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0 10:02 瀏覽量:11687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農業現代化,種業是基礎。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打好種業翻身仗”,并對打好種業翻身仗做了頂層設計和系統部署,涉及種質資源保護、育種科研攻關、種業市場管理等全鏈條各個環節。隨著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世界各國在種業領域的競爭愈發激烈。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種業該如何“強優勢、補短板、破卡點”?如何提高種源保障能力和種業創新能力?如何打好打贏種業翻身仗?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紛紛建言獻策。
本報訊(記者王薇)我國是世界上畜禽遺傳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豬肉生產和消費國。在經歷了引進選育與自主培育相結合的階段后,我國正向自主創新引領的方向邁進。“但我國在育種效率上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種子企業多而不強,規模小,新技術應用滯后,育種科研機構與種企結合不緊密,商業化育種體系不健全,育種機制不完善,競爭力弱。”全國政協委員、中山大學教授劉昕如是說。
劉昕指出,我國種豬長期依賴進口,地方豬遺傳資源滅失嚴重,本土豬市場被擠占到只剩下2%,一些地方特色鮮明的本土品種如本土豬、地方鴨等都瀕臨滅絕,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畜禽品種退化嚴重,具有區域優勢特色性狀的種質資源也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與此同時,相比生豬養殖,牛羊繁殖數量少,周期較長,種源約束更為突出,育種常用的母本甚至種源直接靠高價進口。
為解決種源“卡脖子”問題,劉昕提出以下3點建議:
一是重視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利用。要高度重視系統謀劃和進一步完善建設現代化、自動化、智能化的國家畜禽種質資源庫,開展好畜禽遺傳資源調查、收集、保存、鑒定、評價工作,加強種質資源的保護、挖掘和利用,強化畜禽種質資源遺傳材料保存和活體保護,形成較為完善的畜禽遺傳資源保護體系,實現原產地與異地保護相結合、活體保護與遺傳材料保存相補充、國家與地方相銜接,切實做到應保盡保。
二是加強畜禽生物育種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研究。重視畜禽前沿生物技術創新平臺建設,重點研發細胞工程育種技術等關鍵技術,形成創新鏈與產業鏈高效銜接的生物育種技術創新體系。推動院企融合畜禽現代化育種平臺建設,加快推進畜禽核心種源新品種培育,實現高效擴繁,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畜禽種業品牌。進一步完善畜禽種質資源保護與資源信息共享服務平臺網絡建設,推進畜禽種業科技自主創新和持續健康發展。
三是完善畜禽種業創新體制機制。高度重視畜禽種業產業和畜禽育種科研投入長效機制建設,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早日實現畜禽種業的種源自主可控,提高畜禽種業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和推廣應用水平。支持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技術、人才、資金等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切實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商業化育種水平。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帶動形成政府持續加大投入、企業積極籌資投入、社會廣泛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和以政府投入為主、企業研發資金與社會資本投入為輔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上一篇:高春艷代表:扶持發展一批種業龍頭企業
下一篇:王填代表:監督落實社區團購"九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