益分紅等模式開發利用閑置地3萬多畝,有效穩定了糧食生產,發展壯大了集體經濟。橫山鎮是綦江區開發利用閑置土地的典范,2020年,種植“橫山貢米”新開墾閑置地3000余畝,惠及1200余戶3800余人,實現集體經濟收入480余萬元,利潤90余萬元。
發揮品牌優勢 強化龍頭作用
綦江區現有“橫山大米”“花壩糯玉米”“東溪花生”等知名糧油品牌,其中“橫山貢米”是清朝時期的貢米。近年來,綦江區緊緊圍繞“貢米”品牌,依托重慶重糧健康產業股份有限公司、重慶糧食集團綦江區糧食有限責任公司等龍頭企業,成功申報“橫山大米”地理標志注冊商標,取得中國、歐盟有機食品雙認證,并榮獲“重慶十大好吃大米”等殊榮。綦江區在橫山鎮堰壩、新寨等村打造了1000畝“橫山貢米”標準化示范基地,是重慶市目前最大的有機水稻生產基地。同時,集團公司還在全區大力發展訂單農業,保底收購價2元/斤,訂單優質稻面積達10000畝,年收購優質稻3000噸。
為壯大“橫山貢米”產業基地,發揮品牌優勢,抓住疫情期間外出務工人員滯留在家的機會,綦江區大力挖掘閑置土地資源,實現滿栽滿插、應種盡種,保持全年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基本穩定。2020年,綦江區在橫山鎮新寨、堰壩、回龍、新榮等村創新模式開發復耕閑置地,并向全區推廣,取得了較好效果。
挖掘土地資源 探索產業模式
綦江區選派184名區管領導干部、9名黨員民營企業家、58名區級單位中層干部到集體經濟空殼村、薄弱村擔任第一書記,統籌整合財政資金4000余萬元,積極探索產業帶動型、資源開發型、租賃經營型等模式,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橫山鎮以產業發展盤活閑置地為主攻方向,大力推廣“涉地農戶+村集體”運營模式,鼓勵引導農戶特別是建卡貧困戶土地入股集體經濟組織。涉地農戶按照“保底分紅+效益分紅”模式實行收益分配,第一年不分紅,第二年起按100斤/畝保底分紅,實現收益后按照“3331”的分配模式進行效益分紅,大大調動了農戶的入股積極性。“3331”分配模式,即利潤的30%作為公積金留存,用于防范風險和擴大再生產;30%作為公益金,用于村內公益性項目建設和幫扶貧困群眾等;30%用于涉地農戶按入股土地面積分攤;10%用于集體經濟項目管理團隊績效考核。
此外,綦江區結合農田宜機化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整合資金500萬元實施閑置地開墾。綦江區共培育規模較大的社會化服務組織15家,橫山鎮優選重慶市盈益農業有限責任公司、易爾農機專業合作社2家基礎設施完備、技術過硬、服務能力強的市級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按照閑置地開墾600元/畝、全程社會化服務550元/畝,高效帶動閑置地復耕復種。社會化服務組織按100元/畝享受社會化服務補助政策,村級集體經濟組織享受種糧大戶補助政策。
堅持綠色發展 提升產品質量
綦江區“橫山貢米”產業發展以綠色生態有機雙認證為發展目標,在生產全過程堅持綠色先行。通過“稻-鴨”共養、“稻-魚”共養、“稻-油”輪作等模式,借助配方施肥、秸稈還田、綠肥還田等提升耕地地力;采取集中育秧、稀泥育秧、機耕、機插、機收等集農機農藝植保為一體的綠色配套技術,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保護耕地質量,增加產品品質。橫山優質稻種植基地被認定為市級標準化種植示范項目,“橫山貢米”標準化示范基地實現單產610.6公斤,畝均增效416.08元,化肥使用量減少了3.2%,農藥使用量減少了4%的可觀效益。
推進三產融合 提高綜合效益
綦江區“橫山貢米”產業基地海拔在600米以上,與橫山鎮天臺山風景區、逸峰古鎮、竹林寺等旅游景區有機融合。近年來,綦江區圍繞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結合水稻-油菜輪作,打造了賞花摘果及農事體驗等農旅融合精品線路3條,產業基地內舉辦了清涼橫山、夏季旅游開幕節、全民健身運動會等節會活動,年接待游客5萬余人。
為加強產業基地的綜合開發,提升土地綜合利用效益,綦江區引進重慶黍園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入駐產業基地,圍繞山水田林路綜合整治,著力打造5000畝田園風光,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事體驗、文化傳承等新業態,把農場變成工廠、把田園變成公園、把產品變成商品,實現“一田多用”,充分挖掘潛在收益,為走綠色發展道路、建設美麗鄉村作出貢獻。
上一篇:含乳飲料行業規模可觀
下一篇:山東淄博積極探索“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