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6 14:28 瀏覽量:27076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江蘇省東海縣桃林鎮各莊村,曾是遠近聞名的省級經濟貧困村。在短短幾年時間里,村里發生了巨大變化,成了遠近聞名的“蔬菜種植專業村”:一棟棟樓房拔地而起,七縱三橫水泥路玉帶般飄落在村里;田野里100棟日光溫室大棚整齊劃一,客商車輛運送蔬菜川流不息;千畝果園里梨樹、桃樹枝頭碩果累累……這都離不開江蘇省東海縣桃林鎮各莊村支部書記張華的不懈努力。憑著一股拼勁、韌勁、認真勁,張華用實心、出實招、有實效,在很短的時間內把村支兩委改建成一個敢于作為、善于服務、懂技術、會管理、團結協作的戰斗堡壘,把原來的“老舊火車”建設成一個“動車組”,贏得了民心,更為村民致富奔小康帶來了希望。
加強基層黨的組織建設
出生于1973年的張華,2014年被東海縣桃林鎮黨委任命為各莊村支部書記。當年的各莊村是“十三五”期間省里確定的經濟薄弱村,大部分人口都靠外出打工謀生。村里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107戶228人,其中一般貧困戶58戶126人,低保戶43戶96人,五保戶6戶6人。村里工作難以開展,村支兩委開會很難到齊,各項工作任務都是鎮里倒數……
東海縣桃林鎮各莊村支部書記張華
“要干,就盡自己能力為村里鄉親辦點實事!”懷著樸實的想法,面對重重困難,剛過不惑之年的張華挑起了各莊村支部書記這副重擔。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可張華不急著“點火放炮”,而是走群眾路線了解村情,兜實底數。他走訪老黨員、老支書、老村民等,認真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走訪致富能手學習經驗,走訪貧困戶聽取訴求和愿望,然后與駐村的第一書記深入探討。他清醒地認識到,“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順利開展工作,必須依靠村支兩委、依靠大家的智慧。于是他下定決心改建村支兩委。
九層之臺起于壘土。農村黨支部是黨的基層組織,張華在很短的時間內,把村支兩委改建成一個敢于作為、善于服務、懂技術、會管理、團結協作的戰斗堡壘。
科學謀劃建成設施蔬菜產業園區
張華知道,群眾最盼的是辦實事,幫助他們致富。只有群眾富了,才能促進集體經濟的壯大和發展。他先是聘請了東海水晶石設計院對蔬菜產業園進行整體設計,規劃建設溫室大棚100棟。張華又向上級部門爭取到財政部資金200萬元,縣財政配套資金40萬元,解決了溫室大棚及園區配套設施建設的資金問題;幫扶工作隊又協調到85萬元資金,保障了交通、供電等配套設施的建設。
說干就干,在設計者和技術員的指揮下,張華帶領村里老少爺們兒出力流汗、加班加點,不辭辛苦搞建設。很快,100棟溫室蔬菜大棚在村北的田野里拔地而起。其中10棟為村集體領辦,90棟由農戶自主經營。扶持資金建設的10棟大棚作為村集體資產,種植戶以租賃形式使用,租金作為村集體收益。
為了充分發揮扶貧大棚的作用,首先滿足貧困戶租賃使用。但是由于缺乏種植經驗,沒有人敢承包。于是,村支兩委又積極調動種植能人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種植能手張成率先承包了2個大棚種植西紅柿,一年就有了10多萬元的收入。村民們看到張成依靠種植大棚西紅柿致富后,都紛紛要求種植,張成也毫不保留地將技術全部傳授給村民。在他的鼓勵、幫扶和支持下,從事蔬菜種植的農戶越來越多。大棚不但實現了特色產業規模經營,也使村里的貧困戶走進蔬菜產業園,當上了農業工人,產業園成為解決農民就業的平臺和四季創收的基地。老黨員種植示范戶張志平說:“我種植的菊花現在每株能賣到一塊錢,一個大棚收入10萬元不成問題。”
規模種植帶動全村致富
種植蔬菜的多了,產量高了,經營管理和銷售問題自然就凸顯出來。張華便組織班子成員和種植示范戶到外地參觀學習,并與縣蔬菜站合作,利用田間滴灌、深水井、大棚卷簾機、棉被、反光膜、黃板粘蟲等新技術,保障蔬菜種植的持續發展。同時,根據國家政策指導,借鑒先進地區管理模式,村支兩委聯合村民成立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把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組織起來,開始市場化運作。按照“五統一”模式運營管理,即統一規劃籌建、統一購買農資、統一品牌種植、統一技術管理、統一銷售,有效降低農戶經營成本,明顯增加農戶收入。
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像“黏合劑”一樣,使全村的種植農戶抱成一個團。合作社統一經營、管理,探索建立“合作社+基地+農超配送”“合作社+農戶+電商”等全產業鏈現代蔬菜生產經營模式,推動了蔬菜產銷一體化發展格局的形成。全村大棚種植面積從少到多、從西紅柿這一單一品種到西葫蘆、絲瓜、菊花種植等多個品種。種植的蔬菜銷往上海、蘇州、無錫、常州、南京、山東等地。同時,合作社積極與村外駐地企業加強聯系,增加貨源,保證村民都有好的收入。
