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7 10:57 瀏覽量:18639 來源:中國食品報
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看望了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習近平指出,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悠悠萬事,吃飯為大。民以食為天。經過艱苦努力,我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從當年4億人吃不飽到今天14億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這一成績來之不易,要繼續鞏固拓展。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不能認為進入工業化,吃飯問題就可有可無,也不要指望依靠國際市場來解決。要未雨綢繆,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始終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
本報訊 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種源安全決定著國家糧食安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大學校長宋純鵬建議,在國家糧食核心產區布局創建“國家種業實驗室”。
宋純鵬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種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但仍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項,一些領域育種創新特別是基礎原始創新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差距,一些作物品種競爭力還不強。在一些發達國家,種業已進入“生物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信息技術”的育種“4.0時代”。我國仍處在以雜交選育和分子技術輔助選育為主的“2.0時代”至“3.0時代”之間,在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全基因組選擇、分子設計和人工智能育種等新興交叉領域,技術研發方面短板明顯,原始創新能力不足,缺少重大突破性的理論和方法,關鍵技術與戰略性產品研發水平相對較低,國際競爭力優勢相對較弱。
宋純鵬表示,國家實驗室是我國重要的戰略科技力量。謀劃建設國家種業實驗室,是解決我國農業領域“卡脖子”重大科學和技術問題的戰略選擇,迫在眉睫。目前,河南、湖北、海南等地方政府,先后籌建了相應的種業實驗室,對小麥、水稻、玉米等重要糧食作物開展了深入研究。
宋純鵬建議,國家應依托糧食核心產區的產業優勢、種業科技優勢和平臺優勢,率先組建國家種業實驗室,布局重大課題和產業發展。同時充分考慮不同糧食核心產區需求,建設不同農業區域的分中心或基地。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結合,注重源頭創新。瞄準生物學重大科學問題,聚集分子生物學、生物信息和分子設計、合成生物學、基因編輯和遺傳育種等學科的技術,以農業原始創新和技術創新為主體,以重大關鍵技術集成創新為重點,提高生命科學與技術、高技術研究與發展等的綜合研究優勢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的能力,真正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強化統籌能力,創新體制機制。借鑒國外成熟的國家實驗室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將吸引、聚集和培養國際一流農業、生命、信息和人工智能等相關人才作為重要任務,積極參與國際人才競爭,千方百計吸引和選拔一流人才,促進我國種業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確保我國糧食供給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