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8 14:23 瀏覽量:13780 來源:中國食品網
他太普通。灰白的頭發,瘦小的身材;牙齒多半已經脫落,舌頭因為手術切除兩厘米而發音混沌。
他太平常。上身花格子襯衣已經洗得發白,腳上的圓頭布鞋像剛從田地歸來的老農……
走近75歲的四川退役軍人張仲安,記者無論如何也無法將他與那個為救4名兒童、奮不顧身勇攔驚馬的英雄聯系在一起;也無法與那個4次下達病危通知書、累計深度昏迷9個月、被醫學專家判為“死刑”卻又起死回生的勇士聯系在一起;更無法與那個擁有9項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幫助10余萬人脫貧致富、被譽為無鹽醬油之父的傳奇人物聯系在一起。
有些人,單從外表很難感知他的豐厚沉甸。無疑,張仲安就是這樣的人。
軍營歷險
這是一段無比傳奇的歷程——
1969年冬天,結婚僅僅45天的四川省青神縣張家壩村青年張仲安穿上軍裝,來到內蒙古一座風雪彌漫的軍營。戰友們很難適應惡劣的環境,2歲母親餓死、13歲獨立生活的張仲安卻輕松自如。5年后,同批戰友多數退役,他仍留在軍營,擔任了三排代理排長。師部正在修建戰備指揮大樓,三排負責朝樓上運磚。人工太慢,張仲安大膽革新,通過增加卷揚機載磚板的有效面積,大大加快了工程進度。卷揚機在超負荷運轉,張仲安每天聽著吱吱嘎嘎的鋼絲繩,捏著一把汗。他把最危險的崗位留給自己,始終站在卷揚機下邊工作邊觀察。
第4天,災難不期而至!鋼絲繩意外折斷,沉重的磚筐突然從五樓飛落而下,擊中他的頭部。戰友們驚呼著他的名字撲上來,他已躺在血泊里不省人事,腦部天靈蓋、后腦蓋、鼻梁骨全被磚塊砸爛迸裂。
張仲安被送到大同某部隊醫院搶救。在那里,他昏迷了 121天,住院7個月。
不幸接踵而來。出院不久的張仲安在參加師炮團修建營房加工水塔底部混凝土鋼筋時,又被物料打中頭部右側耳門部。這一次,他在病床上又昏迷一個月。此時,張仲安破損的頭蓋骨傷痕累累,嚴重的腦震蕩、腦神經痛已很難治愈。
傷病亦無法阻止前進的步伐。蘇醒后的張仲安跟隨所在部隊進駐山西陽河坡。時值三伏大旱,駐地河枯井干,每日飲用水都需一架馬車去十幾里外的山溝里拉回。連隊在田邊安了一張藤椅,安排病號張仲安看管菜地和果園,讓他一邊半休一邊工作。張仲安是個坐不住的人,見菜地干渴得裂開大口,便天天拄著拐棍到爛泥溝里挑污水澆。在他的辛勤耕耘下,十幾畝菜地承受住幾十天烈日暴曬,處處閃爍著豐收的景象。
這一天,戰士套上兩匹烈馬去拉水,返回山坡時,兩匹驃壯的高頭大馬突然驚了,拖著滿載水桶的馬車嘶叫著從山坡上直沖而下。菜地邊公路上, 4個孩子饒有興趣地玩著杏仁,完全沒意識到一場災禍的降臨。“如果不及時攔住驚馬,孩子將被砸成肉餅。”山上山下勞動的人們發出驚恐的叫聲:“快-救-人-啊!”電光火石間,正在菜地澆水的張仲安,丟下水瓢,子彈一樣朝公路射去。驚馬拖著水車,倏然沖到孩子身邊,揚起的馬蹄即刻將孩子踩在腳下之際,張仲安奮力一躍,推開兩個,又順手挾走兩個。短短幾秒時間,孩子全部脫離危險,張仲安卻被飛速前沖的載重馬車撞倒在10余米外的亂石堆里,再次昏死過去。
