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6 10:14 瀏覽量:10659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近日,八馬茶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八馬茶業”)創業板上市申請已獲得深交所受理,成為繼中茶股份和瀾滄古茶后,第三家擬IPO的茶企。作為茶葉主產地和茶飲發源地,我國茶文化走過了千年歷史進程。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沒有一家以茶葉為主營業務。三家茶企接連申請上市,是否意味著我國茶行業的頭部企業即將形成,茶業品牌化發展迎來新階段?
巨大的市場規模催生上市潮
據悉,八馬茶業此次公開發行新股數量不超過2580萬股,占發行后總股本比例不低于25%,擬募集資金約6.83億元,計劃用于八馬茶業營銷網絡建設項目、福建八馬物流配送中心建設項目、八馬茶業信息化建設項目、補充流動資金。
八馬茶業旗下產品覆蓋烏龍茶、黑茶、紅茶、綠茶、白茶、黃茶、再加工茶等全品類茶葉以及茶具、茶食品等相關產品。招股書顯示,2018—2020年(以下簡稱“報告期”),八馬茶業實現營收分別為7.19億元、10.23億元和12.47億元,凈利潤分別為0.49億元、0.91億元和1.16億元。截至報告期末,八馬茶業擁有直營店366家,加盟店超過1700家,銷售網絡已覆蓋全國各省份的主要大中型城市。
2020年7月,證監會官網同時發布兩家茶企的招股書。其中,中國茶葉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茶股份”)擬募資5.4億元,用于普洱茶產能建設、營銷網絡及品牌建設項目。而普洱瀾滄古茶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瀾滄古茶”)擬募資6.28億元,用于營銷網絡建設、普洱茶技術及倉儲中心建設等項目。
招股書顯示,2017—2019年,中茶股份營收分別為12.29億元、14.9億元、16.28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75億元、1.45億元、1.66億元。同期,瀾滄古茶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5億元、2.99億元、3.8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5729.08萬元、7559.45萬元、8116.71萬元。
茶企接連申請上市得益于茶葉巨大的市場規模。根據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數據顯示,2011—2020年,我國茶葉內銷總量呈持續穩定增長態勢。2020年,茶葉國內市場銷售量達220.16萬噸,比增17.61萬噸,增幅為8.69%,銷售總額為2888.84億元,比增149.34億元,增幅5.45%。
品牌營銷專家韓志輝分析認為,茶企接連謀取上市深層次原因是整個茶產業快速發展的結果,表明整個茶產業在升級。他解釋說,原來的茶葉只是初級農產品,產業化程度比較低,現在由于各地方政府大力發展茶產業,帶來茶葉的區域品牌快速發展。此外,由于產業化組織程度的提高和社會資本的進入,茶葉正在由以前散亂的農業產業發展到真正的產業化階段,產業化進程加快直接帶來茶業市場的品牌化,并最終帶來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的升級,而上市是產業升級到一定程度的表現形式。
韓志輝認為,未來10年為茶業品牌化快速發展階段。過去茶葉都是區域性品牌或者品種品牌,未來隨著區域品牌的發展,企業品牌也將得到大力發展,未來5—10年我國將會形成一批強勢的大品牌企業,甚至會出現百億元規模以上的大企業。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會長王慶也認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眾消費逐步升級,國內消費者已由購買散茶逐步轉向購買品牌茶葉,品牌茶葉必將迎來高速發展的新機遇。未來品牌茶葉的市場份額將會持續提升,中國茶產業要真正做大做強、實現行業整體高質量發展,品牌建設是必經之路。
頭部茶企形成還需提升品牌內涵
經過多年發展,中國茶行業的市場化程度已經達到較高水平,市場整體處于較為充分的競爭狀態,行業集中度相對較低,仍存在大量傳統的家庭作坊式生產企業及小型茶企,而產品種類豐富、銷售區域覆蓋廣的規模性企業屈指可數。
八馬茶業曾在2015年12月頂著“鐵觀音第一股”的名號,掛牌新三板。僅過了兩年多,2018年4月,八馬茶業便因為“長期戰略規劃調整的需要”,宣布終止掛牌。
據不完全統計,新三板掛牌茶企數量一度達到24家,其中2017年掛牌7家,2018年掛牌茶企1家,但在2018年,八馬茶業、中吉號、梅山黑茶等數家企業均宣布終止掛牌。2019年3月,七彩云南從新三板摘牌。2020年8月、12月,茶人嶺、松蘿茶業分別從新三板摘牌。2021年3月,主要業務為茶具研發設計、銷售及茶葉銷售,自稱“茶文化第一股”的恒福股份也從新三板摘牌。
從業績來看,八馬茶業、中茶股份、瀾滄古茶的年度營收均未超過20億元,體量較其他主要消費類上市公司仍不大。而全球知名茶品牌立頓紅茶,2019年全球銷售額約為198億元。
相較中茶股份、瀾滄古茶兩家以賣普洱茶為主的茶企,八馬茶業主營業務收入占比最高的是以鐵觀音及巖茶為主的烏龍茶產品,報告期內,公司烏龍茶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3.09億元、3.69億元和4.10億元。
據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18個主要產茶省(自治區、直轄市)茶園總面積4747.69萬畝,同比增加149.82萬畝,增長率3.26%。其中,可采摘面積4152.18萬畝,同比增加461.41萬畝,增長12.50%。
《中國茶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建議(2021-2025)》提到,近年來,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產品供求結構性失衡的問題日益凸顯。茶葉產能持續增大,但消費市場擴增較慢,尤其是消費人口增長乏力。行業創新能力仍偏弱,對市場訴求把握不準確,產品品種質量與消費升級需求有一定差距,高附加值、適銷性好的創新產品占比不高,導致市場庫存不斷加大、供需不對等現象加劇。
值得注意的是,茶葉品牌建設總體水平與日益增長的高質量品牌需求之間的矛盾較為突出,全行業品牌意識有待進一步提升,品牌總數及規模總體偏少偏小,品牌價值及影響力偏低偏弱,品牌工作機制及服務機構偏松偏散。品牌的公信力、影響力還不夠高,品牌研發創新平臺明顯不足。品牌發展仍然滯后于茶產業經濟發展。
對此,韓志輝表示,產業升級,除了表現在種植的規模化、銷售的品牌化外,還有產業組織形式的變化。目前的茶葉銷售還是從茶農、茶企流通到消費者手里,真正形成品牌化銷售體系的企業還比較少。真正的產業升級應該是從產地到品種再到工藝和深加工,最后銷售,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消費者對整個品牌有很高的認知度;整個銷售渠道建設完善,消費者集中到線上或者品牌茶企的專有渠道購買茶葉。目前來看,只是產業升級的初級階段,未來幾年將會是品牌化發展階段,對于沒有品牌的茶企,會進行低價傾銷,各地茶園如果沒有工藝提升,再加上同質化嚴重,品牌和渠道跟不上,會直接導致當地的茶產業沒落。目前三家待上市的茶企品牌的內涵度、工藝和價值度都有待提升。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秘書長梅宇則認為,中國人對中國茶文化的認同就是一種文化自信。當然,在文化認同的同時,還應該加強知識普及。中國名茶有上千種,還有一些拼配創新的茶等,一一道來并不現實,但是可以有一個總體了解。此外,為更好地推動中國茶產業的發展,茶產業還應與時俱進、發展創新出更好的產品,以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
上一篇:川調產業的特色發展之路(下)
下一篇:河南商城小茶葉托起山村致富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