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1 16:20 瀏覽量:17186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本報訊 (記者楊曉晶)日前,農業農村部發布新一輪全國畜禽遺傳改良計劃,包括生豬、奶牛、肉牛、羊、蛋雞和肉雞六種畜禽,力爭通過15年的努力,建成比較完善的商業化育種體系,自主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突破性品種,確保畜禽核心種源自主可控。全國奶牛遺傳改良計劃(2021—2035年)同期發布。
據了解,2008年以來,我國奶牛群體生產水平顯著提高,總體遺傳改良成效顯著。繁育體系不斷健全,遴選國家奶牛核心育種場10家,核心群規模達到6400余頭,建設了24家奶牛種公牛站;建立生產性能測定中心38個、標準物質制備實驗室1個、全國奶牛數據中心1個,生產性能測定能力顯著提升;推動形成了多個奶牛育種自主創新聯盟,聯合育種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制修訂了《中國荷斯坦牛公牛后裔測定技術規程》等一系列國家及行業標準和規范;遺傳評估日趨規范,建立了我國奶牛遺傳評估技術平臺,制定了中國奶牛性能指數,良種推廣水平穩步提升。
農業農村部表示,第一期《中國奶牛群體遺傳改良計劃(2008-2020年)》的實施,還未從根本上扭轉我國奶牛種業自主創新能力弱、整體競爭力不強的局面。現階段,奶牛育種基礎性工作薄弱,生產性能測定參測比例低、數據質量不高,繁殖、健康等性狀數據收集不完善;基因組選擇參考群體規模小,性別控制和胚胎擴繁等現代繁育技術研發與應用力度不足;種牛自主選育體系不完善,育種核心群規模小,聯合育種機制相對松散,凍精質量監管不全面等問題依然存在。因此,有必要繼續實施奶牛遺傳改良計劃,著力解決我國奶牛種業發展的短板弱項,務實奶業全面振興的根基。
根據計劃,到2035年,我國將建成一批高標準、高水平的國家奶牛核心育種場,建立全國奶牛育種大數據和遺傳評估平臺,育種新技術實現自主突破,高效擴繁效率得到全面提升;群體遺傳改良技術體系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國家奶牛核心育種場和種公牛站生物安全水平顯著提高,奶牛群體平均產奶性能顯著提升,培育出2-3家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奶牛種業企業。主要工作包括:完善生產性能測定體系,推進育種數據采集標準化,建立高效智能化奶牛生產性能測定體系,大幅提高數據采集能力和質量;強化種源基地建設,建立以國家奶牛核心育種場和種公牛站主導的核心種源培育體系,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奶牛種業企業2—3家;加強育種科技創新,挖掘影響產奶量、牛奶品質、繁殖和健康等性狀的關鍵基因,加強創新利用,開展特色種質創制,實現遺傳評估與國際接軌;規范遺傳材料監管,制修訂《牛冷凍精液)(奶牛胚胎移植技術規程》等遺傳物質相關技術標準,完善精液、胚胎等遺傳物質監管機制,發展一批技術實力強、運行規范、服務高效的社會化服務組織,提高優良種質的利用效率;健全生物安全防控,加快推進國家奶牛核心育種場、種公牛站疫病凈化,創建無疫區、無疫小區或凈化示范場等。
農業農村部提出,計劃涉及部門要積極爭取中央和地方財政對奶牛遺傳改良計劃的投入,逐步建立以政府資金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資本參與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重點加大對生產性能測定、育種新技術的研究與應用、聯合育種、遺傳物質監管、疫病防控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優先支持國家奶牛核心育種場、種公牛站、生產性能測定中心等育種單位建設。定期對測定數據的可靠性和準確性進行第三方抽查和考核。鼓勵將長期致力于奶牛育種的技術人員納入各級政府的人才計劃,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加強對國家奶牛核心育種場的監督管理,建立定期考核和隨機抽查相結合的考核制度,通報考核結果,對考核不達標的及時取消資格。鼓勵生產性能測定中心形成第三方服務機制,完善國家奶牛核心育種場專家聯系制度,鼓勵核心育種場與種公牛站加強合作,提高育種水平和供種能力。加強體型鑒定員等專業技術人員規范管理,鼓勵國內育種單位與國際育種組織開展技術交流與合作,促進我國奶牛種業與國際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