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9 14:37 瀏覽量:19777 來源:中國食品報
我國是羊肉生產和消費大國,實現肉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重點提到要“積極發展牛羊產業”。同時,2021年農業農村部在《推進肉牛肉羊生產發展五年行動方案》中要求“促進肉牛肉羊生產高質高效發展,增強牛羊肉的供給保障能力”。在“雙碳”目標下,“十四五”時期,我國肉羊產業如何遵循綠色發展理念,走上高質量發展道路?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國家現代肉羊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崗位專家李軍從生產、貿易、消費、價格及政策等5個方面對“十三五”時期我國肉羊產業的發展情況進行了回顧,總結其主要特征為:一是產量和產能均有所提升;二是進口規模穩步增長,但出口規模有所縮減;三是消費總體穩步增長,但人均戶內消費量有所下降;四是羊肉價格整體高位運行,在外界因素影響下波動比較明顯;五是產業政策扶持力度繼續加大。他預計,“十四五”時期,羊肉產品需求將穩中有升,但供給側結構仍需優化,產業發展仍然面臨著較大的環境和資源約束。建議在鞏固提升傳統主產區的基礎上,挖掘潛力發展區,拓展增產空間,多渠道增加羊肉供給,促進生產高質高效發展。
保障市場供應,羊肉產量將持續增加
21世紀以來,我國羊肉產量增長較快,2001—2021 年增長了89.1%,年均增長率達到3.2%,近5 年增速雖有所減緩但年均增長率為也達到了2.2%。未來,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背景下,肉羊產業穩步高質量發展。
一方面,內生動力持續釋放,肉羊生產發展方式將逐漸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養殖標準化水平和規模化程度提高,產業提質增效潛力釋放;另一方面,保障體系更加完善,國家將持續落實良種補貼、規模場補貼、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等產業扶持政策,建設一批國家級和省級保種場和保護區,穩步推進糧改飼項目,選擇重點幫扶縣支持肉羊產業全鏈條發展,進一步激發產能,保障羊肉市場的供應能力。預計2022 年羊肉產量將繼續增加,但考慮到產業發展仍面臨著資源環境等條件約束,產量漲幅有限,長期來看羊肉產量增速將減緩并達到相對穩定的水平。
進出口方面,預計羊肉進口增幅放緩,出口或將縮減。未來將有更多質優價廉的進口羊肉進入國內市場。但是,受物流、成本等因素限制,目前我國羊肉進口以冷凍肉為主,冷鮮肉非常少,而兩者口感差異較大,進口羊肉難以完全替代國內新鮮羊肉,所以羊肉進口規模增長有限。
從我國羊肉出口情況來看,雖然我國是羊肉生產和消費大國,但自給能力不足,在質量、生產技術等方面處于國際競爭劣勢,多年來出口呈緩慢下降趨勢。總體而言,預計2022 年我國羊肉進口不會大幅度增長,出口或將縮減,但均可能受到國際環境以及如全球性疫病等突發事件的影響。
優化產業布局,加大肉羊良種繁育和推廣力度
以羊肉增產保供為目標,統籌牧區、農區、南方草山草坡地區肉羊生產。
東北區要發揮豐富的糧食飼料及秸稈飼料資源優勢,推進肉羊養殖方式向舍飼、半舍飼轉變,加強品種選育與改良,并提升養殖主體防災減災能力。中原區要拓寬飼草料多元化供給渠道,推廣標準化規模養殖,提升機械化水平。西北區要加強地方特色肉羊品種保護,以草畜平衡為基礎發展現代家庭農牧場,提高肉羊供給品質,穩定羊肉生產。西南區要因地制宜開發利用草山草坡和農閑田資源,探索“公司+ 合作社+ 農牧戶”等多元主體聯合的肉羊養殖新模式,打造地理標志性羊肉品牌,發展特色養殖。
結合各地資源條件和養殖基礎,明確主推品種,做好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同時引進國外優良品種,開展系統性聯合育種,培育適合我國生產條件的品種品系。打造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改善種畜站基礎設施條件,提高人工授精服務水平,打通良種推廣的“最后一公里”。加快建設種禽畜生產性能測定中心和遺傳評估中心,做好種質評價和質量認證,以統一標準開展繁育推廣工作和生產技術普及。
