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6 15:39 瀏覽量:28262 來源:中國食品報
清明節前后,正是春茶采摘的關鍵時期。中國茶葉流通協會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隨著貴州、四川、云南、河南等地大批新茶園進入可采摘期,預計2022年全國春茶總產量在140萬噸以上。“春季是我國茶葉生產最重要的季節,春茶產量占全年茶葉總產量的40%—45%,產值卻占到總產值的70%以上。”業內人士表示,春茶產銷是否穩定、能否把握好春茶季的產業融合機會,直接影響著茶產業發展的質量與效益。
今年新茶來之不易
為何春茶格外“受寵”?業內人士解釋,春季溫度適中,雨量充分,再加上茶樹經過了冬季的休養生息,使得春季茶芽肥碩、營養豐富。有研究顯示,同一產區春秋綠茶對比,春茶的茶多酚、氨基酸含量均高于秋茶,這些物質也使得春茶“又鮮又爽”。
受立春后低溫雨雪天氣影響,今年多地春茶開采期較去年有所推遲。“開園雖遲,但茶葉的口感與品質卻有所提升。”安徽省茶葉協會會長王傳友介紹,今年2月,安徽省雨雪較往年偏多,低溫條件下,茶芽萌發期延后,新芽生長放緩,有利于茶葉內含物質增加,提升茶葉品質。
“好茶不等人”,深諳其道的茶農們搶抓農時,最大程度保留春茶新鮮的同時,也能獲得更好的經濟收益。然而,今年的這杯新茶實在來之不易。
安徽省黃山市共有80萬畝茶園,101個鄉鎮個個產茶,是黃山毛峰、祁門紅茶、太平猴魁的主要產區,去年全市茶葉產量超4萬噸。“近期到了采茶的季節,疫情期間,外地人不給進來,導致現在采茶的工人不夠。但茶葉一直在生長,再不采就要老了。”黃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就業促進科一名工作人員說。
“據各地調度,全省當前共需采茶工158.4萬人,已在崗143.8萬人,其中本省105.7萬人、省外采茶工38.1萬人。”浙江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楊大海介紹,目前采茶工缺口14.5萬人,占總需求量的9.2%,比去年高4.1個百分點,采茶“用工荒”的現象比去年更明顯。
除了“用工荒”,春茶往哪銷也是一個問題。
“整體來看,今年黃山市茶葉價格增幅明顯。早期高檔茶價格比去年上浮20%—30%,市場上鮮葉總體價格較往年提升15%—20%。”黃山市茶產業發展促進中心主任朱舜球分析,受到前期低溫影響,茶葉生長較慢,茶季推遲,加之采茶工數量短缺、工費上漲,早期高檔茶產量下降,導致茶葉價格上漲,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春茶的銷售。此外,受疫情影響,外地客商無法到現場采購,難以形成采購熱潮;旅游業基本停頓,線下實體店銷售慘淡;疫情較重的地區快遞處于停運停收狀態,線上銷售也受到了一定阻礙。
“從宣城市來看,疫情造成茶葉市場交易不通暢,市場銷售不旺。鮮葉和產品調運至省外較為困難,茶葉采購商減少,造成茶葉生產者資金回籠慢,資金壓力增大。”安徽省宣城市種植業中心主任方明如是說。
不過,也有不少店家、經銷商表示,今天春茶開園普遍較晚,正常市場交易也相應推遲。“清明過后,中端名優茶開始大量上市,它們每年都占據銷量的大頭,后市值得期待。”有經銷商如是說。
辦法總比困難多
春茶季寶貴卻短暫,市場行情事關茶農增收、產業發展。為科學組織好春茶生產,日前,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會同全國農技中心、農業農村部茶葉專家指導組制定發布《2022年春茶生產技術指導意見》,指導各地合理安排采摘、組織好收購加工、加強茶園采后管理。
各地也在積極進行自救。在浙江省杭州市,社區街道工作人員及市民紛紛出手相助,目前杭州西湖龍井茶一級產區組建了一支1500余人的志愿者隊伍。“之前看新聞上說這里缺采茶工,自己剛好符合要求,就來看看能不能幫上什么忙。”日前,西湖街道青年志愿者突擊隊隊員小昕來到西湖龍井茶核心產區楊梅嶺村,當起臨時采茶工。江蘇省儀征市積極協調外地采茶工,開辟專用通道,實行“點對點”專車接送。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成立農業合作互助組,解決用工難題。
除了采摘,在茶葉運輸、銷售方面,各方支持也紛紛到位。貴州順豐速運有限公司打造春茶專屬供應鏈,不斷增加場地、運力、人力三方面的投入,確保貴州春茶安全、快速“出山”;快手電商推出了“快手春茶節”活動,發揮短視頻+直播的平臺優勢,傳播茶文化,推廣當季茶品;黃山市祁門縣引導茶農、茶企借力直播開展線上銷售;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則依托“茶葉產業大腦”系統建設,開發“新昌茶業一件事”微信小程序,給茶農茶企茶商交易帶來便利。
“辦法總比困難多!”對于今年的春茶市場行情,從事茶葉生意十幾年的江蘇人老袁信心頗足。
春茶期正是好機遇
過去兩年的春茶期,習近平總書記都對茶產業發展作出重要指示。2020年4月,總書記在陜西平利縣考察時步入茶園,同茶農們親切交談,希望鄉親們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因茶致富、因茶興業,脫貧奔小康。2021年3月,總書記在福建武夷山考察時察看春茶長勢,了解當地茶產業發展情況,強調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堅持綠色發展方向,強化品牌意識,優化營銷流通環境,打牢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
“做好‘三茶’融合大文章,春茶期正是好機遇。”業內人士表示,茶產業的現狀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鄉村特色產業的現狀。當前,鄉村產業存在不同程度的同質化競爭現象,大路貨多,精品和優質產品少;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和效益偏低;有的產品雖優秀,但“養在深閨人未識”,沒能走出深山、實現優價。不同于糧食,特色農產品更市場化,在價格上更有彈性,也更有條件跨界融入現代要素和時尚元素。
“作為橫跨一二三產業的鄉村特色產業,茶產業要立足特色資源,抓住春茶期這個機遇。”業內人士提出,一是推進茶文化建設,挖掘中國茶文化內涵,充分發揮茶文化在對外交往貿易中的載體功能,繼續提升中國茶文化、茶品牌影響力和美譽度;二是繼續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嚴格落實統一標準規范生產活動,進一步提升茶葉質量;三是繼續加快推進科技創新,深化產學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推廣應用,全面提高產業科技水平;四是持續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加快培育茶葉電商等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應用區塊鏈等新技術,應用數字經濟賦能茶產業;五是豐富茶旅融合新業態,推動更多茶園變身“打卡地”。“只有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才能使業態更豐富、功能更多元,讓一座座荒山變成金山銀山,讓茶樹鋪就鄉村產業振興路。”
(顧雨霏 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