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3 11:22 瀏覽量:22012 來源:中國食品報
一邊是千億規模的市場需求,一邊是虛假夸大宣傳屢禁不止,保健行業如何走出深水區?
中國消費者協會近日發布2022年“共促消費公平”消費維權年主題調查結果,數據顯示,在各類消費商品和服務中,對保健類產品的不滿意率達到28.6%,最為突出,成為今年消費者投訴的重災區。當前線上消費的失信或違法情況較線下實體店消費更加多發。其中,受訪者認為“夸大宣傳,實際效果與宣傳內容不符”和“促銷活動中假降價”是線上線下消費均普遍突出的失信或違法行為。
隨著國民營養健康需求的暴發,保健行業在2022年走上了轉型和回暖的雙重挑戰之路。高級健康管理師曹正表示,實際上,我國保健食品在原料、工藝、標準等質量層面上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是有些企業存在夸大宣傳、涉嫌傳銷等營銷環節的問題,建議通過長效機制建立良性市場生態,打擊惡性競爭。
虛假宣傳仍是重災區
業內人士指出,保健食品市場亂象癥結在于近年來保健食品虛假宣傳屢禁不止,甚至吹噓成神藥欺詐消費者,導致有的患病老人誤信后擅自停藥,把保健食品當藥吃。同時保健市場也是發布違法廣告進行虛假宣傳等不正當競爭的重災區。
AWA抑菌凝膠能抗癌,葛根提取物能治百病、羊奶粉能治腫瘤……所謂的保健食品被一些不法分子假借“高科技”“新概念”“中西合璧”等套路,利用會銷、網銷等手段大肆進行虛假宣傳,將一些受害者的養老錢、治病錢一點一點地掏空。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假冒的保健食品危害可能更大,尤其是在網絡上已經形成這些“三無”保健食品銷售的新渠道,配方就是“面粉+違禁藥”,再貼上“藍帽子”的防偽,編一個批準文號,再經過夸大虛假宣傳,就變身成了熱銷的“網紅保健食品”。
2022年,這樣的假冒保健食品卻仍然在市場中流通。日前,包頭市東河區法院公開審理了一起被告人張某涉嫌銷售有毒有害食品案。被告人張某在未辦理任何營業執照等相關合法手續的情況下,通過網絡交易方式多次購買含有西地那非成分的保健食品,加價后陸續銷售給王某等13人,從中獲取暴利。最終被告人張某因其不法行為獲刑3年3個月,并被處以罰金,且其違法所得也被追繳沒收。
業內人士表示,面對層出不窮的問題,首要任務是要盡快建立健全保健食品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用懲罰性賠償制度等來改變保健食品領域違法成本過低的現狀。
嚴格監管驅動合規發展
還需要保健食品嗎?消費者的答案是肯定的,整治打擊保健市場亂象,重塑保健食品市場生態,也是要保健食品行業更好地滿足人們的健康需求。
前瞻產業研究院報告顯示,中國保健食品的滲透率將沿著“一二線城市向三四線城市”“老齡人群向中青年人群”“滋補功能保健向膳食營養補充”的方向逐級演進。結合歐睿國際預測數據和當前行業發展趨勢,預計未來5年行業增速將至少保持在4%左右,2026年行業市場規模約5178億元。
如此旺盛的保健食品消費需求目前卻難以找到安全的出口。業內人士認為,近年來,保健食品亂象導致行業劣幣驅逐良幣,真正具備保健功能的保健食品得不到市場認可,坑蒙拐騙的保健食品卻大行其道。
2019年年初的“權健事件”成為保健食品行業發展的一個分水嶺。此后,國內的保健食品市場和直銷行業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嚴厲監管。百日行動、反不正當競爭執法、聯合打擊欺詐銷售保健食品,監管部門的重拳出擊形成高壓態勢,商務部備案的直銷產品經復核后被砍掉近一半,同時相關行業改革政策也密集出臺。
行業監管趨勢將會越來越嚴,欺詐和虛假宣傳是一個社會頑疾,取證難、認定難,如果社會各方綜合治理缺失的話,很難對其形成可持續的整治清理。但是保健食品行業規模已達千億元,且有著龐大和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所以其未來市場潛力仍被一致看好。
醫藥戰略規劃專家史立臣表示,保健食品市場未來首要解決的是發展方向問題,國內大多數保健食品企業走的是功能性方向,實際上慢病康養、中藥調理、膳食補充或營養補充,才是未來保健食品企業發展和產品結構圍繞的合理方向。很多企業為了業績依靠夸大宣傳、炒作營銷,這是錯誤的方向,不會走遠。
(來源:華夏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