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5 10:11 瀏覽量:12449 來源:中國食品報
本報訊(記者楊曉晶)日前,國家衛健委發布《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對“十四五”時期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工作總體要求、基本原則、發展目標、主要任務、保障措施做出系統設計和具體部署。
國家衛健委在解讀中表示,“十三五”期間,衛生健康系統不斷強化食品安全標準、監測評估與國民營養工作,堅持改革創新,完善工作機制,建立健全工作體系,加強能力建設,各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一是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體系嚴謹性有較大提升;二是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體系不斷健全;三是推進實施國民營養計劃和合理膳食行動取得階段性成效;四是履職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規劃》指出,當前我國食品安全與營養工作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微生物和重金屬污染,農藥獸藥殘留、食品添加劑不規范使用、制假售假等問題時有發生,環境污染對食品安全的影響逐漸顯現,一些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意識不強,食品行業新業態、新資源潛在風險增多,營養缺乏和營養過剩等問題共存,不僅嚴重影響國民的健康壽命和生活質量,也直接影響健康中國建設目標的實現。
“十四五”時期公眾健康保護訴求提升、產業創新調整變化,現代化治理對食品安全標準、風險監測評估工作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相比之下,當前衛生健康系統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工作與高質量發展和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健康需求還有一定差距。在體系和能力建設方面,國家和省級風險評估條件保障尚不能適應風險管理的要求,市縣級人才隊伍和技術能力尚難以滿足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學調查、食源性疾病防控、醫防融合的需要。在工作機制方面,部門聯動、資源利用、信息整合共享還不夠充分,風險監測、風險評估與標準研制銜接有待強化,食源性疾病監測預警機制尚待完善。在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方面,工作的社會性、群眾性需要進一步加強,科普宣傳和風險交流的手段與方法亟需創新。
《規劃》明確了主要任務:一是落實“四個最嚴”,完善最嚴謹的標準體系;二是提升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識別與評估研判工作水平;三是貫徹實施國民營養計劃與合理膳食行動;四是健全支撐與保障,夯實發展基礎。
完善最嚴謹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 制修訂不少于100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具體包括:修訂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致病菌限量、食品相關產品等通用標準;制定、修訂L-蘋果酸鈉、三贊膠等食品添加劑質量規格標準;制定、修訂理化、微生物、毒理等檢測方法,涉及理化檢驗方法總則、空腸彎曲菌等微生物檢驗方法、神經發育毒性等毒理檢驗方法和放射性核素檢驗方法;制定、修訂熟肉制品等產品標準;制定、修訂輻照食品加工衛生規范等;制定、修訂陶瓷、玻璃等食品相關產品標準;制定、修訂特殊膳食標準。
完善標準體系建設頂層設計。將風險監測評估結果納入標準立項依據,開展污染物、食品添加劑等食品安全基礎標準再評估,做好食品安全標準審評委員會、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協作配合,依托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與標準研制特色實驗室,加快食品安全標準急需的相關風險評估結果產出,強化風險監測評估結果對食品安全標準研制的科學支撐。
打造食品安全標準便捷化查詢系統。會同相關部門和行業組織等,持續開展食品安全標準跟蹤評價,促進標準制定與執行有效銜接。
深入參與國際食品標準工作,引領相關領域國際標準制修訂,開展各國食品安全標準法規和貿易措施通報追蹤研究,完善主要貿易伙伴國家或地區食品安全法規標準數據庫。
提升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工作水平 完善監測報告機制,強化食源性疾病監測預警功能。貫徹落實《食源性疾病監測報告工作規范(試行)》,修訂《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學調查和衛生處理工作規范》,制定發布食源性疾病診斷報告技術指南。加快國家食源性疾病分子溯源網絡(TraNet)建設,全面提升食源性疾病調查溯源能力。
