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0 09:28 瀏覽量:11352 來源:中國食品報
本報記者 王 薇
多年來,他以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在西藏、青海、新疆、內蒙古等地的田間、草原、沙漠、戈壁留下深深的足跡;他心系“三農”發展,從2018年到2022年的5年間,向全國政協提交的36件提案,多數聚焦農業源頭、圍繞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等展開……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連任三屆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劉昕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自從2008年擔任全國政協委員以來,我每年努力提交有分量、能落地的提案和建議。”劉昕在常年深入一線調研的基礎上擬就的一份份提案和建議,直接切入問題痛點。基于這份扎實和努力,劉昕所提交的多個提案獲得肯定。2021年,他牽頭提交的“關于加快農業標準化建設,提升農業綜合經濟收益的提案”獲評全國政協2020年度“好提案”。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糧食安全成為熱詞。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強調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糧食安全的源頭——種業一直為劉昕所關注。劉昕在多年來無數次深入各地農村調研收集第一手資料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推動農業綠色發展轉型的根本在于科技進步,要依靠科技進步實現農業提質增效和農民增收致富。他告訴記者,在所有的農業生產資料和技術中,優良品種對農作物增產增效的貢獻率最大。目前,我國種業整體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存在明顯差距。今年兩會上,劉昕提交的有關種業創新的提案就有4件,內容涉及推動先進育種技術發展、挖掘與創新利用畜禽種質資源、提升種業科技創新能力及加大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力度。
劉昕建議,高度重視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提升先進育種技術科技創新能力;注重功能型產業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打通研究機構與企業之間的通道;加大力度推動種業原始創新、科技創新進程,推進分子模塊和分子精準設計育種等先進育種技術成果轉化及產業化應用,促進我國現代種業育種技術從分子育種到精準設計育種實現跨越式發展,積極創造更多有利條件推動我國種業科技自立自強。
劉昕十分注重將科學研究與推動農業綠色發展轉型緊密對接。他提出的“氫農業”可加速秸稈回田快速降解轉化、促進土壤固碳、提升作物有機質含量。這一綠色種植新模式對助推農業綠色發展轉型升級、生產高值優質農產品以及推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義。
劉昕深知食品安全問題解決的關鍵在源頭。多年來,他一直呼吁加強土壤污染風險管控。2021年,他遞交了“推進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與修復標準體系建設的提案”。為了確保提案的準確性和可行性,他就建立健全土壤鈍化等產品風險評估方法、農用土壤污染風險管控與修復標準體系建設等專業問題,專門向國內土壤研究領域的專家請教,并實地調研。
多年來,劉昕以科技解鎖“三農”問題,將論文寫在祖國的高原沙漠、鄉村田野。2006年,在海拔4156米的西藏色季拉山,劉昕與團隊建立了中山大學科學工作站,開展冬蟲夏草資源可持續發展研究;2008年,在新疆和田地區墨玉縣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他們建立荒漠改造與特色資源科學工作站,開展檉柳生態林寄生管花肉蓯蓉及引種內蒙古梭梭寄生荒漠肉蓯蓉高產示范基地的種植、加工及藥理學研究;2011年,在海拔4400米的青海玉樹治多縣高寒草甸,劉昕和團隊建立冬蟲夏草高產示范試驗區,并在2013—2014年迎來冬蟲夏草大幅度增產。劉昕以科技賦能“三農”的扎實行動獲得了肯定。2011年,劉昕所帶領的中山大學西部特色資源創新研究團隊獲得“全國扶貧開發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知責于心、擔責于身、履職于行。”劉昕說,作為一名全國政協委員,既要加強學習,提升自身素質和履職能力,也要廣集良策廣聚共識,找準關鍵問題,提出務實的建議。“多年來對各地農村農情的了解,讓我的‘三農’情結更加濃重,我圍繞農業綠色發展提質增效上提出的多件提案得到有關部門的答復并落地。今后,我將繼續履職盡責,以科技尋求‘三農’問題的最優解。”劉昕如是說。
上一篇:周桐宇委員:建立技術創新體系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下一篇:沈志強代表:增設“有機農業用地”和“綠色農業用地”供地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