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7 15:48 瀏覽量:16228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隨著去年6月國內首個兒童零食團體標準《兒童零食通用要求》落地實施,兒童零食相關品牌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資本也大力助推賽道發展。一年多來,兒童零食市場都發生了哪些變化?又存在哪些待解決的問題呢?近日,CBNData發布了《2021兒童零食消費洞察報告》,復盤兒童零食市場近一年來的變化和行業最新趨勢,隨著三孩政策的出臺,兒童零食市場未來將持續擴容。
團標掀起“創業熱”
《2021兒童零食消費洞察報告》顯示,從品牌類型看,除了初創品牌,食品/零食企業是進軍兒童零食賽道的主力選手。休閑零食“三巨頭”良品鋪子、三只松鼠、百草味紛紛推出兒童零食子品牌。乳制品、肉制品、深海魚等垂直領域的品牌也針對兒童人群推出子品牌,如雙匯的“智趣多”、漁太平的“漁可愛”、新希望的“象爸星球”等。
由于團標要求兒童零食部分指標要向嬰幼兒食品看齊,不少母嬰品牌順勢將適用人群年齡段拓展到3—12歲,推出新品牌,如貝因美、英氏。一些手握IP尤其是動漫IP的企業,如迪士尼、小豬佩奇等,也通過授權、自營等形式布局兒童零食,是該賽道頗具競爭力的選手。
在線上市場,兒童零食的品牌數量以及在整體零食市場中的份額占比均持續提升。最近一年,兒童零食的消費額增速、消費人數增速均顯著高于整體零食市場。兒童零食市場供給側、消費側均呈現繁榮景象。
值得注意的是,國產兒童零食品牌大有壓過進口品牌之勢,無論是在品牌數量還是消費額方面。小鹿藍藍、寶寶饞了等成立5年內的新興國產品牌迅速成長,已然擠入品牌消費額排名TOP10行列。
特色屬性愈發被關注
《兒童零食通用要求》對兒童零食在安全性、健康性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健康性方面,團標規定兒童零食不應含有反式脂肪酸,不應使用經輻照或微波處理的原料,應少添加油脂、食糖和食用鹽。安全性方面,團標也規定兒童零食食品添加劑的種類和使用量應符合嬰幼兒輔食食品的規定。不允許使用防腐劑、人工色素、甜味劑。
數據顯示,在團標實施的這一年多來,市場對兒童零食安全性、健康性需求的關注度確有顯著提升。針對3—12歲兒童無添加零食的消費額增速,以及針對6—12歲兒童減糖、減鹽零食的消費額增速,均遙遙領先于3歲以內嬰幼兒。
除了安全、健康,品牌們也開始關注兒童零食除“解饞”外的更多功能屬性。具有“補充益生菌”功能的兒童零食,是近一年來銷售額占比增長最快的細分類型。針對3—6歲兒童的益生菌零食消費額增速尤為領先。溶溶豆和混合堅果則是益生菌零食最常見的“載體”。益生菌具有保持胃腸道功能健康、提高免疫力、減少過敏等多種有益功能,正取代鈣鐵鋅硒,成為養娃圈最新潮的流行成分。
有趣的是,消費兒童零食的人群并不局限于寶媽寶爸。數據顯示,單身人群消費兒童零食的人數顯著攀升,2021年超越已婚未育人群,僅次于已婚已育人群。隨著兒童零食健康屬性的不斷提升,“愛自己”的單身人士也有了“解饞”新選擇。
三大問題有待解決
在《兒童零食通用要求》的推動下,兒童零食市場蓬勃發展,并呈現良好的規范化趨勢。但CBNData消費大數據顯示,目前,市場仍面臨三大問題有待解決。
與成人零食邊界依舊模糊,兒童零食行業規范有待精細化、系統化
盡管團標對“兒童零食”概念進行了清晰界定,但眼下,兒童零食與成人零食的邊界依舊模糊。在電商平臺搜索“兒童零食”,可以發現不少成人零食品牌混雜其中,貼著“兒童零食”的標簽,售賣口味重、添加劑多的零食,給不少家長造成困擾。在2021線上兒童零食消費額TOP10榜單中,成人零食品牌也占大多數。
一個專業化的兒童零食市場的形成,有待行業規范的不斷補齊,而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團標的出現,只是兒童零食走向規范化的第一步。以針對0—3歲人群的嬰幼兒食品為例,盡管國家已出臺多個關于嬰幼兒配方食品、輔食的監管標準,但對于嬰幼兒零食及其他嬰幼兒食品品類的行業標準依舊處于空白。目前,兒童零食相關監管標準有且僅有《兒童零食通用要求》一項,行業規范的精細化、系統化存在較大缺口。
行業法規和標準的不斷補齊,需要行業協會、品牌、銷售平臺及消費者的共同努力。在《兒童零食通用要求》的制定隊伍中,就有良品鋪子、濱崎、旺旺等食品品牌的身影。眼下,越來越多專業兒童零食品牌正不斷涌現,勢必將有效助推行業朝規范化發展。而針對不少并不符合兒童零食標準的普通零食在產品描述中標注“兒童零食”的現狀,電商平臺也可以制定相關條文明確禁止。
行業缺乏優質供應鏈資源,以代工模式為主的兒童零食品牌需補齊研發生產能力
《兒童零食通用要求》在“安全性”方面的規定,要求兒童零食的食品添加劑指標向嬰幼兒輔食標準看齊。這意味著兒童零食的原料、研發、生產各環節都將有更高門檻。但目前國內符合標準的優質供應鏈并不多。
目前,絕大多數兒童零食品牌采取代工模式。尤其是“跨界”入局兒童零食賽道的食品品牌,多沿用原有代工廠生產線,一定程度加大食品安全隱患。2021年7月,小鹿藍藍多家代工廠因生產不合格食品被罰,波及嬰兒果泥、磨牙棒餅干等多款產品。
對上游供應鏈的把控能力,未來將成為兒童零食品牌的一大考驗。而這對于母嬰品牌而言或許意味著機會。由于相關行業標準出臺較早且較為齊全,涉足嬰幼兒食品的母嬰品牌可將供應鏈優勢復用到兒童零食領域,順勢擴大品牌勢力。
如果要從全行業解決供應鏈的問題,一方面,食品行業應針對兒童零食的營養要求和安全性標準進行供應鏈重塑;另一方面,兒童零食品牌也可以嘗試自建供應鏈,將原料、研發、生產掌握在自己手里,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目前,寶寶饞了、啟旭哆貓貓等多個新銳兒童零食品牌,均把研發納入品牌的發展規劃之中。漁可愛、智趣多等品牌,則借助母公司漁太平、雙匯的優勢,從原料端把控產品品質。貝因美則將嬰幼兒奶粉的安全溯源技術復用于旗下兒童零食品牌萌樂堡,用技術為兒童零食的品質加持。
兒童零食市場教育有待加強,可借鑒母嬰品牌有益經驗強化布局
兒童零食市場的健康發展,不光需要行業組織、品牌、渠道端的共同建設,也需要消費者從需求端出發進行反向推動。得益于一大批母嬰KOL的存在,“科學喂養”的理念在嬰幼兒家長群體中已然得到普及,目前,家長對嬰幼兒食品的認知和挑選也已有較為明確的標準,這為嬰幼兒食品消費奠定了良好基礎。相較之下,兒童零食領域的市場教育顯然還有較大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