修訂并推進實施《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管理規定》,完善風險監測配套的管理制度和技術文件,明確風險監測職責和工作程序。繼續在元素類、生物毒素、農業投入品和致病性微生物等方面全面建立非靶向檢測技術,2025年底在全國30%以上的省份推廣應用。加強部門監測數據的匯總分析與風險研判,利用先進統計技術開展監測數據預警和展示分析,到“十四五”末繪制完成我國100種以上重點污染物的食品污染地圖,建立常見健康風險數據庫和預測預警模型,及時開展健康危害預警。
提升風險評估水平。印發并推進實施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管理辦法,培育6—8支能承擔國家風險評估任務的高水平技術團隊,開展全國總膳食研究、食物消費量調查、毒理學研究,完善毒理學及食物消費量數據庫,開展現代風險評估技術研發。根據管理需求開展新食品原料、食藥物質、食品添加劑、化學污染物、食源性致病菌等風險評估,完成食品中重點危害因素的毒理學評價,制定重點物質健康指導值。
實施國民營養計劃,落實合理膳食行動 強化營養工作基礎。持續開展食物成分監測,建立中國居民的食物成分、人群營養健康、食品標簽等相關的數據庫,構建全國油、鹽和肥胖率等營養健康評價指標分級地圖并推動屬地應用,推動“減鹽、減油、減糖”的“減”目標與新一代營養健康食品的“加”效應形成雙輪驅動格局,推動在食品包裝上使用“包裝正面標識”(FOP)信息,強化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標準的宣貫與實施。構建營養風險受益評估模型,開展營養素及相關標準的“風險—收益”“成本—效益”分析評估,建立基于中國人群數據的營養特膳標準評價模型。
支持地方建設營養創新平臺和營養重點實驗室,探索建立面向全社會的產學研鏈條式服務路徑,解析不同人群特殊營養需求,有針對性地推動食品研發創新,持續提升產品健康內涵。
強化地方各級營養健康工作協調機制,推動營養健康納入健康城市、健康鄉村和健康單位、健康社區等健康細胞建設,營造各方參與的營養健康社會氛圍。
健全支撐與保障,夯實發展基礎 建設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與標準研制特色實驗室。按照我國食品安全通用標準的風險管理分類,設置食品污染物、生物毒素、微生物、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營養與特殊膳食、功能成分與食品原料等特色實驗室,定位于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合作中心,與現有食品風險監測體系建設、參比實驗室和食源性疾病病因鑒定實驗室職責作用有機整合,重點解決先進檢測技術、信息數據分析利用、高層次專家隊伍、毒理學與風險評估對食品安全標準能力的支撐作用。將特色實驗室建成開放平臺,結合并借力各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優質資源,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強化優勢互補、實現共建共享。
全面加強專業技術機構和人才隊伍建設。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在全國省級(包括計劃單列市)培養300名左右具備“醫防管”融合綜合素質、能夠開展食品安全標準管理、風險監測評估、流行病學調查等方面工作的技術骨干。
發揮數字技術引領創新作用,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臺,構建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大數據庫。建設國家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大數據平臺,融合匯聚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基礎數據和關聯數據,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支撐科學決策。
提升網絡體系支撐水平。依托現代化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改革與建設,補齊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食品安全與營養能力缺口,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設備配置標準滿足風險監測評估和營養工作需求,健全以國家級技術機構為龍頭,省級疾控中心為骨干,市縣兩級疾控中心為基礎的食品安全技術支撐體系。
開展食品安全標準宣貫、食源性疾病防控、營養健康等科普宣傳和風險交流。開發科學易懂的風險交流和科普宣傳材料,建立食品安全科普宣傳和風險交流資料庫,充分發揮權威媒體平臺作用,提高科學性和權威性。借鑒國際相關學科發展經驗,開展食品安全風險交流方法學研究,逐步建立具有我國特色的風險認知和風險交流方法策略。
上一篇:中國食品網播報 拼多多直連8.8億平臺用戶 “超級農貨節”大手筆扶持“南果北糧”
下一篇:中國食品網播報 農業農村部 進一步優化完善生豬定點屠宰相關證章標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