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8 10:42 瀏覽量:26738 來源:中國食品報
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看望了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習近平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把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首要任務,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真正落實到位。要在推動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上持續用力,織密社會保障安全網,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
本報訊 (記者周巖)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特別是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大力發展縣域富民產業。這也明確了發展鄉村產業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農民增收的保障,是“三農”“三穩”的關鍵。全國人大代表、龍大食品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宮明杰指出,目前鄉村產業建設尚存在一些短板,亟待采取得力措施加快解決。
宮明杰認為,存在的短板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經營規模小。宮明杰調研發現,山東中小農戶經營規模普遍較小,主要以家庭成員開展種植,并且老齡化、兼業化、副業化嚴重,“老兩口”成為農村中小規模種植的“主力軍”。經營者年紀偏大,加上學歷普遍不高,發展現代農業的精力、能力和體力明顯跟不上,缺乏主動融入現代農業發展的強烈愿望和內在積極性。
二是帶動主體缺乏。以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拉動傳統農業升級、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強大動力。山東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相對較好,但是對于產業的拉動作用也僅限于訂單式收購農產品和吸納部分就業,農民賣的大多還是“原字號”“初字號”農產品。農村普遍缺少能組織聯合農戶的小微農業經營主體,缺少能帶頭挑大梁的“能人群體”,僅靠零散的農戶自我發展,很難孕育出現代農業。
三是三產融合機制建立困難。一方面,農村三產融合產業鏈條短。農產品“種植+加工”“種植+銷售”模式相對成熟,產業鏈大多止于二次融合,三次產業融合的企業大多處于產業價值鏈中低端,輻射帶動能力弱。另一方面,利益聯結模式有待完善。在發展農村“新六產”過程中,企業雖與農民結成了利益共同體,但相比具有優勢的企業,分散的小農戶處于劣勢。優勢企業很少愿意從自己的經營收益中拿出一部分資金,鼓勵小農戶發展,甚至損害小農戶利益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宮明杰提出建議:
一是建立激勵機制,鼓勵鄉村大中專畢業生、在鄉和返鄉農民發展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大力發展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基礎設施建設扶持力度,對符合一定標準、帶動作用大、示范效果好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采取貸款貼息、以獎代補等方式,提高政策針對性;培育一批管理規范、制度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完善的示范社,通過加強政策扶持、強化服務指導等措施,發揮典型帶動作用。
二是提高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水平。土地流轉已經成為農民增收,實現生活富裕的重要途徑。農民通過轉包、租賃、入股等多種方式進行土地流轉,獲得土地流轉資金,如土地流轉租金、股權和紅利等,同時種植大戶和其他農業經營主體通過流轉獲取了相對集中的土地,建設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專業化、高效益的農業園區,帶來了農業整體效益的提高,小農戶收益得以增加。
三是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落實保障和規范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用地政策,加大扶持和服務指導力度,打造一批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田園綜合體。加快探索一二三產融合的機制,積極開展“龍頭企業+合作社+村集體+農戶”的經營模式,與農戶建立新型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業升級、農民穩定增收。
上一篇:在爬坡過坎中推動高質量發展 ——從全國兩會看“穩字當頭、穩中求進”
下一篇:高春艷代表:加大政策扶持 壯大村集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