在管理方面,要進一步完善飼養標準,保障養殖投入品供應高效安全,繼續加強研發肉羊飼料配制技術和加工工藝,指導養殖戶進行標準化生產,促使肉羊產業向更加標準更加優化的方向發展。加強動物疫病防控,樹立“保健重于預防、預防重于治療”的思想,健全和完善基層動物疫病防控和檢測監督機構,摸清各地傳染病的流行情況,制定并執行科學的免疫程序,加快相關疫苗的研發推廣。注重飼養環境控制,加快現代信息技術與產業的深入融合,推動建設智能化數字化養殖場和家庭牧場。
構建聯結機制,延伸產業價值鏈
繼續開展多種合作生產形式,積極引導和支持眾多的小規模散戶走產業化、規模化和集約化的養羊方式,增強市場競爭力。引進和培育龍頭企業,推動建立龍頭企業引領、合作社和家庭農牧場跟進、廣大養殖戶參與的肉羊產業化聯合體,構建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利潤合理分配。要引導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領養殖戶調結構、闖市場、增收入。制定適用于新型加工技術與生產方式配套的標準體系,促進屠宰企業多方面標準化改造與升級,建立從養殖、運輸、屠宰、分割、加工到銷售全程的質量安全控制體系和追溯體系。深入開展相關研究,提升肉羊產業整體水平。開展的主要研究如下:
羊肉品質評價研究 初步確定了8 個羊肉品質潛在生物標志物;揭示了不同品種綿羊與肌纖維發育性狀相關的差異代謝物和關鍵表達基因。充分利用地方品種資源優勢,發展具有地區綠色資源優勢和民族文化特色的肉類加工產品,打造肉制品加工產業集群。
羊肉品質智能識別技術研究 開發了基于硫化氫、光纖光譜技術的羊肉新鮮度識別技術;評估了花青素、姜黃素等天然指示劑對羊肉新鮮度的監測能力;研建了一體化羊肉品質檢測裝備。通過當地消化轉移或引進外地精深加工企業等方式,完成對下游產品的轉化和利用,聚合絨、毛、皮、骨、血、臟器等特色副產品加工業,實現資源的充分利用。
羊肉精準保鮮數字物流技術研究 揭示了肌球蛋白調節輕鏈磷酸化靶向調節肌動球蛋白解離的機制;闡明了糖酵解對羔羊肉品質調控的作用機制和超快速冷卻抑僵直保質與抑菌保鮮的機制;明確了反復凍融、超聲波輔助凍融對羊肉品質的影響。
烤羊肉風味與加工危害物分析研究 揭示了綠原酸、表兒茶素等抑制羊肉烤制過程中雜環胺形成規律;闡明了磷脂酰膽堿與磷脂酰乙醇胺可能是形成烤羊肉風味物質的關鍵脂質;研究了天然香辛料對鹵煮羊肉品質的影響;構建了基于機器視覺技術的烤羊肉顏色識別與褐變程度預測技術。
羊副產物高值化加工技術研究 揭示了超高壓及處理對羊骨脫脂效果、羊肝醬風味品質的作用效果。
羊肉質量安全監測研究 研發了活羊胴體性狀CT 精準測定與評價技術、羊肉致病微生物快速檢測技術;建立了羊肉中多黏菌素液相色譜- 串聯質譜檢測方法;構建了肉羊運輸應激標志物預測模型。
完善管理體系,健全綜合監測預警制度
不斷健全完善應急管理體系,建立健全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制度。各部門應主動采取措施提前避災,并做好協調物資供應等配套工作。聯合氣象部門、交通部門、農業部門等建立應急救援合作機制,為快速有效開展應急救援提供支持和保障,完善救災保障體系,確保每次預警后都能有制度化的成熟反應。
增強養殖戶避險自救能力。開展有關自然災害對產業影響及災害防控措施的宣傳和培訓工作,讓公眾了解相關工作,及時做好防范。
加強法制保障。建立產業鏈各環節的質量安全監管機制,各負其責,互相配合,切實履行好政府主管部門的職責。
繼續加大肉羊產業財政扶持。繼續穩步實施和落實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規模場補貼和草原生態補獎等補貼政策,支持動物防疫社會化服務的發展,建立重大疫情應急機制和處置基金。
不斷創新產業發展金融支持。對肉羊養殖、加工、流通等環節加大投資,推行抵押貸款試點。
強化技術人才培養和技術指導支持。集聚產業技術體系、科研院所和企業力量,積極探索新型職業農牧民培訓模式,不斷完善基層畜牧獸醫部門基礎設施設備,擴大基層人才隊伍,提高業務素質。
(來源:《中國畜牧雜志》)
上一篇:乳業普遍飄紅 休閑只賺吆喝 餐飲止跌回升 上市食企去年業績增長超預期
下一篇:宜賓市筠連縣:302名網格員構建醫保基金監管服務新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