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2 09:46 瀏覽量:28753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是中國開啟新征程的宏偉藍圖,將指導今后5年及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連日來,“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提出的與鄉村振興、糧食安全和綠色發展等相關的亮點引發關注。多位食業人士表示,對“十四五”規劃綱要里蘊藏的無限發展機遇充滿期待,對中國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夯實糧食生產能力基礎,保障糧、棉、油、糖、肉、奶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全國人大代表、鐵嶺市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張艷表示,這些年來,國家財政對“三農”的投入快速增長,農業各種補貼也很多,但是農業還有很多短板,比如基礎設施方面,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完善等。張艷說:“要提高耕地質量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東北黑土地保護;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讓產學研、農科教緊密結合,強化科技支撐作用,提高農作物單產和品質;加強種業發展支持力度,做強一批育繁推一體化的大型種子企業,提升種業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完善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在配套栽培技術示范推廣,農民技術培訓等方面探索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的多種實現形式。”
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表示,提高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推進農產品數字化發展成為新發展階段農業農村發展的兩個關鍵點。
洪濤表示,脫貧攻堅是基礎,鄉村振興是延續,脫貧攻堅基礎穩固了,鄉村振興才有可能發展。“其中,提高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
洪濤多年來從事農產品流通領域研究,他表示,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這一成果是了不起的。但當前我國面臨的農產品供給保障形勢是“供大于求”與“供小于求”(特色、品質產品)并存的狀態。糧食產量連年豐收,雖無近憂但需有遠慮。“種子、耕地的保障以及豬肉、油脂油料等產品的供給應引起高度重視。未來我國繼續探索推進亞麻籽油、椰子油等的生產、加工、消費十分必要。”洪濤說。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對此,洪濤表示,加快農產品數字化發展是未來發展趨勢。展望新發展階段,要用數字技術賦能農產品,加快數字農產品“拉式供應鏈”創新發展,以消費市場為導向,“反彈琵琶”,促進數字農產品流通、數字農產品生產(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的結構調整和升級,加快我國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面的數字化轉型,將“大干快上”“井噴式發展”改為“精準運營”“講求實效”“可持續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丹東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王作英因從事農業科研工作,一直比較關注農產品領域,她說,近年來,網絡購物發展迅猛,各大電商平臺以統一采購、直播帶貨等形式將生產基地與消費者很好地連接起來,既宣傳了產品、縮短了中間環節,也帶動了農村經濟快速發展。一些有綠色、有機認證的農產品還附上了認證說明并實現了溯源,這對于沒有太多專業知識的普通消費者來說是非常方便的。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到:“強化綠色導向、標準引領和質量安全監管,建設農業現代化示范區。”王作英認為,可以預見,“十四五”期間,更高品質的農產品將更多走上消費者的餐桌,與此同時,線上線下、農村城市的購物環境也將更加優化。今年全國兩會,王作英提交了“國家以支持地方政府在縣域及以上地區擴增綠色無污染農(副)產品采購定點供應站的方式,滿足相關區域居民對優質農產品需求”的建議。“部分縣域還存在地區物流暫時不夠方便、居民對網購不夠熟悉等情況。”王作英說,“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全面促進消費”,要“促進線上線下消費融合發展,開拓城鄉消費市場”,她期望,未來,無論城市還是農村,消費者都能夠以適合自己的方式更加便捷得購買到符合自己心意的高品質農產品。
此外,“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和‘十四五’規劃綱要,多次強調科技工作的重要性。作為農業科技工作者,我深刻體會到科研工作在鄉村振興中責任重大。”王作英說。去年,她向兩會建議要“繼續加大對農業科研成果轉化轉移支持力度,以政策+資金+免稅方式來支持農業科研成果”,今年她繼續關注農業科技轉化,建議國家要制定激勵機制,形成人才到農村干事創業的新態勢,讓農業人才有成就感、歸屬感,成為鄉村振興的巨大推動力。“農業發展需要大批懂農業技術人才去規劃、實施和創業發展。”
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構建新發展格局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這一戰略決策中,食品產業將凸顯其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據的重要地位,發揮出更為重要的產業經濟、消費經濟、區域經濟的拉動作用和支柱作用。“我國食品產業已進入推動‘大食品’創新發展的新時代。”在談及“十四五”食品產業科技創新發展戰略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表示,隨著我國食品產業進入高質量發展,“大食品”時代已經來臨,以“大規模、大科技、大業態、大市場、大龍頭、大安全、大品牌”為特征的發展趨勢日漸顯現。我國食品工業在經歷了食物安全、食品安全階段后,正步入食品營養健康為主要需求的新階段。人民生命健康是實現美好生活需要的底線要求和根本保障,食品產業是保障食品安全與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產業基礎,食品科技創新更需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營養健康飲食與慢性病發病率緊密相關,食品產業作為保障食品安全與國民營養健康的重要產業基礎,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食品科技創新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礎需求。作為農業與人民生活銜接和農業資源實現市場轉化的關鍵環節,食品產業具有經濟體量和就業容量大等特點,已成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實的重要抓手,在保障民生、拉動內需、帶動相關產業和縣域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具有關鍵作用,將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起到巨大貢獻。
孫寶國表示,“十四五”期間,食品科技界與產業界應著力在食品加工制造、營養健康、生物工程、智能裝備、質量安全等方面下功夫。針對國民對便捷、健康、安全、美味食品日益增長的需求,以及食品加工制造領域對高質量發展的緊迫訴求,實施優質化、營養化、健康化、綠色化食品加工制造升級工程;重點開展食品加工制造的基礎研究,解析食品加工過程中食品生物學基礎、物性學基礎、數字化基礎以及組分相互作用與品質調控機制,提升食品加工制造的原始創新能力;以交叉學科為載體,加強新材料、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與食品加工制造的融合,突破制約產業發展的綠色化和智能化共性關鍵技術,實現食品加工制造過程的數字化與信息化,全面提升食品加工制造水平和原料利用率,建立精準、智能、綠色的食品加工制造體系。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全國政協常委、民進湖南省委會主委、湖南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潘碧靈表示,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堅持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為建設美麗中國夯實根基。
潘碧靈表示,面對新征程,我們必須牢固樹立以抓落實、見行動的鮮明導向,根據實際,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圍繞“提氣、降碳、強生態,增水、固土、防風險”的要求,科學編制并嚴格落實“十四五”規劃綱要及2021年工作方案,以“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以問題為導向,以整治項目和專項行動為載體,落實落細落地各項重點任務,破局開路,攻堅克難,積小勝為大勝,進一步鞏固已有工作成果,并在碳排放達峰行動、PM2.5與O3協同控制、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等領域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