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7 16:38 瀏覽量:26190 來源:中國食品報
疫情之下,社區團購市場逐漸彰顯其優勢。疫情給消費者帶來了“買菜難”的困擾,以社區為單位的團購,成了居民采購食材的主要方式。消費者可以通過群聊接龍的方式,確定購買數量,再依靠線上小程序下單,由指定商家配貨。一般情況下,新鮮蔬果次日即可送到社區。
近日在上海,“如何買菜”較受關注。隨著封控小區增多,果蔬類食品的線上需求量快速上漲,外賣運力捉襟見肘,部分地區居民反映“線上約不到配送員”或存在其他問題。業內人士表示,消費者在參與類似活動時要擦亮雙眼,切忌盲目選購,盡可能選擇官方提供的團購渠道。如自行選購,盡量選擇大平臺或查看組團人的資質、團購評論記錄等。
果蔬新鮮價格實惠 付款流程尚不規范
社區團購是指整合多種社區資源,為社區居民提供日常商品和生活服務,由商家集中管理和運營的社區商業模式。社區居民通過社區商店的網店下單,企業整合社區商店訂單,并在社區商店供應和分銷商品。社區商店準備好商品后,社區居民會被提示去提貨或等待送貨上門。
最近在上海,社區團購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并且已經從單純服務某個小區變成“同城集單團購”。不過,據了解,在享受“社區團購”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有市民向上海辟謠平臺反映“社區團購有假”:有人遇到了付款后商家或“團長”杳無音訊的情況,“菜財兩空”;也有人在某短視頻平臺看到商家直播帶貨稱“上海同城生鮮蔬菜快遞到家門口,48小時能拍就能發”,可詢問商家才知道根本不發貨。“能拍就能發”可能是商家騙取流量的把戲。
自從小區封控管理后,伍女士就愛上了社區團購。她一口氣加入了五六個團購的群聊,從團水果、團蔬菜到團烤鴨……其中大部分團購直接對接蔬果生產基地或餐飲企業。特殊時期,她甚至買到了比平日里更實惠的食品,“1.5公斤草莓才40元,果農會在群聊里發照片,向消費者介紹草莓都是早上剛摘的。”
伍女士加入的社區團購大多由居民或社區志愿者自發協助組織,其中的一個由居住在北蔡鎮的張先生發起。張先生是“灣仔碼頭”員工,封控管理后,他也遭遇了“買菜難”。張先生隨即想到,可以聯系公司送些速凍食品包到社區,由他作為志愿者收集并整理居民的需求。
居民自發組織的社區團購雖然便捷實惠,但也存在不少問題。伍女士提到,目前的團購基本是“商家提供什么買什么”,無法自主選擇。“很多團購套餐里都有胡蘿卜,現在家里的胡蘿卜已經多得吃不完了。”伍女士表示,更重要的是,社區團購的付款流程并不規范,當下最常見的方式是“一對一”線上支付,付款沒有保障,“商家收了錢不送貨,或者消費者收了貨不打錢等情況,都有可能發生。”張先生也表示遇到過類似情況,“隔壁街區的‘團長’第一次參團就預定了70份,但擔心收不到貨,不肯事前付款,我只能先墊錢,直至業主收到食物包才完成交易。”70份的錢款并不少,這讓張先生“心有余悸”。
慎選“無法判斷服務能力” 首選官方推薦渠道
調查顯示,社區團購能否正常進行,與供應商的服務能力也有關系。有部分市民遭遇了“可下單卻不發貨,退款也難”的問題。
3月27日,家住上海松江區九里亭街道的葛先生看到一則“線上買菜攻略”,其中推薦了“每日美鮮”等多個線上團購渠道,“每日美鮮”還面向九里亭街道居民有優惠。經過比較,他和家人選擇了“每日美鮮”的98元套餐。團購頁面上清晰地顯示,當天17時前的訂單當日送達,17時后的訂單次日送達。
然而,在整整等待3天后,葛先生依然沒有收到產品,再打開團購頁面,發現留言區內早已“怨聲載道”:大部分市民都付了錢沒拿到東西,也有個別幾位收到了套餐,但發現里面的肉是變質的,根本沒法吃。葛先生迅速申請退款,并聯系“團長”及客服,但沒有及時得到回復,退款申請也無人處理。此后,葛先生就此事求助街道,“街道回復說,企業因系統問題未能及時退錢,已督促盡快解決。”
3月30日,從該場團購的留言區評論看,剛開團時,部分用戶收到了訂購套餐,但隨著時間推移,抱怨菜品不佳的用戶增多,之后又出現了付款卻沒收到貨的情況。葛先生猜測,可能是團購的人數太多,企業供應能力跟不上,也沒有人手處理退款問題。
還有不少團購供應商可能本身就存在問題。比如,一個名叫“疫菜拼購”的小程序因涉嫌欺詐,已被暫停服務;還有市民發現,部分所謂的“團購供應商”本身就存在“水分”。比如,在短視頻平臺上被網友曝光為騙取流量卻不能真實發貨的“同城團購”、在部分團購平臺上向來做日用品團購卻突然發布“蔬菜團購”信息的“團長”等。記者調查發現,這類團購有一個共通點:發布者通常為個人或企業,從發布的信息看,無法看出“團長”有組織貨源、配送貨源的能力或以往的團購經歷。而且,平臺上也很難找到圍繞這一“團長”同類團購的評價。換句話說,市民能看到的只有團購信息,卻沒有“消費者評價”等參考信息。
業內人士指出,對于希望參與社區團購的市民來說,選擇官方推薦的團購渠道或活動,會靠譜得多。
上海辟謠平臺梳理發現,該市已有多級政府部門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等推送了線上購菜渠道。例如,徐匯區康健街道、斜土街道等通過“‘疫’起買菜”小程序向市民提供團購果蔬服務。據了解,“‘疫’起買菜”小程序可為康五菜市場周邊10個小區提供配送服務,市民可自行選購58元、65元、70元的三種套餐。平臺提示稱,每日12時前選購完畢,次日可送達。不過,如配送小區解封或者菜市場進入封控狀態,蔬菜套餐將“暫不可售”。
上海市閔行區也向市民推送了“買菜攻略”,將各街鎮的買菜渠道整理發布。比如在江川路街道,“團長”香樟家園菜籃子通過“快團團”小程序為市民提供了5種套餐,跟團人次超過5000人;莘莊鎮也通過“快團團”小程序向市民提供70元左右的蔬菜套餐,以及大米、牛奶、食用油等其他套餐。
上海辟謠平臺調查發現,團購渠道也會伴隨防疫政策調整而變化。因此,消費者在參與類似活動時要擦亮雙眼,切忌盲目選購,盡可能選擇官方提供的團購渠道。如自行選購,盡量選擇大平臺或查看組團人的資質、團購評論記錄等。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