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4 11:01 瀏覽量:17071 來源:中國食品報
2021年以來,受益于我國對一些產酒國征收懲罰性關稅、“國潮”崛起以及中國葡萄酒國際知名度提高,中國葡萄酒產業快速復蘇,被進口酒壓制的局面開始扭轉。但中國葡萄酒需要鏈接一二三產業,負擔相對較重,相較于白酒和啤酒,產業發展進度依然落后。業內人士表示,做大做強中國葡萄酒沒有捷徑,需要政策拉一把,一步一個腳印向前走。
加大產業扶持力度
我國釀酒葡萄種植和葡萄酒生產主要分布在新疆、寧夏、甘肅、河南等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021年種植面積約120萬畝,帶動約150萬人就業,是少有的能夠鏈接一二三產業的板塊,對中西部地區鄉村振興和社會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我國新疆、甘肅、寧夏以及河南等多個產區位于全球葡萄黃金種植帶,栽種釀酒葡萄不僅有品質上的優勢,同時也是當地農民為數不多的脫貧致富的有效手段。寧夏賀蘭山東麓、甘肅河西走廊、新疆天山北麓、河南黃河古道等葡萄酒產區已形成了一些個性鮮明的產品和品牌,頻繁亮相國際展覽會及大獎賽,多次斬獲國際知名葡萄酒獎項。但總體來說,當前中國葡萄酒產業發展還面臨一定的困難。”天明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姜明表示,一是葡萄酒稅負較高,葡萄酒在中國屬于工業產品,征收10%的消費稅、13%的增值稅、7%的附加稅以及25%的所得稅,導致中國葡萄酒的綜合賦稅超過30%,企業發展壓力較大;二是優質種苗較為缺乏,釀酒葡萄優良品種選育工作投入不足,引進國外種苗手續煩瑣、要求較高;三是葡萄種植環節機械化程度低,剪枝、采收、植保以及我國特有的越冬埋土等均以手工操作為主,不僅成本高,而且面臨勞動力短缺的困境。
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姜明建議,有關政府部門要加大對產業的扶持力度。一是減輕稅收負擔,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取消葡萄酒消費稅,將采用國產葡萄釀制葡萄酒納入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農產品初加工范圍,免征或減征企業所得稅,并參照初級農產品的增值稅優惠政策,將稅率由13%降低到9%,精準扶持國內葡萄酒產業鏈,抵御進口產品沖擊。二是加大科研投入,優化品種和栽培技術。農業農村部及其他相關部門牽頭,積極篩選和培育適應我國主要產區種植條件的釀酒葡萄優良品種,建立完善的良種苗木三級繁育體系;簡化國外優良品種引進程序和條件;加強種植配套技術研發,實現良種良法有機結合。三是推進釀酒葡萄種植全過程機械化。農業農村部及其他相關部門牽頭組織大力研發和推廣自動化埋藤機和出土機、采摘機、修剪機、植保設備等,鼓勵建設農機服務中心,降低葡萄生產成本。四是加強消費扶持,促進葡萄酒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將中西部地區葡萄酒納入全國扶貧產品目錄,推薦全國商務和政務系統優先采購。
“政府的精準施策,是農民和農業企業的‘定心丸’和‘及時雨’。”煙臺張裕葡萄釀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洪江表示,一方面,政府要支持企業保底收購,鼓勵農民持續規?;N植農作物。以種植環節為例,葡萄種植占用的都是貧瘠土地,不僅開墾難度大,葡萄種植一次性投入成本也高,每畝約在萬元以上??紤]到葡萄三年掛果的釀造特性,對個體農戶而言,在種植前期經濟負擔更重。保底收購在某種程度上,保證了個體農戶的種植收益,在提振農戶種植信心的同時,也從源頭上保證釀酒葡萄的產量與品質穩定,為葡萄酒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打下基礎。另一方面,企業在政府的幫助下,除了要投資機械化、智能化、數字化的設備與技術,提高效率和質量,還要持續加強宣傳推介、打造知名品牌、發展文化旅游業、提升消費體驗、做強做大市場。