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0 10:54 瀏覽量:27310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關系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高質量發展不只是一個經濟要求,而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總要求;不是只對經濟發達地區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區發展都必須貫徹的要求;不是一時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須長期堅持的要求。各地區要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揚長補短,走出適合本地區實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要始終把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堅定不移增進民生福祉,把高質量發展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緊密結合起來,推動堅持生態優先、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有機結合、相得益彰。
本報訊(記者王金臣)當前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迅猛,滲透率達到36%,但農業只有8.2%,提升農業數字化水平迫在眉睫。全國人大代表、民建安徽省委副主委、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認為,加速農業數字化改造,可有效解決農產品“銷售難”,提高農民收入和農業效率。
“小農經濟面臨的季節性賣難、結構性賣難、信息不對稱與生產非標準化導致賣難等各種‘銷售難’問題與農業數字化程度不高有關。在國家政策支持下,以新型電子商務為主要市場動力之一推動數字農業,探索出了一條小農戶對接大市場的可能途徑。”趙皖平建議,政府應繼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培養,并充分利用新電商的力量,加速推動傳統農業的數字化改造,在更大范圍內解決“銷售難”的問題。
如何利用數字農業解決“銷售難”?趙皖平認為,一是各類電商平臺提供生產和消費的智能匹配,推動小農戶直接對接消費者,解決市場分割與產銷信息不對稱等難題;二是及時將需求變化傳遞到生產端,推動發展訂單農業,減少生產的盲目性;三是推動標準化、智能化種植,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提升品質和產量,擴大消費市場。隨著各大電商平臺的迅猛發展,農產品從產銷對接升級為產“消”對接。“數字化的新型電商平臺,正成為解決農產品‘賣難’的主要增量通道。”趙皖平說。
此外,趙皖平建議,政府應聯合電商平臺和研究機構,大規模培養既懂電商也懂農業的新農人。在冷鏈倉儲建設方面,政府相關主管部門加快推動田間地頭的冷庫倉儲建設,并指導新型電商平臺對農產品專用物流體系進行整合優化,通過規模效應和模式創新,持續降低物流成本,解決“田間地頭直達餐桌”的關鍵堵點。同時,各地政府可多利用各種新型電商平臺打響區域品牌,將品牌效應放大,激發消費者潛在需求,更好地解決農產品銷售難。在“農產品出村進城”等項目中,可選擇有條件的優勢農產區和大型農業龍頭企業、中等規模家庭農場、大型合作社等,建立和擴展全國數字農業示范基地,以銷售數字化帶動生產數字化,推動精細化、標準化種植,建立和完善農產品溯源體系,探索跑通訂單農業、合作農業、遠程農業等先進的農業模式,提升農產品的生產效率與質量安全,打造中國“數字生產”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