從山西大同送到張家口,從張家口送進北京城,最后住進解放軍總醫院。張仲安這次歷險,造成嚴重腦神經癱瘓癥。整整昏迷5個半月,接連轉送4家醫院,生的希望才姍姍到來。可是誰也沒有想到,死神一刻也沒有停止對他的追逐,醫院很快發現了他的淋巴癌。北京6家著名大醫院的專家經過會診,確認只有手術治療尚有一線生機。
此次淋巴癌手術,醫生切除張仲安頸部淋巴、雙腋淋巴及轉移瘤塊5處,舌頭割掉 2 厘米,結腸割掉10厘米,全身縫了88針。
觸底反彈
是專家的資料庫,還是校園的圖書館?走進四川省青神縣縣郊翠微食品廠陳舊的廠房,記者被琳瑯滿目的書籍驚呆。除了釀造車間,進入視野的全是書,科學知識類、哲學類、化學生物類、發酵釀造類……4萬冊圖書分布在各個房間,類別清晰,張仲安睡覺的床上、倉庫的儲藏室、職工的飯堂,甚至洗漱間里,都整整齊齊地擺滿書籍。他收集剪輯的資料,一捆捆,一摞摞,像山一樣垛在墻角,直抵房頂。
1980年,重型腦外傷、一等傷殘軍人張仲安帶著2枚三等功獎章,退役返鄉。按照政策規定,張仲安被安置在條件優越的原成都軍區新繁療養院,頤養天年。但是這一次,他沒有服從組織安排,而是請求回到家鄉青神縣,他說:“休養院的生活太安逸,我要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生存之路,為社會做點貢獻,為政府減輕負擔。”
幾番周折,張仲安回到自己理想的生活中。可是僅僅過去6天,他傷病齊發,再次被送進縣醫院搶救。這一次,專家們看法一致:他最多活3個月。望著滿身瘡痍、奄奄一息的張仲安,親人們籠罩在他生命殘燈的陰影里,也不再報希望,開始準備后事。
死神布下天羅地網,可韁繩再次被掙脫。3個月中,張仲安頑強地與疾病斗爭,又一次創造生命奇跡。坐在病床前,張仲安沒有怨天尤人,而是思索著一個重大問題:如何利用有限的生命,去創造人生的價值和輝煌?“既然每個人都要死亡,那又有什么可以恐懼的呢?我要像太陽那樣轟轟烈烈地升起,轟轟烈烈地運行,轟轟烈烈地沉落,才氣勢如虹、磅礴壯觀。”
張仲安把病床當成了書房,夜以繼日地攻讀養殖學,打算借助農村的天然條件,發展養殖業。可現實給他當頭一棒,養雞幾個月,蛋不好賣,盈利微薄。他仍不死心,開始潛心鉆研孵化技術。
仍然是失敗。一年多,他試驗十幾種孵化法,效果均不理想。學習北方炕孵失敗了,學習溫室孵化失敗了,學習煤油燈水袋、水箱、煙管、鐵皮柜系列孵化全失敗了,學習煤電兩用孵化也失敗了。這些方法不是勞動強度大, 就是控制溫度要求高,很難操作。張仲安決心研制一種新技術,降低勞動程度,提高出雛率。他在自己床邊墻上戳了個洞,參照國內外孵化技術,設計出一臺圓筒型“孵禽薄水溫箱”,躺在床上晝夜觀察試驗,力圖在圓筒內壁與空心之間尋求一種保溫良好的物質材料,保持水溫孵化。他試用鋸木粉、珍珠巖粉、石棉纖維、棉花等幾十種材料保溫,都失敗了,不是溫度透不進箱內,就是溫度突然升高燒熟了雞蛋。
