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0 09:27 瀏覽量:13760 來源:中國食品報
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貫徹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我國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只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我們就一定能夠不斷提高我國發展的競爭力和持續力,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把握主動、贏得未來。
本報訊(記者王薇)今年的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威達高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桐宇帶來了加快科技成果在企業中轉化的建議。周桐宇表示,從目前來看,研發端受到重視,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了許多政策,為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松綁,但在市場落地前的“孵化期”創新舉措不足,要在政策引導和市場要素協調方面采取有力舉措。
周桐宇建議,為了保證科技成果在企業中實現有效轉化,下一階段應當建立起以科創企業和科創園區為核心、以市場為主要導向的技術創新體系,尤其是要加大科創園區載體孵化器對各類中小型企業創新發展的支持力度,有效促進科技成果的落地應用。
周桐宇分析,目前,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的因素主要有:一是科技激勵機制仍不夠完善。高校是科研創新的主體,但我國多數高校內部的職稱評價體系仍舊以獲獎、獲得專利以及發表文章為主要標準,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嚴重。這種做法會影響到科技人員創新的積極性,導致最終的科技立項內容逐漸偏離實際需求。
二是科技成果的成熟度不足。高校及科研院所通常有一大批科技成果,但其中大多數是政府科技項目的產物,在市場性、先進性、經濟性以及成熟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技術不穩定等問題凸顯,從而導致科技成果很難直接轉化。這意味著這些“成果”并沒有達到向著生產轉化方面實施的成熟度,必須要展開進一步的孵化以及后續試驗。然而,大多數高校并不具備孵化科技成果的條件以及平臺,只能夠由企業來完成孵化實驗,但由于技術、工藝以及市場等方面存在風險,企業也不敢貿然投入,導致科技成果的成熟度不足。
針對上述兩個問題,周桐宇建議采取以下措施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加大政府政策的引導力度,尤其是在“研發”和“市場”間起到橋梁作用。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核心,就是要保證經濟與科技之間的有效融合。而讓科技成果更好地走出實驗室,僅僅加強企業與高校之間的溝通連接是遠遠不夠的,要發揮科創研發載體,即科創園的孵化作用。政府要做好科技成果轉化的基本職能工作。例如,在不同科技領域的科創載體中培育一批“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給予長效、穩定的支持。通過功能平臺的孵化與轉化,提升科技成果的成熟度,以此來保證科技成果能夠在市場中得到更好轉化,降低企業面臨的風險。同時,也可以通過對于實施成果轉化的科創載體(科創園經營企業),給予補貼或稅收優惠的政策,鼓勵孵化投入,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在企業的轉化。政府部門也應當倡導高校與科創載體之間展開產學研方面的深入交流與對接,完善具體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保證科研院所及高校的科技成果能夠有效轉化。
強化市場經濟觀念。作為科技成果的供應方,科研人員在立項之前,就必須要展開詳細的市場調研工作,進一步明確企業以及市場的基本需求,在根本上解決企業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在提升項目質量的同時,強化科研項目的可實施性。具體的組織工作可以委托給更具專業性的科創載體。同時,還要引導科研人員從重論文、輕應用的觀念之中脫離出來。建議高校內部的科研機構建立或推舉專門部門或人員來與科創載體進行溝通,從而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受益企業和科創載體對于“轉化成果”實際的市場效果要在第一時間反饋科研院校,有效調整科研創新以及科研轉化的主要方向,在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以及轉化質量的同時,明確市場中基本的供需關系,為所有參與方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周桐宇表示,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提升科技成果的轉化率,需要科研院校、科創載體、企業與政府多方的共同努力。只有各方充分發揮自身作用,才能夠保證科技成果在企業中的有效轉化。
上一篇:孫寶國委員:全面提升食品產業與食品科技戰略地位
下一篇:以科技尋求“三農”問題最優解 ——訪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劉昕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