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5 13:51 瀏覽量:12026 來源:中國食品報
咖啡賽道“真香”,最近各大行業巨頭紛紛跨界入局。
最新一則跨界消息來自華為,天眼查APP顯示,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申請注冊“一標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商標,商標類別為餐飲住宿。在此之前,李寧、中國郵政、萬達、中石油、中石化、同仁堂等紛紛賣起咖啡。分析者表示,巨頭做跨界,可通過咖啡增加消費黏性,在充分利用和發揮企業既有優勢同時,能吸引更多年輕客群,而這些跨界背后則是國內咖啡消費的悄然轉變,從精英走入尋常百姓家。
咖啡成最火“副業”
近年間,可能沒有哪個行業賽道能像咖啡這行,吸引到多家企業巨頭注資入局。
今年2月,全國第一家郵局咖啡店——郵局咖啡在福建廈門正式營業,這是中國郵政自己做的直營門店,4個月之后的6月6日,郵局咖啡首家校園店在東南大學正式開業。
數據顯示,中國郵政依托自身遍布城鄉、覆蓋全國的優勢,坐擁近9000個攬投部、5.4萬個營業支局所和42萬個信息系統完善的合作郵樂購站點資源。若是賣起咖啡,一鋪開就是全國第一。
工商信息顯示,李寧體育(上海)有限公司日前申請注冊“寧咖啡NING COFFEE”商標。北京、廣東、福建等地的部分李寧門店已經出現“寧咖啡”的身影。對此,李寧公司大方官宣:未來將在店內提供咖啡服務,提升顧客在購物時的舒適度和體驗感。
而在此前,中石油成立昆侖好客咖啡,中石化易捷便利店發布全新品牌易捷咖啡,同仁堂推出枸杞拿鐵、陳皮拿鐵等“藥材”咖啡。
醉翁之意不在酒
從這些跨界不難看出:跨界者無一例外都是已坐擁數量龐大實體門店的巨頭,自帶渠道優勢。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坦言,咖啡并不是這些企業的主營業務,賺錢在其次,跨界賣咖啡可滿足匹配新生代的核心需求和訴求,是企業服務升級的一種體現,這只是一個服務體系,讓消費者的黏性更強。
這一分析從李寧公司的回應中也可見一斑:希望通過優化店內服務,提升顧客在購物時的舒適度和體驗感。在店內提供咖啡服務,將是李寧針對零售終端消費體驗環節的一次創新嘗試。”而至于門店何時正式售賣咖啡,李寧公司表示,尚無更多信息可透露。
紅餐網創始人陳洪波分析表示,如華為一般,許多全球品牌其實都有一個咖啡廳邏輯,這個邏輯除了對既有渠道和品牌的價值外溢考量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訴求就是,都看到了咖啡廳的消費場景和服務,以及對年輕人的吸引力。
通過咖啡廳這一場景的拓展和布局,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和發揮這些企業的既有優勢,也增加了企業與年輕人對話和連接的可能。
咖啡復蘇力強勁
企業巨頭跨界扎堆咖啡并非巧合,數據顯示,即使在疫情影響下,國內咖啡市場依然顯示出了強勁的復蘇能力。
截至5月1日,美團線上數據顯示,中國內地共有咖啡門店11.73萬家。現制咖啡市場規模達89.7億元,訂單同比增長178.7%,遠超茶飲、中式糕點、螺螄粉等品類。復工首日上海咖啡外賣訂單暴增。同樣來自美團數據顯示,6月1日復工首日,上海外賣訂單量較上周同期增長了76%,其中咖啡漲幅最為明顯,上漲了210%。
在疫情反復餐飲行業融資降速背景下,僅今年1月以來,咖啡賽道已發生融資事件12起,融資金額超30億元。而根據紅餐大數據,今年上半年(截至5月30日),餐飲行業僅有49筆融資,較去年同期120例相比,大幅回落。
就在剛剛過去的5月,瑞幸咖啡自創立5年來首次實現盈利,全國門店數已突破7000家,門店數量超過星巴克。
咖啡從精英走入日常
喝咖啡已成為當下年輕人常見的一種生活方式。美團聯合咖門新發布《2022中國現制咖啡品類發展報告》分析了中國現制咖啡市場趨勢,其中就指出平價咖啡走入日常,打破“高端精英”認知,咖啡高端、精英的“人設”正在被打破,“好咖啡不應該那么貴”“咖啡走入日常”已經成為共識。
《2022中國現制咖啡品類發展報告》顯示,社區店復合增長率達71%,日常化趨勢明顯。
近兩年,越來越多咖啡品牌開社區店,甚至把門店開在菜市場、停車場等“接地氣”的地方。
一方面社區店房租壓力較小,另一方面,市場逐步擴大,咖啡越來越走入大眾,社區居民的咖啡需求也逐漸增長。
美團數據顯示,2021年咖啡館在住宅小區的新開門店年復合增長率達71%,有向住宅小區及大中小校園聚集發展的趨勢,且傾向于開小店,滿足用戶日常咖啡需求。
分析者指出,在更多有實力且擁有渠道優勢的跨界者入局推動下,國內咖啡消費“平民化”的這一發展趨勢將愈發明顯。
(李劼)
上一篇:肖戰代言青島啤酒 與年輕人一起暢享歡聚時刻
下一篇:咖啡好喝需適量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