失敗,失敗,全是失敗。張仲安折騰兩年,反復試驗幾十次,負債2.6 萬多元,1.67米高的個頭只剩67斤,仍然沒有成功。他仍不氣餒。這年冬天,他繼續研究,用黃谷作薄水溫箱介質,終于試驗成功國內外一流的省力省本高出雛率“孵禽薄水溫箱”,不用煤電燃料熱源,只需每天往箱內水箱灌進適量開水調溫保溫即可孵禽,成本一下子從每蛋孵化1角降到每蛋幾厘。
返鄉第三年,張仲安發現自己最大的短板是理論知識匱乏,于是奔波于甘肅農大、四川農大、西南民族學院等幾所院校,尋找著名教授專家,學習家禽和畜牧養殖理論、養殖技術、飼料基礎、防病治病,視野不斷開闊,才干日益增長。
知識助推他展開翱翔的翅膀,返鄉第10年,張仲安的養殖業已發展到相當規模,在省科委專利技術實施經驗交流會上,他的演講引起與會專家和全國同行的極大興趣。不久,“孵禽薄水溫箱”和“冬季孵蜂溫箱”獲得國家專利。為了幫助更多人致富,張仲安創辦青神縣養殖技術研究所并擔任所長,32100余名學徒從四面八方趕來,在張仲安精心指導培訓后,成為農村發家致富帶頭人。一傳十,十傳百,孵禽薄水溫箱推廣到全國各地,為社會累計創造經濟價值超億元。張仲安也成為冉冉升起的發明創造明星。
釀酒、制造醬油、研究醋糖姜蔥湯……張仲安向銀行貸款1500萬元,擴大再生產。就在他向著新的領域不斷進發的時候,又一場災難,悄然逼近。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的余波,將張仲安的廠房全部摧毀,所有機器設備埋沒于廢墟之下,企業頃刻癱瘓停產。
他又回到零點。面對銀行的催貸,大家建議宣布破產,逃避追債。張仲安說,我是一名退役軍人,不能甩手了之,把壓力扔給地方政府。我要承擔全部責任,重整旗鼓再出發!
張仲安沒有食言。他咬緊牙關,在最困難的時候,一根黃瓜分三頓吃,沒了細糧只喝青菜粥。整整4年時間,他一步一個腳印向前走,還清了所有貸款。
誓做工匠
“春制曲,夏曬醬,秋抽油”“小缸發酵,人工翻焙”“古法工藝,竹簸箕制曲”……張仲安一邊念叨著,一邊帶記者走進晾曬場,他捧起金黃色的大豆說:“要生產出優質的醬油,精湛的釀造技藝重要,原料的選擇更重要。目前醬油生產企業選擇的原料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脫脂大豆(即經壓榨或萃取了油脂后的豆餅、豆粕);另一種是像翠微食品一樣采用全黃豆、麥仁作為釀造醬油的原料。前者成本低廉;后者營養結構完整,傳承了我國古法釀造傳統工藝,再加上現代科學技術,從而制作出安全、綠色、健康的品質產品。”厚積薄發9個月,他沒有讓自己的能量如紅日一般噴薄而出,而是從一粒粒黃豆的挑選開始,緊盯生產流程,確保流出的每一滴醬油品質高端。
在發酵間,張仲安把已經發黑的原料放到鼻子前,深深地嗅了一口,送到記者面前:“天然曬露發酵法是我國傳統的醬油生產工藝,接種天然的多菌種,在陽光曬棚內的小陶缸中曬露發酵,利用自然界的溫度變化,日曬夜露使其發酵成熟,傳統曬露釀造的醬油,富含光合菌,色澤紅褐,體態濃稠,滋味鮮醇,醬香濃郁,特色鮮明,現在這個過程,已經有鮮香的味道散發出來。”
“做良心產品、做最高檔產品、做不加化學元素的原生態產品。”在質檢車間,張仲安分析著一組組不斷變化的數據,眼睛里閃著堅定的波光。