發展蔬菜產業園,實現了培植一個產業、打造一個品牌、帶富一方百姓。如今,全村日光溫室蔬菜種植面積810畝,年銷售800萬元,全村農業總產值1500萬元,從事蔬菜產業人員90戶,人均純收入4.2萬元。2016年底脫貧22戶56人,2017年底脫貧21戶41人,2018年脫貧16戶30人,2019年實現全村脫貧致富目標。
張華(右一)指導農戶種植蔬菜
村民事情無小事,張華真正看到村民的需求,扎扎實實為村民辦實事,堅持把群眾利益放在心上。舍小家為大家,充分體現出了新時代黨支部書記奉獻、實干、擔當、進取的精神。
打井修路出實招。各莊村地處丘陵,地下水源水質差、堿性大、含氟高,吃水難是長期以來的老大難問題。為讓全村人喝上“安全水”、“放心水”,張華向上級申請,多方籌集資金,最后籌措資金25萬元,打深水井3眼,每眼井100米以上,建成3個凈化水廠,24小時監測水質,全天候為百姓提供放心飲用水。
要致富先修路。各莊村以前的路是泥土路,高低不平,又彎曲又狹窄,雨天泥濘不堪,晴天塵土飛揚。“雨天一身泥,睛天一身灰”是真實寫照,村民們迫切希望得到改善。張華也倍感焦急,他多次找交通部門協調,最后爭取到了幫扶工作隊撥款20萬元,修建了張陳自然村通往桃林鎮區水泥路2565平方米,方便了孩子上學。
據統計,在張華擔任支部書記這幾年,全村修建水泥路七縱三橫,總里程達14.3千米,總投資達367萬元,達40800平方米。道路通了,村民們喜在心里,樂在臉上。
土地流轉讓村民廣受益
土地流轉做示范。村級發展,必須要有產業支持,但是,村里一無工業項目,二無農業主導產業。連云港市委幫扶工作隊進駐各莊村,脫貧攻堅不能等。張華會同駐村扶貧干部和村支兩委干部、黨員代表、村民代表集體討論研究,集思廣益,尋找致富脫貧新路徑。他們研究發現,這個經濟薄弱村并非沒有一點發展經濟的條件和潛力。首先村里土地土質好,適合搞蔬菜種植;二是各莊村的地理位置好,緊鄰桃林萬畝設施蔬菜基地和北芹大型蔬菜交易市場,交通便利。這不正是從事高效綠色農業難得的優勢條件嘛。幾經研究論證,最終確定走現代高效綠色農業發展致富之路。方向一經確定,張華便一頭扎進以發展產業扶貧大棚為核心的項目中,著手籌建各莊村設施蔬菜產業園。蔬菜產業園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土地問題,但村里的土地已經承包到每家每戶,只有找農戶協商,實行土地流轉。
土地流轉,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農民靠地為生,各有各的打算。為了能使產業園早日建起來,張華與村干部挨家挨戶做工作,講流轉后的利益和好處,按照農戶意愿,制定“一戶一策”的量體裁衣式土地流轉辦法。在規劃區農戶自愿建溫室大棚的,可以優先在自家承包田里建;一些不愿建大棚的,可以進行土地置換。張華帶頭拿出自家比較肥沃的承包田地與農戶置換。不愿意置換的農戶,可以簽土地流轉合同,收土地租賃金。農戶最擔心的就是流轉租金是不是能拿到手,張華就先從自家拿出前幾年做生意積攢的錢,打消了村民們的顧慮,使每一位簽訂土地流轉協議的村民,都可以現場領取土地租賃金。就這樣,僅用了7天時間,就流轉了第一期所需的810畝土地,解決了籌建扶貧蔬菜產業園的根本問題。土地流轉后的村民廣為受益,使得后期發展特色果樹種植項目,如梨樹200畝、桃樹500畝土地流轉工作都很順利。
精準扶貧不掉隊。致富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在張華看來,村集體有了經濟收入,就可以為村里辦實事。他經常深入五保戶、低保戶等弱勢群體家中,及時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安排村里100多名低收入戶不出家門就有活干,就有錢掙。村民馬茂芳50多歲,一直靠干點農活為生,生活較為貧困。她說:“以前因為家務事多,沒法外出長期打工掙錢,。自從村里有了扶貧大棚,有空就來這里打工,一個月能掙2000元左右,還不耽誤干自己家的農活和家務。”村里所有大棚都優先使用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進棚務工,讓貧困戶“一人勞動,全家脫貧。”張偉,2006年從中國政法大學畢業后留在外地工作,2012辭職回家照顧老人。在張華的帶動下,張偉和同是大學生的愛人巫翠玲同時搞起了2個蔬菜大棚。他們種植的西紅柿新品種,由于維生素C含量高、甜度適口、品質優、耐貯運等特性深受市場歡迎。今年春季2個大棚利潤達到17萬元,特色技術種植讓他們走上了小康之路。
擔當作為好支書。張華用實心、出實招、有實效,走出了一條特色產業帶動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新路徑:以小西紅柿為主導的設施蔬菜產業正迅速壯大,2019年實現全村脫貧致富目標,既摘掉“貧困帽”,又使“特色種植”結出“幸福果”,用實際行動走出一條新時代鄉村振興之路。各莊村先后獲得“目標管理先進村”“先進基層黨組織”“信訪管理先進村”等榮譽,張華本人也被選舉為“中共東海縣黨代表”“縣人大代表”。
“實現脫貧不是最終目標。我們還要探索產業發展的新方向、新思路。繼續發展蔬菜日光溫室大棚,擴大至3000畝,大棚數量達500棟;完善道路、水利、綠化、亮化等基礎設施建設;種植梨樹、桃樹、葡萄,把各莊打造成綠色無公害蔬菜、果品基地。建成田園采摘、休閑、餐飲、垂釣、娛樂等多功能合一的綜合性農業園區。”張華說。
上一篇:韶關十縣區通過年度食品安全考核
下一篇:廣西桂林開展專項整治提升旅游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