“從農民種植到企業經營,再到推動消費,只有做好每個環節形成閉環,才能促進中國葡萄酒產業實現良性循環。”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已成為全球第六大葡萄酒市場和第四大葡萄生產國。但相關產業經營非常不易。”香港中華總商會永遠名譽會長蔡冠深建議參照國外先進經驗,在農業農村部設立葡萄酒產業司進行統籌協調。而在還不能做到“一龍治水”情況下,應加強對中國葡萄酒產業各環節的扶持。包括:農業農村部落實推進優質苗木的引進與種植;工信部關注專用農機裝備研發引進,提高行業自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水準;商務部協助品牌推廣培育,進軍全球市場;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負責行業標準的建立與完善,合力帶動中國葡萄酒產業良性發展。他還建議對葡萄酒產業進行專項扶持,并對產業各個環節稅收進行減免。
重塑中國葡萄酒形象
目前,消費者對中國葡萄酒的認可度和消費信心仍顯不足,受國外葡萄酒文化推廣及品牌宣傳的影響,部分國內消費者盲目追捧進口葡萄酒,將喝進口酒視為時尚,制約了中國葡萄酒消費。
“做強中國葡萄酒,還需堅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葡萄酒產業發展道路,重塑中國葡萄酒形象。”周洪江建議,要加大品牌扶持力度,做大做強“中國葡萄酒”IP。爭取國家和相關部門設立葡萄酒推廣專項扶持資金和品牌建設基金,大力推廣“中國葡萄酒”這一公共品牌。規范葡萄酒流通市場,加強葡萄酒市場終端評價能力建設。建議采用葡萄酒中國鑒評體系標準,依托行業協會葡萄酒評委隊伍,結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食品質量檢測和海關進出口檢驗檢疫,對中國市場流通的葡萄酒產品進行感官評價,在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塑造適合中國葡萄酒品質和價值的溝通語言。
“葡萄酒產業整體的特征就是大品類小品牌。”中國酒業協會葡萄酒行業分會秘書長火興三表示,在推進用中國標準來評價中國葡萄酒的同時,還要做大品牌,一個是企業自有品牌,另外一個就是產區品牌。
3月4日,科技部等九部門印發《“十四五”東西部科技合作實施方案》。該方案提出,將實施“科技支寧”,建設東西部科技合作引領區,在重點產業提質增效,開展枸杞、葡萄酒等特色產業技術攻關,推動“高精尖、小規模、定制化、非標準”特色產業集群發展,樹立“非標制造”寧夏標簽,拓展承接產業轉移新空間。“應以寧夏為突破口推動中國葡萄酒產業走向世界,全方位支持寧夏國家葡萄及葡萄酒產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蔡冠深表示,宜充分挖掘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節點區位優勢、葡萄酒生產黃金帶自然條件優勢、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及中阿博覽會等平臺優勢,打造賀蘭山東麓葡萄酒區域品牌和整體形象。
“各國葡萄酒均以產區為優勢,抱團展現優勢、個性和風土人情,形成了上百年持續不斷的向心力。”蔡冠深認為,我國應學習這種先進模式,減少同一產區互為對手的做法,堅持不懈優化我國葡萄酒核心產區理念,加大葡萄酒消費場景宣傳,走文貿并舉、產業融合之路,令葡萄種植、葡萄酒釀造、葡萄旅游及文化相得益彰,融入風土人情、傳統文化及旅游特色,培育自主名牌,全面推進葡萄與葡萄酒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顧雨霏 綜合整理)
上一篇:全國人大代表吳清平院士:微生物種業應納入現代種業體系
下一篇:盡在掌控 自在享樂 靈活空間 英敏特發布2022全球食品飲料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