“全球百年減鹽革命失敗”“無鹽醬油仍是世界難題”。這些現狀喚起張仲安對無鹽醬油研發生產的強烈愿望,他房間的燈光熄滅得更晚了。比起張仲安已經熟悉的孵禽業,釀造技術更復雜,要求更高,競爭更激烈。彼時,這個縣已有 16 家大大小小的釀造廠,張仲安不想平平庸庸地增加一個,他立志做大國工匠,給人們的舌尖增添一道美味。
遠大的志向需要果敢的行動。他走出四川,走向更高的技術殿堂。在北京、江蘇、遼寧、山東、上海等地,他向專家學者共討釀造科技,在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他孜孜求索世界領先工藝……
“翠微牌”原汁醬油橫空出世,這種無鹽發酵產品由工人手工打造,每一滴都融入了張仲安的心血。令人驚喜的是,全國35家瀕臨倒閉的醬油廠引用張仲安的生產技術后,很快重振雄風。“翠微牌”原汁醬油獲中國新技術新產品展銷會金獎。
病痛的折磨、求生的渴望驅使張仲安在尋找健康的道路上從未停歇。他走進大熊貓繁育基地,看著一個個憨態可掬的小家伙有滋有味地吃著竹葉,探尋其中的奧秘:竹汁液是“竹”之精華,“竹”(葉、嫰莖)的提取物在我國擁有悠久的食用和藥用歷史,是國家認可批準的藥、食兩用天然物質,竹葉黃酮對人類和動物的健康長壽有著重要的作用。竹汁液竹香淡雅、爽口怡人,可廣泛應用于醫療、藥品、保健、食品、抗衰老以及美容等眾多領域,還有增強人體免疫激活作用,符合“天然營養多功能和綠色、安全、高效”的食品添加劑發展潮流,已列入國標GB-2760的新品種。
竹子同時具有抗核輻射性,1945年美國在廣島和長崎投下的原子彈在爆炸中心及周圍區域,動植物幾近絕跡,唯獨竹子活了下來。他突然想起小時候,鄉親們患紅眼病無錢醫治,就用竹葉芯泡水當茶喝,“火”退了,病好了。在張仲安做了淋巴癌切除手術醫生說他“活不過3個月”時,他堅持按照中醫專家的叮囑每天喝竹香茶,不但活了幾十年,還連續5年未進過醫院,身體神奇地康復。張仲安再次展開科研攻關,成功研發出竹汁飲品、竹汁酒,天然、清新、美味而不傷身,成為人人都能享用的大眾化健康飲品,獲得中國專利局頒發的“竹汁液”提取發明專利。
一面面鮮艷奪目的錦旗,一盞盞流光溢彩的獎杯。在簡陋的翠微食品廠,高超的釀造技術已經獨步世界,標定張仲安在微生物發酵及釀造領域的非凡成就。這位50歲通過考試獲得兩項高級職稱、63歲獲得4項高級職稱的退役軍人,被授予“全國自學成才優秀人物”稱號,發明的中國微生物發酵無鹽醬油填補了世界空白,從此被譽為“世界無鹽醬油之父”。
有人愿意出千萬元的價格,購買張仲安的發明專利,機械化流水線生產。但他搖了搖頭。張仲安的初心是用自己的發明創造讓更多比自己還貧窮的人過上好日子。“現代機械化制曲在24-38小時內就可以成功,但都是如米曲霉這類單一菌種。出神入化、心領神會的手工操作,雖然產量很少,卻是機械化流水線永遠無法替代的。”他并不富有,但寧愿不掙這份錢,也不糟蹋專利。
翠微是座山,但不是頂峰。張仲安的事業方興未艾,他苦心孤詣發明創造的專利技術將隨同他百折不撓的精神一起,在新時代波瀾壯闊的經濟建設大潮中奮勇前進。
(來源學習強國)
上一篇:成都市壓緊壓實食品安全“兩個責任”
下一篇:國樂醬酒亮相,做中國藝術醬香引路者