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3 11:22 瀏覽量:11655 來源:中國食品報
隨著進食受限患者、消化吸收障礙、代謝紊亂等特殊人群對營養需求的上升,特醫食品已成為被更多人熟知的特殊消費商品。從藥品屬性轉換到食品屬性后,幾年時間里,我國特醫食品行業取得長足發展,市場穩中向好。但目前特醫食品行業仍面臨產品標準滯后、進院難等發展瓶頸。為此,專家呼吁打通研發、注冊、生產、監管、流通鏈條,建設“五環”閉環,打通特醫食品產業鏈“最后一公里”。
標準滯后制約行業發展
特醫食品即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是指為滿足進食受限,消化道吸收障礙,代謝紊亂或特定疾病狀態人群對營養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專門加工配制而成的一類配方食品。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執行副會長厲梁秋介紹,2015年食品安全法把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確定為特殊食品的一種,給予其食品的屬性和法律定位,雖然特醫食品發展剛剛起步,但市場需求巨大。未來特醫食品的需求將越來越旺盛,不僅因為人數剛性的增長,更因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生命已經不僅是長度的要求,也有質量的要求。
談及發展現狀,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特醫產業聯盟主席顧欣鑫表示,標準相對滯后、進醫院難,這是特醫食品在國內發展面臨的兩大難點。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楊曉光表示,我國特醫食品發展起步較晚,雖然近幾年的成績較為可觀,但不容忽視的是,行業仍有一些短板亟待補齊。其中,現行標準滯后是一大難題。
楊曉光進一步解釋,當前我國特醫食品有3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分別是《特殊醫學用途嬰兒配方食品通則》《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通則》《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良好生產規范》。不過,隨著行業的發展,上述產品標準類別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出現標準滯后的現象。加之上述產品標準的內容多是較為寬泛的規定,難以適用于不同類型產品的生產與監管。因此,行業存在產品標準和驗證標準缺失與滯后的難題。“比如,針對特定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等13種特定全營養配方食品,這個‘等’就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實際執行時,往往表現出‘等內不等外’的情形,這導致新產品因無匹配標準難以注冊。”楊曉光舉例說。
顧欣鑫介紹,特醫食品注冊制要求制作特醫食品的原料都要符合國家標準,但國標對新原料、新資源、新技術和新工藝等的創新是滯后的,一些國外已有的,在國內卻無法注冊。雖然目前通過跨境電商的方式,國內的消費者可以購買國外已經注冊的特醫食品。但還是希望“國內的新原料、新資源等,能盡快跟國際接軌,將其納入國標中”。
據了解,特醫食品在剛進入我國市場時,并無匹配的相關標準。因此,特醫食品一直作為藥品進行注冊管理。直至2016年,隨著《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注冊管理辦法》的實施,特醫食品開始回歸食品屬性進行注冊管理。
若堯特醫食品科技有限公司銷售總監范正貴表示,我國特醫食品在申報主體、市場準入等方面具有特殊性。比如,在產品申報主體上,特醫食品就與藥品、普通食品等有很大不同。藥品、保健食品、普通食品的申報主體可以是生產企業,也可以是非生產企業,但特醫食品的產品申報主體只能是生產企業。在市場準入方面實行注冊制。同時,有些產品則需要進行臨床試驗。
亟待建設“五環”閉環
“特醫食品流通難題是當前行業的瓶頸之一。”在臨床工作多年,解放軍總醫院營養科原主任薛長勇十分認可特醫食品的價值。他說,特醫食品具有較大的臨床價值,尤其體現在術后難以進食患者的營養補充上。然而在醫院,特醫食品并不是處方產品,而是以膳食的方式進行營養改善。加之,在醫保壓力之下,特醫食品真正的受眾更是寥寥無幾,這導致打通特醫食品院內“最后一公里”極為不易。
民建廣東省委會主委李心表示,目前國家層面尚未出臺特醫食品臨床使用制度規范,醫療機構在特醫食品使用過程中的具體操作如采購方式、管理分發、處方規范、收費項目和定價問題等無規可循,導致特醫食品在醫療機構的采購、使用管理混亂和收費渠道不透明以及收費難等問題。
特醫食品行業如何尋求突破?薛長勇建議,亟待打通研發、注冊、生產、監管、流通鏈條,形成可持續發展的“五環”閉環,從而破解進院難這一困擾。
“特醫食品通俗來說就是病人吃的飯,由于病人病癥不同,需要的營養支持也不一樣,在普通食材中很難找到并滿足,所以需要精確配伍和工業化生產才行。”楊曉光補充,法規明確提出,特醫食品要在醫生和臨床營養師的指導下應用。因此,行業需要加強專業人才建設。
值得慶幸的是,在相關配套政策和法規上,國家也正在積極完善。比如,去年10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就《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注冊管理辦法》公開征求意見。展望未來,楊曉光表示,在人們健康意識提高、老齡化社會加劇等背景下,我國特醫食品將迎來巨大發展空間。
談及如何促進特醫食品的發展,原國家食藥監總局新聞宣傳司副司長申敬旺呼吁,希望相關的配套政策和法規盡快出臺,盡早打通特醫食品產業鏈“最后一公里”。中國醫藥新聞信息協會會長張冀湘則稱,只有促進行業監管、利于醫療機構病床周轉,同時縮短病人住院時間、減低醫療費用支出、提高患者生命質量,特醫食品產業才能迎來又好又快的發展新局面。
“要加快出臺特醫食品臨床使用制度規范。”李心建議,國家衛健委盡快出臺全國統一的特醫食品臨床使用規范,為各級醫療機構規范使用特醫食品提供明確指引,在國家層面統一明確將特醫食品納入醫療機構診療目錄。李心建議鼓勵醫療機構將特醫食品納入醫院信息系統,對接處方、醫囑、收費和庫房管理等子系統,實現對特醫食品的集中統一規范管理,促進特醫食品的規范、合理使用,維護患者利益,推進特醫食品產業健康發展。
北京世紀壇醫院胃腸外科主任、臨床營養科主任石漢平建議,讓特醫食品在疾病的預防和康復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要提高對特醫食品的認識,進行科普宣教,讓更多患者和醫務人員了解特醫食品。
厲梁秋表示,截至2021年12月,共有81款特醫食品被批準進入中國市場,特醫食品的發展和需求存在很大空間。隨著政策的規范化,更多的科研投入和更多產品進入市場,大家對特醫食品逐步了解,醫療機構使用更加規范,特醫食品行業將成為藍海。
(朱美喬 綜合整理)
上一篇:我國科學家破解大豆“走失”基因
下一篇:建立長效機制打造良性保健食品市場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