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0 14:36 瀏覽量:29464 來源:中國食品報
本報訊 (記者王寧)近日,農業農村部網站公布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第4886號建議的答復,圍繞“關于加強傳統作物品種和農家品種的登記和收集”“關于建立國家和地方種質庫與農民種子系統的互存備份和資源共享機制”和“關于探索惠益分享機制和實行有效保護”3方面內容回應了“關于加強就地活態保護利用的農民種子系統建設”的建議。
傳統作物品種和農家品種是我國農作物種質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業育種創新的重要物質基礎。20世紀50年代和80年代,我國先后開展了兩次全國范圍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和收集行動,累計搶救性收集和集中保護了40多萬份農作物種質資源,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傳統作物品種和農家品種。隨著近幾年農業生產方式加快轉變和城鎮化快速推進,農業農村部自2015年開始啟動了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組織全國2323個涉農縣(市、區)廣泛開展種質資源普查與征集,并對其中種質資源豐富的679個農業縣開展種質資源系統調查與搶救性收集。近年來,生態環境部組織實施了生物多樣性調查、觀測與評估工作,在西雙版納、武夷山等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開展以縣域為單元的生物多樣性相關傳統知識(包括作物保護與利用的傳統知識)調查、收集、記錄和編目,初步建立了生物多樣性相關傳統知識數據庫,同時開展了重要生物遺傳資源調查與保護成效評估。
為確保農作物種質資源安全保存和有效利用,農業農村部近年來采取有效措施,不斷加大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和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體系。現已在全國建成了國家作物種質資源長期庫(北京)及復份庫(西寧)各1座、中期庫10座、種質資源圃43個、農業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點214個,長期保存農作物種質資源52萬份,其中傳統作物和農家品種占60%以上。其中支持云南建設了特有果樹及砧木、甘蔗、大葉茶樹等作物種質資源圃3個、農業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點13個,“十三五”期間通過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安排中央投資3000余萬元,支持新建西南區農作物種質資源繁殖更新基地圃和云南國家高原野生稻種質資源圃,對現有甘蔗、大葉茶樹2個國家資源圃進行改擴建,“十四五”期間還將計劃支持新建、改擴建云貴高原特色作物種質資源中期庫、干熱區特色作物種質資源圃,新建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中轉隔離基地。各省(區、市)有關農業科研單位、企業和農民育種家也建有種質資源庫圃,實現了國家和地方農作物種質資源互為備份。同時注重調動農民參與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的積極性,探索建立資源共享利用機制,一些省份在資源普查收集工作中對提交優異傳統作物品種、農家品種的農民給予適當補助和獎勵。目前,國家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定期開展種質資源田間展示和公益服務,每年對外分發種質資源6萬份次,支持育種創新和地方發展特色產業。如云南“毫木西”優質稻地方品種在當地已基本消失,由國家資源庫返回原產地后成功打造了“遮放貢米”品牌,帶動農民年增收超過2.5億元。
為認真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意見》有關要求,2019年以來,農業農村部鼓勵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單位開展資源創新和技術服務,將農作物種質資源納入中國農科院國家種業科技成果交易平臺,支持創新種質上市公開交易、作價到企業投資入股,積極探索建立資源惠益分享機制。目前,生態環境部正在牽頭研究起草《生物遺傳資源獲取與惠益分享管理條例》,擬規范生物遺傳資源獲取、利用、惠益分享等活動,遏制生物遺傳資源流失,維護國家生物遺傳資源主權和利益。此外,農業農村部指導云南、廣西、湖南等地開展生物遺傳資源獲取與惠益分享地方立法,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生物遺傳資源就地保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